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古诗导练(学生版及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古诗导练(学生版及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20: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古诗导练(学生版及教师版)
学生版
【导读】
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离世后,宋仁宗赐谥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意。
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原题呈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挖空训练】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 )船舷归思清( ),
望( )中浑( )恐( )是蓬瀛(蓬莱和瀛洲。其中,蓬莱指仙人所居之处,瀛洲为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桥横( )水木(水边的树木)已秋色,
寺倚( )云峰正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翠羽( )湿飞如见避( ),
红蕖(已经开放的红荷花,古代称法)香袅( )似相迎。
依稀( )渐近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鸡犬林萝(林中的藤蔓)隐隐( )声。
【真题训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教师版
【导读】
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原题呈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挖空训练】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躺)船舷归思清(清晰),
望(眺望)中浑(模糊)恐(仿佛)是蓬瀛(蓬莱和瀛洲。其中,蓬莱指仙人所居之处,瀛洲为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桥横(横跨)水木(水边的树木)已秋色,
寺倚(依靠)云峰正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翠羽(翠羽的鸟儿)湿飞如见避(躲避),
红蕖(已经开放的红荷花,古代称法)香袅(缭绕)似相迎。
依稀(隐约)渐近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鸡犬林萝(林中的藤蔓)隐隐(藏匿)声。
【真题训练】
1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错误。“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而非“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故选C。
16.
答案:
①“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两句写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②“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两句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③“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两句写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诗意解读】
1.诗意:
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
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蕖的香气轻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
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2.解读:
首联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的梅花和野鹤。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颔联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苏轼曾称赞林逋“神清骨冷无由俗”,这位世外高才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光芒万丈,但是能得到东坡先生的褒奖,可见其不凡的风度。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就会心无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尾联写船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
【诗歌赏析】
《湖上晚归》是北宋文学家林逋的作品。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标题中“归”字概括了全诗主要内容,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所感,笔下画面也随着船行路线逐次展开,画面自然流畅,让读者身临其境。全诗语言清丽自然,表达了诗人归家途中心情的急切与即将到家时的喜悦。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首联写诗人悠闲地卧枕在船舷边,脑海中一片清明。“清”字显露出诗人此次归家的目的十分地明确——远离世俗,回归田园。但是依然担心自己归隐之事会成为无法企及的事情。“蓬瀛”:指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于是诗人说,担心此次归家会像寻找蓬莱与瀛洲仙山那样变得缥缈虚无。诗人看似悠闲地乘船归家,但是心中惴惴,有所忧虑。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颔联与颈联都以“晚晴”为背景。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下——横桥卧波,秋树照水,山寺静穆,云峰耸峙。颔联的景物有近景,更有远景,有俯视之景,更有仰视之景,都是静景,呈现的画面宁静而美好。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颈联紧承颔联写眼前之景,但是却有变化,写的是动景。傍晚水汽渐浓,翠鸟羽毛湿重。翠鸟迅疾地低飞过诗人船头,似乎有意避开行船,不愿挡了诗人回家的路途,这其实暗寓了诗人归家的急切心情。红色荷花袅娜多姿,香气扑鼻,好像在欢迎诗人回家。香味无形,在诗人眼中却能袅袅升起,嗅觉与视觉想通,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颔联与颈联的景物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有红色荷花,有敏捷的翠鸟,诗人状物生动,景物多姿多彩,明丽的色彩让诗人心情愉悦。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尾联写诗人船行到诛茅地附近,看到了林间藤萝,听见了鸡犬吠叫之声。鸡犬相闻,说明家在眼前,船行即将到站。尾联呼应了首联的忧虑,回归田园已为现实,诗人淡淡的忧虑总算冰释了。全诗在此收束,非常地自然。
通过描绘湖上归途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眼前的景色与仙境蓬瀛相联系,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感受。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使景物更加生动。桥横跨水面,水木已秋色,寺庙依倚在云峰上,翠羽湿飞,红菜香袅,给人以美好而宁静的感受。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归途中所见所感,呈现出了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