【精品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17:37:16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馀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条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唯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茶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曾君没有听从叔唯的建议。
B.鳌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曾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鳌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瞧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鳌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熏,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阔里使高其梱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文本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救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文本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门槛。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两句中的“进”含义不同。
B.“君子不能数下车”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含义不同。
C.“位已高而意益下”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D.“孙叔敖疾”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为了便利百姓,解决市场乱象,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最终使市场恢复了原貌,百姓生活安定。
B.楚王想改变楚国人坐矮车的民俗,孙叔敖想出加高门槛的妙法,既不用屡下政令,又在短时间内使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
C.孙叔敖被封为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一个老人穿着丧服来吊丧,孙叔敖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D.孙叔敖临死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富饶肥沃的土地,选择土地贫瘠的寝丘,才能长久地拥有。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②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9.诸葛亮曾评价:“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孙叔敖“贤”的体现,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文言文阅读
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B.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C.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D.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
B.壬子,古代用10天干、12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经过计算,2023年为癸卯年。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一年。
C.“适见于天”的“适”和《石钟山记》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
D.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
B.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C.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
D.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②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14.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
三、巩固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①;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②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③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注释 ①〔带下医〕妇科医生。②〔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③〔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傅B入C都D遇E诸F途G问H王I归J意K以L疾M告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文中指四海之内,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天下”含义不同。
B.奈何,文中指怎么办,与成语“无可奈何”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更,文中指又、再,表动作重复,与《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含义不同。
D.攻,文中指致力研究,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的“攻”的含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行医不拘一科一地,擅长随俗而变,在邯郸做过妇科医生,在洛阳做过专治耳目疾患的医生,在咸阳还做过儿科医生。
B.太医确诊王尧的头痛病无法医治,只能活一个月,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想让他为自己医治。
C.王尧在傅青主的医治下病愈,太医看到他十分惊讶和惭愧,认为如果不是傅青主的诊治,王尧的病情就被耽误了。
D.两则材料的叙事语言都通俗易懂,清畅可读;材料一介绍了随俗行医、名闻天下的扁鹊,材料二介绍了医术高明的傅青主。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
②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
19.扁鹊与傅青主都以医术高明而闻名,正所谓“树大招风”,他们分别引起了周围医生怎样的反应?写这些反应有什么作用?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 L以M促N缓O者P舒Q 然R以S和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 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 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 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2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提升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③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已。”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B.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C.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D.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异,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古代地名的命名多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赐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他没有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29.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丛之令趣驾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①。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②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钧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3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3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湎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34.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日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35.文中画框(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3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FG
2.A
3.D
4.①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给公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考生要善于从语法的层面,根据句意、虚词和对称结构进行判断。注意平时要积累常见表示句中停顿的文言虚词。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 ”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 "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壁。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1.君遇之无礼,句意完整应断开,第二个句子主语是“彼”,即重耳,“反国”和“起兵”作句子的谓语,即是句子的标志词,代表对上文的总结,前面应断开,“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应断开。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故答案为:BFG。
2.A《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是形容词,意思是深的,晚的,与原文困窘的意思不一致。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B出来进去。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无误。
D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A。
3.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大意为,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且”这里是将要的意思,并没有“交出尸体就避免大开杀戒”这一语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D。
4.①反:通“返”,返回;其……也:判断句式。句子翻译为: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②盛黄金于壶:状语后置句,遗:赠送。句子翻译为: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令人送给公子。
故答案为: ①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给公子。
【答案】5.C
6.D
7.A
8.①(您)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
②身份已经变得尊贵,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变高,又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变得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可能处罚他。
9.①以民为本,为民陈情。②才能突出,不教而化。③胸怀宽广,虚心纳言。④清廉智慧,富有远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可以根据句中的人名、地名以及词语成分,如宾语、主语等成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加点字词的意思。首先,根据选项找出加点字词所在的句子并在文中标画,然后结合前后文内容,翻译句子大意,重点体会加点字词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发。首先,筛选选项中重要信息,然后根据重要信息回归文本,去文中找关于此类信息的句子,简单分析,最后与选项做对比,找出不同。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翻译方法一般是直译、组词、替换,也要注重平常学习文言文时虚词实词的积累。翻译句子还要注意常用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5)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目,不可脱离文本内容,结合题目给的信息,结合文中内容总结概括。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的,盗贼绝迹。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 “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 “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文本二)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变得尊贵,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变高,又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变得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可能处罚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文本三)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5.句意: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臣”是“受民之垢”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子”作“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6.A项,举荐;动词作名词,前进。句意: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B项,屡次;命运,定数。句意: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C项,都为“越发,更加”之意。句意: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D项,“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孙叔敖疾”中“疾”的意思是“生病”,“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劲疾”。句意:孙叔敖患了(重)病。/声音并没有加大。
故答案为:D
7.“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错误,原文是孙叔敖直接向庄王指出更改货币后的弊端,请求恢复原有货币。
故答案为:A
8.①“更”,更改;“以为”,认为;“安其处”,安心在那里谋生;“次行”,秩序。
②“去”,离开;“恶”,厌恶;“患”,祸患;“处”,处罚。
9.结合“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可知,以民为本,为民陈情。
结合“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可知,才能突出,不教而化。
结合“孙叔教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可知,胸怀宽广,虚心纳言。
结合“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教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可知,清廉智慧,富有远见。
【答案】10.C
11.C
12.B
13.①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②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
14.①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②不能有辱于先帝;③为天下人做榜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辛亥年,文帝正式即位,祭拜高祖庙。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任太尉。诸吕所剥夺的原齐、楚两国的封地,全部归给齐王和楚王。
壬子年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又怎么能禁止(犯罪)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
前元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文帝说:“我听说,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正好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侍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食,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这机会)官吏们要整顿好各自所担任的职事,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我不能使惠德及于远方,所以怕外族侵扰边境为非作歹,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既然不能撤除边塞的军队,却还要命令军队增加兵力来保卫我吗?应该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只需留下一些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感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文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全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10.句意: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农”是主语,“天下之本”是谓语,形成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排除BD;
“租税”与“赋”是修饰关系,共同作“有”的宾语,定中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1.C.错误。通“谪”,责备,谴责;往,到。意义相同。句意: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故答案为:C。
12.B.“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错误,文中“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是要求“推举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论”,治罪;“坐”,因……定罪;“收帑”,没为官奴婢。
(2)“罪”,罪行;“尽情”,完全说真话;“无由”,没有办法。
14.结合“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可知,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
结合“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可知,不能有辱于先帝;
结合“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为天下人做榜样。
【答案】15.D G K
16.C
17.B
18.①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
②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
19.第一问:扁鹊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妒,遭遇刺杀;傅青主令太医院某太医惭愧,闭口不谈医术。第二问:李醯刺杀扁鹊从反面衬托出扁鹊的医术高明;某太医因惭愧而闭口不谈医术从正面衬托傅青主的医术高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扁鹊的名声在天下闻名。他经过邯郸的时候,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妇科医生;经过洛阳的时候,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人喜爱孩子,就做儿科医生:他随着各地习俗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医治范围。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刺杀了扁鹊。直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法的人,都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二: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种病症显示你只有一个月的存活时间了,尽快回家料理后事吧,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整理行装返乡。正好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的某先生,是医道冠绝全国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吃惊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让我再试着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十几顶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帽,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说:“你还活着!”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多顶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帽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15.句意:正好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会傅入都”语意完整,“都”做“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D处断;
“遇诸途”中,“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于”,“途”后置,做“遇”的地点状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
“问王归意”中,“王归意”为“问”的双宾语,其后断开,故K处断。
综上,DGK处断。
16.A.正确。“天下”,四海之内/天下人。句意:扁鹊的名声在四海之内闻名。/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B.正确。“奈何”,怎么办。句意:如果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不知道怎么办。
C.“含义不同”错,二者含义相同。“更”,又、再。句意: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又上一层楼阁。
D.正确。“攻”,致力研究。句意:研究不精通。/研究学问各有专长。
故答案为:C
17.B.“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错,文中“然君久著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的意思是: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这只是一种询问,并不是确定的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
故答案为:B
18.①“客”,寄居;“效”,效果;“就诊于太医院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太医院某就诊”,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译文: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
②“理”,希望;“任”,承担;“过”,过失。译文: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
19.第一问:由“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可得出:扁鹊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妒,遭遇刺杀;
由“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可得出:傅青主令太医院某太医惭愧,闭口不谈医术。
第二问:
从手法看,李醯刺杀扁鹊为反面衬托,突出了扁鹊医术高明;某太医因惭愧而闭口不谈医术为正面衬托,突出了傅青主的医术高明。
【答案】20.D、H、N
21.D
22.B
23.①药物的疗效(或者猛烈程度)(语意对给 1 分),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②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居住在风俗不同的地方”也可),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24.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0.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故答案为:D、H、N。
21.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答案为:D。
22.B.“直接表达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达。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作者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委婉地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故答案为:B。
23.①“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平。译文: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②“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译文: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24.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故答案为: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答案】25.B
26.C
27.D
28.①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②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9.①韩非子认为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
②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
③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于己不利;
④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己有利;⑤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
⑥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己有利。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要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公仲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攻破了韩国,侮辱了公仲,公仲收拾了韩国的残局又重新来侍奉秦国,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现在您将秦地解口给了楚国,又把秦地杜阳封赏给楚令尹。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韩国,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公仲将亲自率领自己的部属(私家奴仆)和秦国拼死一战,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向寿说:“我把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并不是想以此来对付韩国,您替我告诉公仲,说秦、韩两国是可以联合的。”苏代回答说:“请让我禀报您。谚语说:‘尊贵者珍视自己的言行,就会受到尊重。’现在秦王亲近宠幸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比不上赏识甘茂。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执掌国事,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所偏失。公孙郝亲附韩国,而甘茂亲附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当今秦、楚争霸,而您却亲附楚国,这与公孙郝、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而您却一定要相信它不会变,这是在秦王面前自找责备。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如何应付楚国的多变,善待韩国,防范楚国,这样就没有祸患了。韩国先是把国家政事交给了公孙郝,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是外交结盟不避仇啊。”
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联合。”(苏代)回答说:“甘茂答应公仲归还韩国的武遂,让宜阳的百姓返回韩国,如今您白白地(没有任何付出)就要与韩国交好,这很难啊。”
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武遂终究不能由我来交还给韩国了。”(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国暂时交由楚国代为管理的地方,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向寿说:“怎么办呢?”苏代回答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公孙郝也想依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拉拢楚国、韩国使之安定,并且声讨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
25.句意: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而以其地德韩也”中,“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而“韩”则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是韩楚之怨不解”中,“是”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样的意思,故应在“是”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B
26.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意为“感到奇怪”。句意: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故答案为:C
27.D.“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意思是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
故答案为:D
28.① “就”,靠近,追求;“危害”,危险有害;“舍”,舍弃,避开;“此人之常情也”,判断句式。译文: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② “躬”,亲自;“斗于秦”,状语后置句,和秦斗;“愿”,希望;“熟”,仔细。译文: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9.结合文本一原文“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可知,韩非子的义利观是重利轻义,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因此,答题时只要能从原文中找到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能对秦国利益有利的原因即可。根据原文“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可知,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
根据原文“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可知,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于己不利。
根据原文“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可知,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己有利。
根据原文“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可知,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
根据原文“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可知,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己有利。
【答案】30.C I K
31.C
32.A
33.①但是国君不体恤百姓,不停地让人在国内找能歌善舞的人,对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薄)了吗?
②用刀来胁迫我,让我改变意愿,这不是勇者之为;用好处(利益)来改变我,让我背叛国君,这是不道义的。
34.①晏子进谏国君,是为“忠”;②晏子倾家救民,是为“仁”;③晏子舍命不渝,是为“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时,连绵阴雨下了十七天。景公饮酒,夜以继日。晏子请求发放些粮食给百姓,多次请求,都没得到允许。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晏子听说这事,很不高兴,于是就把自己禄田的粮食分给百姓,自己徒步去见景公说:“连绵阴雨已经十七天了啊!每乡有数十家房屋被毁,每里有好几家人没有饭吃,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穿不上粗布短衣,忍饥挨饿吃不到酒糟谷糠,求告无门。但是国君不体恤百姓,不停地让人在国内找能歌善舞的人,对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薄)了吗?所以乡里百姓走投无路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主上了;忍饥挨饿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君王了。让百姓饥饿而无处求告,使君王过度沉湎酒乐荒废国政而不体恤百姓,我的罪过太大了。”两拜叩头,请求辞官回家,便跑出了宫门。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景公驱车赶到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身后说:“寡人有罪,先生您抛弃我不帮我,寡人不值得让您屈尊,但先生您就不顾念国家百姓了吗?但愿先生保全寡人,寡人愿献上齐国的粮食财物,交给百姓,是多是少该轻该重,只听从先生的命令。”于是就在路上郑重地施礼致敬。晏子这才回去。派柏遽巡视百姓,凡有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就给他们钱款,这些事情都必须在三天内办完,迟于三天就等同于不执行命令之罪。景公减少肉食,撤除酒宴,把乐器都收起不用。当初,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立了景公,有谁胆敢不结盟,就有戟钩着他的脖子,剑抵着他的胸口,被杀害的已有七个人了。下一个轮到晏子,晏子仰天长叹道:“啊呀!崔杼做此无道之事,杀了君王,我如果不亲附王室而亲附崔杼,就遭此大殃!”崔杼对晏子说:“您改变您的话,我就和您共同主宰齐国;如果您不改变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了,您好好想想吧!”
晏子道:“用刀来胁迫我,让我改变意愿,这不是勇者之为;用好处(利益)来改变我,让我背叛国君,这是不道义的。如今我难道将要以违背正道来求福吗?弯弯的利刃钩着我的脖子,直挺挺的利剑推进我的胸口,我也不改变。”崔杼想要杀掉晏子,有人说:“不能杀!您杀了君王是因为他的无道,如今他的臣子是有道之士,您又杀了他,这样就无法教导别人了。”崔杼这才放了晏子。《诗经》上说:“那位君子,宁可丢命志不改。”这说的就是晏子啊。
材料二:
太史公说: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
“公从之”中,“公”是主语,“从”是谓语,“之”是宾语,结构完整,在“之”后停顿;
“晏子”是“趣驾追”的宾语,在宾语“晏子”后停顿;
“不及”的主语应为“景公”,省略,不是“其家”,应在“不及”前停顿。
故答案为:C I K。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
B.正确。委托,交给;散落。意思不相同。句意:交给百姓。/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面上。
C.错误。打开;扩大、广泛。意思不同。句意:琴瑟不打开。/应该广泛地听从他人的建议。
D.正确。更改;消灭。意思不相同。句意:我也不改变。/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答案为: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只得拿出”错误,由原文“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是听说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这件事不高兴的,不是说他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百姓不高兴。
故答案为:A。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恤”,体恤;“致”,找;“薄”,刻薄。
(2)“劫”,胁迫;“失”,改变;“倍”,背叛。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徒行见公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可知,晏子进谏国君,是为“忠”;
②由原文“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倾家救民,是为“仁”;
③由原文“晏子曰:‘……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可知,晏子舍命不渝,是为“义”。
【答案】35.BDG
36.D
37.B
38..(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访察其他方面,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a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b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c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根据内容判断题来理解全文,并逐项作出判断。信息概括题“五比对”。1.比对人物。围绕人物言行、品质等进行比对。2.比对时地。注意比对选项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与原文是否一致。3.比对词语。注意比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叙述中的关键词语,看其与原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否一致。4.比对增删。注意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相关内容仔细比对辨析,检查是否有添加或删减的内容,是否造成与原文关键内容不一致。5.比对关系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存在因果等关系,并将其与原文进行比对辨析,观察选项中的关系与原文中的是否一致。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5.翻译为:母亲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异,告诉族人说:这个孩子如此疼爱我,多么知道孝顺供养我啊。注意标志词:曰,表示说,后面一般需断开。所以断句为: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故答案为:BDG
36.D错误。文中“以意逆志”的逆,意为揣度、预料。正确,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旅”为“旅店”,逆是迎、迎接的意思,句意为寄居在迎接客人的旅店里。意义不相同。其他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7.B错误。“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意思为: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欢计较,对于对待自己傲慢无礼的人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以使对方产生羞愧之心; 而不是“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 ”
故答案为B
38.(1)翻译: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泫然:流泪的样子。涕:眼泪。过是:过了这个时间,过了今天。虽:即使,表示假设。竭力:竭尽全力。
(2)翻译: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访察其他方面 ,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复:再。他察:访察其他方面 。宾语前置。第:仅仅,只是。所闻:听到的情况。荐:推荐,举荐。
1 / 1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馀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条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唯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茶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曾君没有听从叔唯的建议。
B.鳌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曾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鳌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瞧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鳌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熏,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BFG
2.A
3.D
4.①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给公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考生要善于从语法的层面,根据句意、虚词和对称结构进行判断。注意平时要积累常见表示句中停顿的文言虚词。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 ”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 "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壁。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1.君遇之无礼,句意完整应断开,第二个句子主语是“彼”,即重耳,“反国”和“起兵”作句子的谓语,即是句子的标志词,代表对上文的总结,前面应断开,“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应断开。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故答案为:BFG。
2.A《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是形容词,意思是深的,晚的,与原文困窘的意思不一致。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B出来进去。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无误。
D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A。
3.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大意为,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且”这里是将要的意思,并没有“交出尸体就避免大开杀戒”这一语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D。
4.①反:通“返”,返回;其……也:判断句式。句子翻译为: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②盛黄金于壶:状语后置句,遗:赠送。句子翻译为: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令人送给公子。
故答案为: ①此人如果返回晋国,必然会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然是位列首位的。
②在壶中盛着黄金,用(丰盛)的餐食充满容器,在上面加上碧玉,在夜晚派人送给公子。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阔里使高其梱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文本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救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文本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门槛。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两句中的“进”含义不同。
B.“君子不能数下车”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含义不同。
C.“位已高而意益下”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D.“孙叔敖疾”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为了便利百姓,解决市场乱象,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最终使市场恢复了原貌,百姓生活安定。
B.楚王想改变楚国人坐矮车的民俗,孙叔敖想出加高门槛的妙法,既不用屡下政令,又在短时间内使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
C.孙叔敖被封为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一个老人穿着丧服来吊丧,孙叔敖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D.孙叔敖临死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富饶肥沃的土地,选择土地贫瘠的寝丘,才能长久地拥有。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②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9.诸葛亮曾评价:“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孙叔敖“贤”的体现,
【答案】5.C
6.D
7.A
8.①(您)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
②身份已经变得尊贵,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变高,又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变得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可能处罚他。
9.①以民为本,为民陈情。②才能突出,不教而化。③胸怀宽广,虚心纳言。④清廉智慧,富有远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可以根据句中的人名、地名以及词语成分,如宾语、主语等成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加点字词的意思。首先,根据选项找出加点字词所在的句子并在文中标画,然后结合前后文内容,翻译句子大意,重点体会加点字词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发。首先,筛选选项中重要信息,然后根据重要信息回归文本,去文中找关于此类信息的句子,简单分析,最后与选项做对比,找出不同。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翻译方法一般是直译、组词、替换,也要注重平常学习文言文时虚词实词的积累。翻译句子还要注意常用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5)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目,不可脱离文本内容,结合题目给的信息,结合文中内容总结概括。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的,盗贼绝迹。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 “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 “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文本二)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变得尊贵,对人骄傲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已经变高,又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变得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可能处罚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文本三)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5.句意: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臣”是“受民之垢”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子”作“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6.A项,举荐;动词作名词,前进。句意: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B项,屡次;命运,定数。句意: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C项,都为“越发,更加”之意。句意: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D项,“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孙叔敖疾”中“疾”的意思是“生病”,“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劲疾”。句意:孙叔敖患了(重)病。/声音并没有加大。
故答案为:D
7.“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错误,原文是孙叔敖直接向庄王指出更改货币后的弊端,请求恢复原有货币。
故答案为:A
8.①“更”,更改;“以为”,认为;“安其处”,安心在那里谋生;“次行”,秩序。
②“去”,离开;“恶”,厌恶;“患”,祸患;“处”,处罚。
9.结合“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可知,以民为本,为民陈情。
结合“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可知,才能突出,不教而化。
结合“孙叔教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可知,胸怀宽广,虚心纳言。
结合“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教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可知,清廉智慧,富有远见。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文言文阅读
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B.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C.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D.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
B.壬子,古代用10天干、12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经过计算,2023年为癸卯年。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一年。
C.“适见于天”的“适”和《石钟山记》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
D.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
B.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C.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
D.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②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14.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
【答案】10.C
11.C
12.B
13.①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②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
14.①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②不能有辱于先帝;③为天下人做榜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辛亥年,文帝正式即位,祭拜高祖庙。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任太尉。诸吕所剥夺的原齐、楚两国的封地,全部归给齐王和楚王。
壬子年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又怎么能禁止(犯罪)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
前元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文帝说:“我听说,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正好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侍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食,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这机会)官吏们要整顿好各自所担任的职事,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我不能使惠德及于远方,所以怕外族侵扰边境为非作歹,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既然不能撤除边塞的军队,却还要命令军队增加兵力来保卫我吗?应该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只需留下一些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感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文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全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10.句意: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农”是主语,“天下之本”是谓语,形成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排除BD;
“租税”与“赋”是修饰关系,共同作“有”的宾语,定中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1.C.错误。通“谪”,责备,谴责;往,到。意义相同。句意: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故答案为:C。
12.B.“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错误,文中“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是要求“推举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论”,治罪;“坐”,因……定罪;“收帑”,没为官奴婢。
(2)“罪”,罪行;“尽情”,完全说真话;“无由”,没有办法。
14.结合“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可知,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
结合“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可知,不能有辱于先帝;
结合“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为天下人做榜样。
三、巩固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①;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②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③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注释 ①〔带下医〕妇科医生。②〔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③〔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傅B入C都D遇E诸F途G问H王I归J意K以L疾M告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文中指四海之内,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天下”含义不同。
B.奈何,文中指怎么办,与成语“无可奈何”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更,文中指又、再,表动作重复,与《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含义不同。
D.攻,文中指致力研究,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的“攻”的含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行医不拘一科一地,擅长随俗而变,在邯郸做过妇科医生,在洛阳做过专治耳目疾患的医生,在咸阳还做过儿科医生。
B.太医确诊王尧的头痛病无法医治,只能活一个月,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想让他为自己医治。
C.王尧在傅青主的医治下病愈,太医看到他十分惊讶和惭愧,认为如果不是傅青主的诊治,王尧的病情就被耽误了。
D.两则材料的叙事语言都通俗易懂,清畅可读;材料一介绍了随俗行医、名闻天下的扁鹊,材料二介绍了医术高明的傅青主。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
②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
19.扁鹊与傅青主都以医术高明而闻名,正所谓“树大招风”,他们分别引起了周围医生怎样的反应?写这些反应有什么作用?
【答案】15.D G K
16.C
17.B
18.①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
②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
19.第一问:扁鹊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妒,遭遇刺杀;傅青主令太医院某太医惭愧,闭口不谈医术。第二问:李醯刺杀扁鹊从反面衬托出扁鹊的医术高明;某太医因惭愧而闭口不谈医术从正面衬托傅青主的医术高明。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扁鹊的名声在天下闻名。他经过邯郸的时候,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妇科医生;经过洛阳的时候,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人喜爱孩子,就做儿科医生:他随着各地习俗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医治范围。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刺杀了扁鹊。直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法的人,都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二: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种病症显示你只有一个月的存活时间了,尽快回家料理后事吧,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整理行装返乡。正好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的某先生,是医道冠绝全国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吃惊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让我再试着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十几顶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帽,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说:“你还活着!”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多顶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帽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15.句意:正好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会傅入都”语意完整,“都”做“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D处断;
“遇诸途”中,“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于”,“途”后置,做“遇”的地点状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
“问王归意”中,“王归意”为“问”的双宾语,其后断开,故K处断。
综上,DGK处断。
16.A.正确。“天下”,四海之内/天下人。句意:扁鹊的名声在四海之内闻名。/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B.正确。“奈何”,怎么办。句意:如果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不知道怎么办。
C.“含义不同”错,二者含义相同。“更”,又、再。句意: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又上一层楼阁。
D.正确。“攻”,致力研究。句意:研究不精通。/研究学问各有专长。
故答案为:C
17.B.“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错,文中“然君久著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的意思是: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这只是一种询问,并不是确定的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
故答案为:B
18.①“客”,寄居;“效”,效果;“就诊于太医院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太医院某就诊”,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译文:他的同乡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到太医院某医生处就诊。
②“理”,希望;“任”,承担;“过”,过失。译文:你的病绝无生存的希望,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办法,治好了不承担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
19.第一问:由“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可得出:扁鹊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妒,遭遇刺杀;
由“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可得出:傅青主令太医院某太医惭愧,闭口不谈医术。
第二问:
从手法看,李醯刺杀扁鹊为反面衬托,突出了扁鹊医术高明;某太医因惭愧而闭口不谈医术为正面衬托,突出了傅青主的医术高明。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 L以M促N缓O者P舒Q 然R以S和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 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 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 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2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20.D、H、N
21.D
22.B
23.①药物的疗效(或者猛烈程度)(语意对给 1 分),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②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居住在风俗不同的地方”也可),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24.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0.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故答案为:D、H、N。
21.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答案为:D。
22.B.“直接表达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达。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作者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委婉地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故答案为:B。
23.①“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平。译文: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②“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译文: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24.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故答案为:①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达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本小点学生可以举别的例子)②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③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四、提升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③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已。”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B.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C.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D.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异,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古代地名的命名多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赐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他没有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29.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答案】25.B
26.C
27.D
28.①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②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9.①韩非子认为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
②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
③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于己不利;
④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己有利;⑤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
⑥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己有利。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要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公仲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攻破了韩国,侮辱了公仲,公仲收拾了韩国的残局又重新来侍奉秦国,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现在您将秦地解口给了楚国,又把秦地杜阳封赏给楚令尹。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韩国,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公仲将亲自率领自己的部属(私家奴仆)和秦国拼死一战,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向寿说:“我把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并不是想以此来对付韩国,您替我告诉公仲,说秦、韩两国是可以联合的。”苏代回答说:“请让我禀报您。谚语说:‘尊贵者珍视自己的言行,就会受到尊重。’现在秦王亲近宠幸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比不上赏识甘茂。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执掌国事,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所偏失。公孙郝亲附韩国,而甘茂亲附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当今秦、楚争霸,而您却亲附楚国,这与公孙郝、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而您却一定要相信它不会变,这是在秦王面前自找责备。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如何应付楚国的多变,善待韩国,防范楚国,这样就没有祸患了。韩国先是把国家政事交给了公孙郝,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是外交结盟不避仇啊。”
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联合。”(苏代)回答说:“甘茂答应公仲归还韩国的武遂,让宜阳的百姓返回韩国,如今您白白地(没有任何付出)就要与韩国交好,这很难啊。”
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武遂终究不能由我来交还给韩国了。”(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国暂时交由楚国代为管理的地方,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向寿说:“怎么办呢?”苏代回答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公孙郝也想依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拉拢楚国、韩国使之安定,并且声讨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
25.句意: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而以其地德韩也”中,“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而“韩”则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是韩楚之怨不解”中,“是”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样的意思,故应在“是”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B
26.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意为“感到奇怪”。句意: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故答案为:C
27.D.“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意思是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
故答案为:D
28.① “就”,靠近,追求;“危害”,危险有害;“舍”,舍弃,避开;“此人之常情也”,判断句式。译文: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② “躬”,亲自;“斗于秦”,状语后置句,和秦斗;“愿”,希望;“熟”,仔细。译文: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9.结合文本一原文“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可知,韩非子的义利观是重利轻义,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因此,答题时只要能从原文中找到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能对秦国利益有利的原因即可。根据原文“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可知,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
根据原文“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可知,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于己不利。
根据原文“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可知,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己有利。
根据原文“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可知,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
根据原文“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可知,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己有利。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丛之令趣驾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①。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②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钧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3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3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湎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34.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答案】30.C I K
31.C
32.A
33.①但是国君不体恤百姓,不停地让人在国内找能歌善舞的人,对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薄)了吗?
②用刀来胁迫我,让我改变意愿,这不是勇者之为;用好处(利益)来改变我,让我背叛国君,这是不道义的。
34.①晏子进谏国君,是为“忠”;②晏子倾家救民,是为“仁”;③晏子舍命不渝,是为“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时,连绵阴雨下了十七天。景公饮酒,夜以继日。晏子请求发放些粮食给百姓,多次请求,都没得到允许。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晏子听说这事,很不高兴,于是就把自己禄田的粮食分给百姓,自己徒步去见景公说:“连绵阴雨已经十七天了啊!每乡有数十家房屋被毁,每里有好几家人没有饭吃,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穿不上粗布短衣,忍饥挨饿吃不到酒糟谷糠,求告无门。但是国君不体恤百姓,不停地让人在国内找能歌善舞的人,对待百姓,不也太苛刻(刻薄)了吗?所以乡里百姓走投无路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主上了;忍饥挨饿而求告无门,就不乐意有君王了。让百姓饥饿而无处求告,使君王过度沉湎酒乐荒废国政而不体恤百姓,我的罪过太大了。”两拜叩头,请求辞官回家,便跑出了宫门。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景公驱车赶到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身后说:“寡人有罪,先生您抛弃我不帮我,寡人不值得让您屈尊,但先生您就不顾念国家百姓了吗?但愿先生保全寡人,寡人愿献上齐国的粮食财物,交给百姓,是多是少该轻该重,只听从先生的命令。”于是就在路上郑重地施礼致敬。晏子这才回去。派柏遽巡视百姓,凡有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就给他们钱款,这些事情都必须在三天内办完,迟于三天就等同于不执行命令之罪。景公减少肉食,撤除酒宴,把乐器都收起不用。当初,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立了景公,有谁胆敢不结盟,就有戟钩着他的脖子,剑抵着他的胸口,被杀害的已有七个人了。下一个轮到晏子,晏子仰天长叹道:“啊呀!崔杼做此无道之事,杀了君王,我如果不亲附王室而亲附崔杼,就遭此大殃!”崔杼对晏子说:“您改变您的话,我就和您共同主宰齐国;如果您不改变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了,您好好想想吧!”
晏子道:“用刀来胁迫我,让我改变意愿,这不是勇者之为;用好处(利益)来改变我,让我背叛国君,这是不道义的。如今我难道将要以违背正道来求福吗?弯弯的利刃钩着我的脖子,直挺挺的利剑推进我的胸口,我也不改变。”崔杼想要杀掉晏子,有人说:“不能杀!您杀了君王是因为他的无道,如今他的臣子是有道之士,您又杀了他,这样就无法教导别人了。”崔杼这才放了晏子。《诗经》上说:“那位君子,宁可丢命志不改。”这说的就是晏子啊。
材料二:
太史公说: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尽忠,下朝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执鞭效劳,也是我喜欢和羡慕的事啊!
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景公随后跟出,下令赶快驾车追赶晏子,直到他家,也没追到。
“公从之”中,“公”是主语,“从”是谓语,“之”是宾语,结构完整,在“之”后停顿;
“晏子”是“趣驾追”的宾语,在宾语“晏子”后停顿;
“不及”的主语应为“景公”,省略,不是“其家”,应在“不及”前停顿。
故答案为:C I K。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
B.正确。委托,交给;散落。意思不相同。句意:交给百姓。/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面上。
C.错误。打开;扩大、广泛。意思不同。句意:琴瑟不打开。/应该广泛地听从他人的建议。
D.正确。更改;消灭。意思不相同。句意:我也不改变。/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答案为: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只得拿出”错误,由原文“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是听说景公还派柏遽巡行全国各地招集善于唱歌的人这件事不高兴的,不是说他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百姓不高兴。
故答案为:A。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恤”,体恤;“致”,找;“薄”,刻薄。
(2)“劫”,胁迫;“失”,改变;“倍”,背叛。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徒行见公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可知,晏子进谏国君,是为“忠”;
②由原文“遂分家粟于氓”可知,晏子倾家救民,是为“仁”;
③由原文“晏子曰:‘……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可知,晏子舍命不渝,是为“义”。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日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35.文中画框(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3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35.BDG
36.D
37.B
38..(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访察其他方面,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a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b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c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根据内容判断题来理解全文,并逐项作出判断。信息概括题“五比对”。1.比对人物。围绕人物言行、品质等进行比对。2.比对时地。注意比对选项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与原文是否一致。3.比对词语。注意比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叙述中的关键词语,看其与原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否一致。4.比对增删。注意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相关内容仔细比对辨析,检查是否有添加或删减的内容,是否造成与原文关键内容不一致。5.比对关系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存在因果等关系,并将其与原文进行比对辨析,观察选项中的关系与原文中的是否一致。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5.翻译为:母亲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异,告诉族人说:这个孩子如此疼爱我,多么知道孝顺供养我啊。注意标志词:曰,表示说,后面一般需断开。所以断句为: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故答案为:BDG
36.D错误。文中“以意逆志”的逆,意为揣度、预料。正确,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旅”为“旅店”,逆是迎、迎接的意思,句意为寄居在迎接客人的旅店里。意义不相同。其他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7.B错误。“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意思为: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欢计较,对于对待自己傲慢无礼的人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以使对方产生羞愧之心; 而不是“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 ”
故答案为B
38.(1)翻译: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泫然:流泪的样子。涕:眼泪。过是:过了这个时间,过了今天。虽:即使,表示假设。竭力:竭尽全力。
(2)翻译: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访察其他方面 ,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复:再。他察:访察其他方面 。宾语前置。第:仅仅,只是。所闻:听到的情况。荐:推荐,举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