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一、原题
(20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酱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摘编自汪曾祺《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蜂鸟鹰蛾,是一种既像蜂鸟、又似蝶、蜂的动物。它虽然属于天蛾家族,但因披着蜂鸟的“马甲”,在天蛾家族乃至整个昆虫家族中显得①____________。
作为蛾类家族成员,蜂鸟鹰蛾兼具蝶、蜂、鸟的外形特征。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 ),有着长长的口器——喙管和两根尖端膨大的触角,还有②____________的翅膀,不过相较一般的飞蛾来说,蜂鸟鹰蛾的双翅( ),这也是支撑它们身体的基本保障。它们的身形又像蜜蜂,飞舞在百花丛中采食花蜜,体型娇小,腹部粗壮,加上“羽毛”和“尾巴”,约两厘米长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看上去极像蜂鸟。
蛾类通常昼伏夜出,而蜂鸟鹰蛾则( ),它们像蝴蝶和蜂鸟一样在白天活动,在花丛中采食花蜜时像蜜蜂那样发出嗡嗡声,还像蜂鸟一样很少休息。
蜂鸟鹰蛾的飞行也很有特点,和大多数夜行的天蛾不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要快得多。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③____________,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
4.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3·辽宁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古书的入围应当不存在什么异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典籍“五经”,更是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极早,几乎算得上是华夏世界第一批经过系统整理的书籍,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脉。而在“五经”之中,《尚书》与《诗经》并称“诗书”,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其地位崇高不需多言。《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 。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 ,作为一部先秦官方文书汇编,不仅《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连唐代儒学大师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其中的《诰》《盘》皆为《尚书》篇目,可见 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
《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传统观点认为,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著《史记》之中开始出现该题名;而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要》篇提道:“《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在西汉初年的吕后至文帝时期, 。在这个题名出现的汉代,经学大儒们就认为“尚”实际是“上”的通假,所谓“尚书”也就是“上书”,即“上古之书”。
现在每当提到《尚书》,人们常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而是一篇篇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的文献。这些文献上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初叶,各篇之间不仅体例有异,连语言风格都颇不相同,按照《尚书》即“上古之书”的说法,《尚书》应当是上古时代流传的各种《书》的汇编,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
7.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在文中划浪线处填入适当的句子,使语段表意完整逻辑严密。
9.议论性语段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具体分析这-~语段如何实现准确、严密性的。
三、巩固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节目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那些历史人物。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红楼梦》《本草纲目》《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扬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即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1.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12.如果给上述文字拟写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相比,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个字。
(2023·曲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A。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B,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C。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3.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5.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四、提升
(2023·安徽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城市垃圾问题古已有之。那么, ?
早在商代,对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残酷的地步。《韩非子·内储说上》写道:“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就是垃圾。这种严酷的刑罚一直被沿用到周朝,在收效甚大的同时,也导致民间(A)。到了秦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书·五行志》上写道:“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这样的处罚和断手相比, ,但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以此来(B)。
那么古代有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垃圾的人员?在周朝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壮大,相关的“环保机构”(C);如果管理不力, 。到了盛唐,对城市垃圾的管理同样严格。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丛古至令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
16.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7.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芜湖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在乡村。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 。村黑人梦想着也熊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所习以为常的阳春白雪的芬芳。文旅部近年来也着力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的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年年演”向“季季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升级,由“现场看”向“网络看”扩展,使其成为老百姓 的文艺形式。
“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 的“咱们屯里的人”,表达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不仅这些活动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并根据选项的表述做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用法和作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分析其意义和作用。用法和作用要从论点论证的角度,结构作用等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看其表达效果的优劣。
1.例句:“能”是“会、善于”的意思。A.能够。
B.会,善于。
C.能够。
D.能够。
故答案为:B。
2.文中横线部分是描写性语句,突出衣服的好看整洁,起强调作用。ABC三项都是指区分清楚,一是一、二是二。
D.是描写性语句,突出人物的好看,起强调作用。
故答案为:D。
3.从句式来看,“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原文采用了短句,运用排比以及反复的修辞手法,且几个句子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原文“一起去”以及“一起到场”“一起进门”,突出了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起强调的作用。改后的句子无此效果。
整个文段,短句居多,语言风格偏口语化,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更符合文段口语化的风格。
“一起到场”“一起进门”与改句“一起去”相比,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更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 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案】4.它们像蝶一样 ;要强健得多 ;与之相反
5.与众不同;五彩斑斓;游刃有余
6.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不但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而且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4.第一空,结合“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有着长长的口器”可知蜂鸟鹰蛾像蝶一样,可以填:它们像蝶一样。 第二空,结合“这也是支撑它们身体的基本保障”可知蜂鸟鹰蛾的翅膀很强健,这里是与一般的飞蛾比较,可以填:要强健得多。
第三空,结合“蛾类通常昼伏夜出,而蜂鸟鹰蛾则……它们像蝴蝶和蜂鸟一样在白天活动”可知蜂鸟鹰蛾与蛾类作息相反,可以填:与之相反。
5.第一空,语境指蜂鸟鹰蛾在天蛾家族乃至整个昆虫家族中显得不一样,可以用“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 第二空,结合前面“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可知蜂鸟鹰蛾的翅膀也同蝴蝶一样,颜色繁多,可以用“五彩斑斓”。“五彩斑斓”,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第三空,结合语境“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可知蜂鸟鹰蛾飞行技术娴熟,可以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6.题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但……而且……”等句式衔接。结合“蜂鸟鹰蛾的飞行也很有特点”可知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
结合“和大多数夜行的天蛾不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要快得多”可知蜂鸟鹰蛾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
结合“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可知蜂鸟鹰蛾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最后概括为: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不但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而且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答案】7.脍炙人口;相形见绌;训练有素
8.这一发现虽然将《尚书》题名的出现时间提前,却也早不过西汉初年。
9.①本语段在表达上注重使用严密的限定性词语,如“几乎”“可能”“从实际情况看来”使语段表达严密。②本语段注重将传统观点与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对《尚书》的题名时间、书名的含义进行准确、严密地表达。③文章表述逻辑严密,从假设起,接着对《诗》《书》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尚书》佶屈聱牙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尚书》的题名时间,再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落脚于书名解释的合理性,文章分析逻辑严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7.第一空,根据原文“《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关雎》等名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颇受人民喜爱的情景,故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等作品为人们所称颂。第二空,根据原文“与之相比”可知,此处作者将两类作品进行比较,而根据“《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尚书》晦涩艰深,非常难懂,比不上《诗经》那样脍炙人口、普及度广,故可填“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在比较、对照之下,就能看出一方的短处和不足。
第三空,根据原文“可见……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对古文非常熟习的儒者们学习《尚书》也非常吃力,故可填“训练有素”。训练有素:平时一直进行着某种训练。
8.根据段首中心句“《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可知,此段中心思想应是指《尚书》这一名字不早于西汉时期。而在该段中,作者首先说传统观点认为《尚书》这一名字应该首现于汉景帝、武帝时期,也就是西汉中期左右。而此后则又说“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在西汉初年的吕后至文帝时期”,由此可知,《尚书》之名出现时间应早于汉景帝、武帝时期,但仍不能跳脱整段不早于西汉时期的限制。故可填“这一发现虽然将《尚书》题名的出现时间提前,却也早不过西汉初年”。
9.根据原文“几乎算得上是华夏世界第一批经过系统整理的书籍”“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等可知,作者在论及一些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及发掘深入而产生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的问题时,并没有采用完全绝对的语气,而是注重使用严密的限定性词语,说明这些现象在当下情境中几乎可以如何定论,但未来难保有变,从而使语段表达严密。根据原文“传统观点认为,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著《史记》之中开始出现该题名;而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要》篇提道”可知,作者在介绍尚书时,并不仅仅是针对本书内容泛泛而谈,而是能将传统观点与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将第一手直接资料与第二手间接资料都展现于作者眼前。此外,作者还在“《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脍炙人口。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相形见绌”“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而是一篇篇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的文献”中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对《尚书》的题名时间、书名的含义进行准确、严密地表达。
原文的几个段落,首段通过“《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脍炙人口。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相形见绌”的对比,突出《尚书》佶屈聱牙的特点。第二段写“《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说明确定《尚书》的题名时间。第三段通过“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尚书》应当是上古时代流传的各种《书》的汇编,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落脚于书名解释的合理性。这一系列的对比与分段陈述,都使得语段表达严密。
【答案】10.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
11.①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②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④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⑤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
12.示例一:我喜欢第一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新标杆"的比喻修辞,语言既简洁.又生动,示例二:我喜欢第二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古今对话”“让典籍活起来"的比拟修辞,语言富有文学性,更具有感染力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抓住关键句、特征句。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分布在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1)动宾搭配不当。“发扬……创新潜质”不搭配,将“发扬”改为“发挥”。
(2)偷换主语使前后语意不连贯。“完成了当代表达”的主语应是“跨时空讲述”,不是“传统典籍”,在“艰涩难读”前加“使”。
11.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结合“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概括出。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
结合“《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概括出: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
结合“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概括出: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结合“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概括出: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标题的能力。如果喜欢“《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内容上,结合材料“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来看,该标题对材料内容要点具有概括性;形式上,“新标杆”,比喻学习的榜样,运用比喻修辞,指出《典籍里的中国》的榜样作用,语言简洁生动。
如果喜欢“《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内容上,结合材料“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可知,该标题对材料内容要点具有概括性;形式上,“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人格化,体现其形式创新的特点,语言更富有文学性,感染力强。
【答案】13.却是各种“手机病” ;眼科最令人担忧 ;手机是把“双刃剑”
14.如影随形 ;久而久之;无法自拔
15.手机病 ; 损害身体 ;心理依赖;健康合理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可知,前后内容构成了转折关系,要填入的内容应是手机的弊端,再从后文看,谈到的是各类手机病,故可以填入“却是各种‘手机病’”。
第二空,结合后文“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可知,填入内容是关于手机对眼睛的损伤,对应“相对于骨科”,这个科室应该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最令人担忧”。
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可以填入“手机是把‘双刃剑’”。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指人对手机的依赖,密不可分,可用“如影随形”。如影随形:指的是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B处,“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结果,可用“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C处,“深陷”强调无法控制自己,可用“无法自拔”。无法自拔:自己入迷上瘾和陷入困境还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做。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取关键词的能力。第一段,主要是说长期使用手机带来的健康问题,关键词有“手机病”“损害身体”;第二段,主要介绍“手机病”带来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关键词有“心理依赖”;第三段,强调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关键词有“健康合理”。
【答案】16.怨声载道 ;杀一儆百;应时而生
17.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表面上变轻了;管理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18.从古至今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语境“这种严酷的刑罚”可知导致民间不满和怨恨,可以用“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第二空,结合语境“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可知是用“黥”这种刑罚达到警戒众人的目的,可以用“杀一儆百”。“杀一儆百”,本义是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儆:使人警觉,警戒)。也泛指惩处或批评一人以警戒众人。
第三空,语境指“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壮大,相关的‘环保机构’”产生,可以用“应时而生”。“应时而生”,指顺应时运而生。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早在商代,对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残酷的地步”可知是在讲述古人对于垃圾的管理,此处是设问,可以填: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
第二空,前文说“‘弃灰于道者黥。’这样的处罚和断手相比”,“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黥”与断手相比,刑罚要轻,结合后文“但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可知只是表面上看刑罚轻了,但是精神上的伤害重了,可以填:表面上变轻了。
第三空,结合后文“主司不禁,与同罪”可知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不力,也将受到处罚,可以填:管理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从古至今让人匪夷所思”语序不当,“从古至今”应放在“很多”前面。
二是“难道我们不能否认”否定不当,语意是我们应承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删除“不”。
【答案】19.与日俱增 ;喜闻乐见;土生土长
20.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21.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他们对于阳春白雪的芬芳习以为常,村里人梦想也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这种芬芳。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
②本处是说文旅部近年来着力对乡村文化进行引导,让乡村化越来越深受老百姓欢迎,可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十分受欢迎。
③本处是说“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因为表达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所以主人公大部分就是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可填“土生土长”。“土生土长”,当地生长。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仅这些活动”语序不当,前后两句话的主语都是“这些活动”,所以应将“不仅”放在主语“这些活动”的后面;
二是“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成分残缺,“讲好”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振兴”后面加上“故事”。
21.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理清句子的结构,找到长句的主干。本句话中整个句子的主语为“村里人”,谓语为“梦想着”,宾语中心语为“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芬芳”。所以句子的主干为:村里人梦想也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这种芬芳。
然后将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相应的句子。本句话中“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所习以为赏的阳春白雪”是做“芬芳”的定语,而这个定语又包含多重含义,首先为“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其次“城里人所习以为赏的阳春白雪”,然后,将其变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即: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他们对于阳春白雪的芬芳习以为常。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一、原题
(20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酱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摘编自汪曾祺《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B
2.D
3.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并根据选项的表述做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用法和作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分析其意义和作用。用法和作用要从论点论证的角度,结构作用等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看其表达效果的优劣。
1.例句:“能”是“会、善于”的意思。A.能够。
B.会,善于。
C.能够。
D.能够。
故答案为:B。
2.文中横线部分是描写性语句,突出衣服的好看整洁,起强调作用。ABC三项都是指区分清楚,一是一、二是二。
D.是描写性语句,突出人物的好看,起强调作用。
故答案为:D。
3.从句式来看,“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原文采用了短句,运用排比以及反复的修辞手法,且几个句子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原文“一起去”以及“一起到场”“一起进门”,突出了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起强调的作用。改后的句子无此效果。
整个文段,短句居多,语言风格偏口语化,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更符合文段口语化的风格。
“一起到场”“一起进门”与改句“一起去”相比,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更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 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二、基础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语言文字运用Ⅱ
蜂鸟鹰蛾,是一种既像蜂鸟、又似蝶、蜂的动物。它虽然属于天蛾家族,但因披着蜂鸟的“马甲”,在天蛾家族乃至整个昆虫家族中显得①____________。
作为蛾类家族成员,蜂鸟鹰蛾兼具蝶、蜂、鸟的外形特征。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 ),有着长长的口器——喙管和两根尖端膨大的触角,还有②____________的翅膀,不过相较一般的飞蛾来说,蜂鸟鹰蛾的双翅( ),这也是支撑它们身体的基本保障。它们的身形又像蜜蜂,飞舞在百花丛中采食花蜜,体型娇小,腹部粗壮,加上“羽毛”和“尾巴”,约两厘米长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看上去极像蜂鸟。
蛾类通常昼伏夜出,而蜂鸟鹰蛾则( ),它们像蝴蝶和蜂鸟一样在白天活动,在花丛中采食花蜜时像蜜蜂那样发出嗡嗡声,还像蜂鸟一样很少休息。
蜂鸟鹰蛾的飞行也很有特点,和大多数夜行的天蛾不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要快得多。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③____________,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
4.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4.它们像蝶一样 ;要强健得多 ;与之相反
5.与众不同;五彩斑斓;游刃有余
6.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不但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而且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3)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4.第一空,结合“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有着长长的口器”可知蜂鸟鹰蛾像蝶一样,可以填:它们像蝶一样。 第二空,结合“这也是支撑它们身体的基本保障”可知蜂鸟鹰蛾的翅膀很强健,这里是与一般的飞蛾比较,可以填:要强健得多。
第三空,结合“蛾类通常昼伏夜出,而蜂鸟鹰蛾则……它们像蝴蝶和蜂鸟一样在白天活动”可知蜂鸟鹰蛾与蛾类作息相反,可以填:与之相反。
5.第一空,语境指蜂鸟鹰蛾在天蛾家族乃至整个昆虫家族中显得不一样,可以用“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 第二空,结合前面“作为蝴蝶的同族近亲”可知蜂鸟鹰蛾的翅膀也同蝴蝶一样,颜色繁多,可以用“五彩斑斓”。“五彩斑斓”,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第三空,结合语境“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可知蜂鸟鹰蛾飞行技术娴熟,可以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6.题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但……而且……”等句式衔接。结合“蜂鸟鹰蛾的飞行也很有特点”可知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
结合“和大多数夜行的天蛾不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要快得多”可知蜂鸟鹰蛾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
结合“它们像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疾驶,时而在花间盘旋,无论向前飞还是向后飞都……好似一架轻巧的直升机”可知蜂鸟鹰蛾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最后概括为:蜂鸟鹰蛾的飞行很有特点,不但飞行速度比一般天蛾快,而且飞行方式像蜂鸟一样多种多样。
(2023·辽宁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古书的入围应当不存在什么异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典籍“五经”,更是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极早,几乎算得上是华夏世界第一批经过系统整理的书籍,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脉。而在“五经”之中,《尚书》与《诗经》并称“诗书”,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其地位崇高不需多言。《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 。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 ,作为一部先秦官方文书汇编,不仅《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连唐代儒学大师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其中的《诰》《盘》皆为《尚书》篇目,可见 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
《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传统观点认为,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著《史记》之中开始出现该题名;而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要》篇提道:“《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在西汉初年的吕后至文帝时期, 。在这个题名出现的汉代,经学大儒们就认为“尚”实际是“上”的通假,所谓“尚书”也就是“上书”,即“上古之书”。
现在每当提到《尚书》,人们常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而是一篇篇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的文献。这些文献上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初叶,各篇之间不仅体例有异,连语言风格都颇不相同,按照《尚书》即“上古之书”的说法,《尚书》应当是上古时代流传的各种《书》的汇编,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
7.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在文中划浪线处填入适当的句子,使语段表意完整逻辑严密。
9.议论性语段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具体分析这-~语段如何实现准确、严密性的。
【答案】7.脍炙人口;相形见绌;训练有素
8.这一发现虽然将《尚书》题名的出现时间提前,却也早不过西汉初年。
9.①本语段在表达上注重使用严密的限定性词语,如“几乎”“可能”“从实际情况看来”使语段表达严密。②本语段注重将传统观点与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对《尚书》的题名时间、书名的含义进行准确、严密地表达。③文章表述逻辑严密,从假设起,接着对《诗》《书》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尚书》佶屈聱牙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尚书》的题名时间,再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落脚于书名解释的合理性,文章分析逻辑严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7.第一空,根据原文“《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关雎》等名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颇受人民喜爱的情景,故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等作品为人们所称颂。第二空,根据原文“与之相比”可知,此处作者将两类作品进行比较,而根据“《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尚书》晦涩艰深,非常难懂,比不上《诗经》那样脍炙人口、普及度广,故可填“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在比较、对照之下,就能看出一方的短处和不足。
第三空,根据原文“可见……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对古文非常熟习的儒者们学习《尚书》也非常吃力,故可填“训练有素”。训练有素:平时一直进行着某种训练。
8.根据段首中心句“《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可知,此段中心思想应是指《尚书》这一名字不早于西汉时期。而在该段中,作者首先说传统观点认为《尚书》这一名字应该首现于汉景帝、武帝时期,也就是西汉中期左右。而此后则又说“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在西汉初年的吕后至文帝时期”,由此可知,《尚书》之名出现时间应早于汉景帝、武帝时期,但仍不能跳脱整段不早于西汉时期的限制。故可填“这一发现虽然将《尚书》题名的出现时间提前,却也早不过西汉初年”。
9.根据原文“几乎算得上是华夏世界第一批经过系统整理的书籍”“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等可知,作者在论及一些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及发掘深入而产生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的问题时,并没有采用完全绝对的语气,而是注重使用严密的限定性词语,说明这些现象在当下情境中几乎可以如何定论,但未来难保有变,从而使语段表达严密。根据原文“传统观点认为,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著《史记》之中开始出现该题名;而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要》篇提道”可知,作者在介绍尚书时,并不仅仅是针对本书内容泛泛而谈,而是能将传统观点与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将第一手直接资料与第二手间接资料都展现于作者眼前。此外,作者还在“《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脍炙人口。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相形见绌”“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而是一篇篇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的文献”中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对《尚书》的题名时间、书名的含义进行准确、严密地表达。
原文的几个段落,首段通过“《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脍炙人口。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相形见绌”的对比,突出《尚书》佶屈聱牙的特点。第二段写“《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说明确定《尚书》的题名时间。第三段通过“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尚书》应当是上古时代流传的各种《书》的汇编,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落脚于书名解释的合理性。这一系列的对比与分段陈述,都使得语段表达严密。
三、巩固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节目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那些历史人物。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红楼梦》《本草纲目》《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扬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即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1.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12.如果给上述文字拟写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相比,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0.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
11.①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②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④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⑤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
12.示例一:我喜欢第一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新标杆"的比喻修辞,语言既简洁.又生动,示例二:我喜欢第二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古今对话”“让典籍活起来"的比拟修辞,语言富有文学性,更具有感染力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抓住关键句、特征句。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分布在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1)动宾搭配不当。“发扬……创新潜质”不搭配,将“发扬”改为“发挥”。
(2)偷换主语使前后语意不连贯。“完成了当代表达”的主语应是“跨时空讲述”,不是“传统典籍”,在“艰涩难读”前加“使”。
11.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结合“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概括出。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
结合“《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概括出: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
结合“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概括出: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结合“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倪大红,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李光洁,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概括出: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标题的能力。如果喜欢“《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内容上,结合材料“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来看,该标题对材料内容要点具有概括性;形式上,“新标杆”,比喻学习的榜样,运用比喻修辞,指出《典籍里的中国》的榜样作用,语言简洁生动。
如果喜欢“《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内容上,结合材料“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可知,该标题对材料内容要点具有概括性;形式上,“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人格化,体现其形式创新的特点,语言更富有文学性,感染力强。
(2023·曲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A。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B,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C。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3.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5.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答案】13.却是各种“手机病” ;眼科最令人担忧 ;手机是把“双刃剑”
14.如影随形 ;久而久之;无法自拔
15.手机病 ; 损害身体 ;心理依赖;健康合理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可知,前后内容构成了转折关系,要填入的内容应是手机的弊端,再从后文看,谈到的是各类手机病,故可以填入“却是各种‘手机病’”。
第二空,结合后文“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可知,填入内容是关于手机对眼睛的损伤,对应“相对于骨科”,这个科室应该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最令人担忧”。
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可以填入“手机是把‘双刃剑’”。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指人对手机的依赖,密不可分,可用“如影随形”。如影随形:指的是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B处,“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结果,可用“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C处,“深陷”强调无法控制自己,可用“无法自拔”。无法自拔:自己入迷上瘾和陷入困境还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做。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取关键词的能力。第一段,主要是说长期使用手机带来的健康问题,关键词有“手机病”“损害身体”;第二段,主要介绍“手机病”带来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关键词有“心理依赖”;第三段,强调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关键词有“健康合理”。
四、提升
(2023·安徽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城市垃圾问题古已有之。那么, ?
早在商代,对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残酷的地步。《韩非子·内储说上》写道:“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就是垃圾。这种严酷的刑罚一直被沿用到周朝,在收效甚大的同时,也导致民间(A)。到了秦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书·五行志》上写道:“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这样的处罚和断手相比, ,但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以此来(B)。
那么古代有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垃圾的人员?在周朝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壮大,相关的“环保机构”(C);如果管理不力, 。到了盛唐,对城市垃圾的管理同样严格。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丛古至令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
16.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7.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6.怨声载道 ;杀一儆百;应时而生
17.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表面上变轻了;管理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18.从古至今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语境“这种严酷的刑罚”可知导致民间不满和怨恨,可以用“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第二空,结合语境“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可知是用“黥”这种刑罚达到警戒众人的目的,可以用“杀一儆百”。“杀一儆百”,本义是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儆:使人警觉,警戒)。也泛指惩处或批评一人以警戒众人。
第三空,语境指“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壮大,相关的‘环保机构’”产生,可以用“应时而生”。“应时而生”,指顺应时运而生。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早在商代,对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残酷的地步”可知是在讲述古人对于垃圾的管理,此处是设问,可以填: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
第二空,前文说“‘弃灰于道者黥。’这样的处罚和断手相比”,“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黥”与断手相比,刑罚要轻,结合后文“但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可知只是表面上看刑罚轻了,但是精神上的伤害重了,可以填:表面上变轻了。
第三空,结合后文“主司不禁,与同罪”可知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不力,也将受到处罚,可以填:管理人员也将受到处罚。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从古至今让人匪夷所思”语序不当,“从古至今”应放在“很多”前面。
二是“难道我们不能否认”否定不当,语意是我们应承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删除“不”。
(2023·芜湖模拟)语言文字运用I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在乡村。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 。村黑人梦想着也熊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所习以为常的阳春白雪的芬芳。文旅部近年来也着力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的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年年演”向“季季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升级,由“现场看”向“网络看”扩展,使其成为老百姓 的文艺形式。
“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 的“咱们屯里的人”,表达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不仅这些活动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与日俱增 ;喜闻乐见;土生土长
20.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21.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他们对于阳春白雪的芬芳习以为常,村里人梦想也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这种芬芳。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
②本处是说文旅部近年来着力对乡村文化进行引导,让乡村化越来越深受老百姓欢迎,可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十分受欢迎。
③本处是说“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因为表达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所以主人公大部分就是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可填“土生土长”。“土生土长”,当地生长。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仅这些活动”语序不当,前后两句话的主语都是“这些活动”,所以应将“不仅”放在主语“这些活动”的后面;
二是“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成分残缺,“讲好”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振兴”后面加上“故事”。
21.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理清句子的结构,找到长句的主干。本句话中整个句子的主语为“村里人”,谓语为“梦想着”,宾语中心语为“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芬芳”。所以句子的主干为:村里人梦想也能在乡村的小路上感受到这种芬芳。
然后将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相应的句子。本句话中“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所习以为赏的阳春白雪”是做“芬芳”的定语,而这个定语又包含多重含义,首先为“那些盼望在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的城里人”,其次“城里人所习以为赏的阳春白雪”,然后,将其变成两个独立的句子,即: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他们对于阳春白雪的芬芳习以为常。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