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一 寡人之于国也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专题一 寡人之于国也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1 15: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 高一年级语文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专题一 《寡人之于国也》(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能够受到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的熏陶,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了解孟子“制民之产”“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味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学习目标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和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3、学习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三、简介作者及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性善论,反对不义战争。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补充资料:《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以雄辩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称。读孟子的文章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情感激越,锐不可当。他又善于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使辩难对方往往坠入他所设的陷阱之中。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习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预习检查粟(sù) 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胜(shēng) 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 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g)序孝悌(tì) 不王(wàng)者 饿莩(piǎo)丧 [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 [sàng]丢掉,失去畜 [xù]养禽兽:~产;~牧;~养 动词 [chù]禽兽,有时专指家养的禽兽 名词自学指导一1、翻译第一节文言知识点焉耳矣:虚词,加强语气,可译为啦凶:收成不好,荒年无如:没有像加:更何也:为什么呢2、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明确: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自学指导二翻译第二、三节文言知识点请:请允许我填然:形容宏大震耳的鼓声。填,象声词,形容鼓声鼓:敲鼓,动词曳:拖着走:逃跑或:有的人何如:怎么样,怎么办直…耳:只是…罢了自学指导三翻译第四节文言知识点无:同“勿”不要时:季节是:这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办丧事,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树:名词作动词,栽种衣:动词,穿衣服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义:道理王:动词,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发:发放,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是何异于…也:这与…有什么两样无罪岁:不要归罪于年成,罪,归罪、怪罪2、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措施 效果 结果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农】 养生丧死无憾数罟不入 鱼鳖不可胜食【渔】 ——王道之始斧斤以时 林木不可胜用【林】3、实行王道以后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措施 效果 结果五亩……树之以桑 衣帛(五十)【纺】 不王者,鸡豚……无失其时 食肉(七十)【牧】 未之有也百亩……勿夺其时 无饥(黎民)【农】 王道之成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教】总结: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八、合作释疑1、第二节中孟子作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的用处何在?明确: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2、结合“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寓意,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明确:“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3、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能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仁者爱民”。具体表现在:(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点拨拓展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 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 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 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2、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四 当堂检测 二次备课
同步练习P4 1~4
课堂小结 文章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暗示了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的道理,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从而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P5~7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课后反思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