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国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2课 寡人之于国也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4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 chù)
C.数罟(shù ɡǔ) 不入洿池(wū)
D.养生丧死(sānɡ)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ɡ)
解析:A项,“莩”应读piǎo;B项,“畜”应读xù;C项,“数”应读cù。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憾:缺憾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郑重
解析:D项,“谨”是“认真从事”之意。
答案:D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都为介词,前者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可译为“跟”、“同”。D项,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A项,无—毋;C项,颁—斑;D项,涂—途 。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 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即“让(他)做”;今义是“认为”。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今义是“没有罪过”。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 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为一般用法。
答案:D
7.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2)(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3)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赵宣孟①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餐,自含而之。饿人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餐,脯二朐②,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③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召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翳桑下之卧人也。”还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刑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
(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注] ①赵宣孟:即赵盾,春秋时晋国大臣,宣孟为其谥号。②朐(qú):屈曲的干肉。③斯:同“澌”,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者食之而美 向者:一直以来
B.再拜顿首受之 再拜:拜了两次
C.羞行乞而憎自取 自取:自行窃取
D.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中饮:酒饮到一半的时候
解析:向者:刚才,先前。
答案:A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曰德无细
②以故至若此
③宣孟曰:“子名为谁?”[
④何以名为?臣是夫翳桑下之卧人也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名”字不同
B.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名”字也相同
C.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名”字相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名”字也不同
解析:故:①连词,所以;②名词,原因。名:③名词,名字;④动词,询问名字。
答案:D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桑下饿人救赵宣孟有关的一项是( )
①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 ②一人追疾,先及宣孟,召宣孟之面 ③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④反走且对曰……还斗而死 ⑤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 ⑥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与桑下饿人救赵宣孟有关”,①⑤⑥均不符合要求。
答案:D
12.对原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分析,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赵宣孟偶然救济了一个饿人,后来这个饿人又偶然得到报恩的机会,作者借此宣传世事巧合的唯心主义思想。
B.作者认为这个施德报恩的巧合故事中有必然的因果,所谓“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借此宣扬儒家的德治思想。
C.桑下饿人为报一饭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留下姓名,宣扬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
D.赵宣孟生活在春秋时期,深谙官场斗争的险恶,因此平时施点小恩小惠,最后果然得到善报。
解析:由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思想可以判定。
答案:B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在绛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乞讨,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
(2)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施恩德给万人呢?
参考译文:
赵宣孟要到绛县去,见桑树树阴下躺着一个饥饿的人,不能动弹,宣孟停下车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睁开眼睛,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绛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乞讨,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次,磕头接受了,却不敢吃。宣孟问他原因,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要把这些敬献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又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绛县去。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让他喝酒。宣孟知道有伏兵后,酒饮到一半的时候出了门,晋灵公令房中士兵疾速追杀他,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一边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阴下的饿人啊!”回去和晋灵公的士兵对打而被杀死,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平凡人将尽自己的力量来报答。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施恩德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报答,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以不谨慎啊。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
三、语言运用(15分)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转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5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5.下面的例句是一个学生读了《论语》后,对孔子文章的简短点评,请你仿照这种形式对孟子的散文作简短的点评。(5分)
例句:孔子的文章篇幅简短,尤以雅胜,给人一种雍容文雅、情趣盎然的美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孟子的文章清畅流利,尤以气胜,给人一种波澜壮阔、词锋犀利的美感。
16.《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兴山水园林城,建生态宜居市。/眼中有绿色,心中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