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3
模块一、情景引读
1、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3. 文学常识——疏 :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4、【难读字】
求木之长( ) 疏浚( ) 壅( )蔽 谬( )论 黜( )恶
5、本课出现的四个成语: 、 、
、 。
模块二、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 ”, )
二、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 。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 。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惧谗邪 邪: 。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 。
择善而从之 善: 。 简能而任之 能: 。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 。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 。 知止以安人 安: 。
正身以黜恶 正: 。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 。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 。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 。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 ②虽董之以严刑: 。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 。 ②诚能见可欲: 。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 。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 。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 。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 ③安步当dàng车: 。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信:
①信者效其忠: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④忌不自信: 。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 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 。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 。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四、请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 介宾短语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模块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
第1段, 。
第2段, 。
第3段, 。
二、文章的写作特点
⑴ ⑵
⑶ 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