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预习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预习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20: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1.北京的春节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开启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预习之旅。大家做好准备了吗?加油!
第一单元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以及《习作:家乡的风俗》《语文园地一》组成。
同学们,预习课文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本单元的两个学习重点: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今天我们来预习第一课《1.北京的春节》,我们将分为两个课时来预习。
通过这两个课时的预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学习任务: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你准备好了吗?
在预习第一课时之前,请同学们利用十分钟时间完成以下四项内容: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课文,读通句子,相信你能超过三遍。
二、看拼音写词语。
o zhōu suàn bàn cā hēi er Biān pào
( ) ( ) ( )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照( )顺序写,在整体介绍了春节的同时,详写( )( )( )( )这四天,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图片中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吧!
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先来一起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腊八蒜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擦黑儿 万象 鞭炮
眨眼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通宵
一律 彩绘 分外 万不得已
下面这些词语要求大家都要会正确的认读,拿不准的读音一定要查字典呀。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下面这些词语要求大家都要会正确的认读,拿不准的读音一定要查字典呀。


同学们,下面这四个易错字要求大家一定会准确书写:
“蒜”:注意上下结构。
“擦”:左右结构,注意右边部件是“察”的书写。


“醋”:左右结构,注意偏旁是“酉”。
“燃”: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上面是“捺”。
默读课文,文中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忙碌、热闹、喜庆、团圆
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同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请在课文中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下面表格的左边。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旬至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 夕
正月初一
元 宵
正月十九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旬至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 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元 宵
悬灯结彩、挂花灯、看花灯、
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按时间顺序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找到相关段落,并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8段),写迎新年。时间上是从腊八到除夕,
分为三个层次:1-5段为第一层,写腊八的风俗;第6段为第二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7-8段为第三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4段),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分为三层:(9-11)段为第一层,写拜年与游玩;(12-13)段为第二层,写闹元宵;14段为第三层,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同学们都分对了吗?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找出段落后,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下批注。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作者详写了腊八熬腊八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农业展览会”,老舍先生用打比方的写法,通俗、有趣。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老舍先生的叙述多么精妙和富有魅力呀!如此有趣的腊八节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如身临其境一般。
老舍先生的描写不仅有趣,而且语言上特别有“京味儿”特点,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吗?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仁。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同学们找出“京味儿”的特点了吗——
口语化,带有儿化音的幽默感。
请你再把找的句子读一读,感悟一下有趣的京味儿语言。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老北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节日习俗。在这么多的节日里,你印象最深还有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提前找出来,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同学们,让我们继续来预习《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腊八蒜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擦黑儿 万象 鞭炮 眨眼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通宵 一律 彩绘 分外
万不得已
请同学们在家庭作业本上听写以下词语,错一改三,并二次听写:
1.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句子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你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感受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三个高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选一个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一下品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肯定有同学选择了“除夕”这一部分, 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这一句与下面句子的关系是什么?
(3)段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是热闹的?
(1)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除夕真热闹。)
(2)这一句与下面句子的关系是什么?
(总分)
(3)段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是热闹的?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请大家将北京春节除夕喜庆的场景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备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据说早年间还有赛骆驼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大年初一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对于元宵节的描写部分,同学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1)元宵节的特点又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5)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
(6)朗读这部分,读出元宵的热闹。
学习到这里,请大家认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1.快速浏览课文,你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同学们要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
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附:春节习俗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
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
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
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
暗沟。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
新的祈求。
春联
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
方形桃木板。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
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
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
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
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
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
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
流传至今。
年画
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拜年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