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21课《创造宣言》(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21课《创造宣言》(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21:2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2.作者在第三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事例典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充沛。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研读第四部分 1.第12段告诉我们什么观点? 明确: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2.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能毁灭他们,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回扣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这样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深化了课文的论证,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密。 (三)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这句话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即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论述了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兼具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第6段:“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4)第10段:“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5)第16段:“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明确: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三、问题探究 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明确: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刻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牢、沙漠,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彝士运河;莫扎尔特、爱迪生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四、写法探究 1.运用排比和比喻,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和生动性。 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段,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等等。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还有许多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体现出较高的说理艺术。 2.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和批驳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来论证作者自己的观点,并举反例来批驳错误观点。本文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的时候,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法一一进行辩驳的。 教师指导: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或他人论点错误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五、拓展延伸 【微写作】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谈谈你对“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的理解。 示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坚信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都有创新意识,要善于观察、敢于判断、勇于质疑。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捕捉并发展直觉与灵感,善于进行类比和对比,善于联想和想象。但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关键要有创新实践,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 六、课堂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七、随堂检测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2)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tóu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①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pàn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②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鲁钝( ) 走(tóu) 无路 众(pàn) 亲离 懦夫( )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语言更有气势,论证更具说服力。 B.这两个语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和名人名言来论证作者的观点,论证严谨翔实。 C.语段中加点的“山穷水尽”和“自暴自弃”都是并列结构的短语。 D.画线句②中的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逃避者”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避而不谈,面临紧张情势时,他们的遁词是“我得走了”。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4.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___________(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青铜时代》等。歌德,___________(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易经》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之一,相传是___________(人名)在狱中所作。 【参考答案】 1.(1)dùn 投 叛 nuò (2)D 解析:D项画线句②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2.B 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B 解析:A.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意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 4.(1)生活教育 法国 思想者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 儒家 周文王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