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读书要反复地读,深入地思考,这样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生字新词
寝室
就寝
耻=耳+止
羞耻
耻辱
矣=挨-扌
岂=山+己岂止
岂有此理
默而知之 博闻强识 识别 见识
左右等宽
左窄右宽
岂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读好课文,整体感知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zhì
借助注释,想已想句子的意思,再读长句子。
zhì
合作探究
探究二 理解课文大意 ,说说启发
再次朗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先自己思考句子的意思,再和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讨论。
知:知道。
是:这。
默:默默地。
古:古代文化。
小组内再次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天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这几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懂得虚心请教
学习要勤奋
要学思结合
合作探究
探究三 选择方法,背诵课文
语句填空
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非___________,好古,______________。
学如_________,犹恐________。
吾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思,无益,___________。
根据句意背诵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第一则文言文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告诉我们要养成诚实、虚心和勤奋的求学态度,在学习时要做到学思结合。
1.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古人谈读书
第2课时
说一说第一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读书的道理,并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学习要勤奋
要懂得虚心请教
要学思结合
道 理
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等。其《观书有感》一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直被人传诵。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认真听范读,注意读音,边听边标画出文中的生字及自己不熟悉的字。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纠错。
合作探究
探究二 理解课文大意 ,说说启发
再次朗读课文,先自己结合注释思考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到”“眼到”“口到”这三个方面能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这段话给你怎样的启发?
要做到“心到”“眼到” “口到”。
读书要更加专心,做到“心到”。
合作探究
探究三 再读课文,进行背诵
背诵提示:
“三到”—“三到”之间的关系。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
1.背诵第二则文言文。
2.积累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或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