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螂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二、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俗画。三、积极的人生态度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四、精巧的结构“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重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五、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总之,《醉翁亭记》是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2、指导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3、师生共同重点分析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课本、课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由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导入课文。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了解作者欧阳修和《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 通过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意图及主题。
二、解决生字词注音,完成预习题。 课前布置预习正音正字,课中板书习题,重点正音,作指导。 自查工具书,对照文中课下注解,排解文中生字难字。 让学生掌握文中生僻字读音,为自读课文作准备。
三、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老师正音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本形成初步印象。
四、走进醉翁亭与作者同游。 导入: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同学们介绍这次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 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拟一份游醉翁亭台楼阁记的解说词。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本,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风光特点和滁人之游的欢乐场面,太守与众人宴饮的情景。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3、纠正、归纳总结。 1、朗读第一段。2、弄明白第一段写作内容,掌握翻译文言文的一定方法。 让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语句水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 归纳总结第一段写作内容,写了什么,点明行文主线“乐”,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1、自读文本,思考问题;2、划分层次;3、完成练习一。 让学生理解第一段,形成整体认识。
板书设计
亭周边的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远 近面 点亭名的由来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1、文学常识;2、字词(1)注音(2)翻译。 (1)背诵第一段(2)回忆上一节课所学。 巩固上一节课所学。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重点词语:晦、若、发、秀。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二段。 1、学生朗读本段。2、结合文下注解四人为一组讨论翻译第二段。3、学生找出景物变化的句子。4、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感受“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体会文中一季一幅画面中,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和深深陶醉的欢乐心情。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重点词语,行者休于树,提携、临溪而渔肴、蔌、陈、丝竹弈、颓然乎其间。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三段。 1、学生朗读本段。2、结合文下注解四人为一组讨论翻译第三段。3、思考关联:(1)本段写了什么?(主要部分)。(2)本段写了哪四件事?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3)体会本段景色描写的作用。 这是全篇的主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细腻和作者感情表现的强烈,把分析文章进一步推进。
板书设计
第二段如何写景?写的什么景?朝暮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 春佳木秀而繁阴 夏四时之景 风霜高洁 秋水落而石出者 冬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宴,共写了多少幅画面?请给这几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游山之乐
第3课时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1、检查上节课内容。 1、背诵情况。2、字词句翻译。 回忆上节课所学。 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温故而知新 。
2、分析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2、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结合文下的注解翻译第四段。 理清段中字词,疏理文章第四段大意。
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第四段。 1、归纳本段内容。2、指导学生分析本段。 思考关联:(1)本段写什么?(2)讨论: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 进一步分析文本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和理解。
4、总结全文。 归纳:1、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3、文中多处用了“也”字,作用有所不同。 1、完成课后练习一(3)、四、五。2、复习本节课内容。3、背诵课文第四段。 体会文本写法上的特点,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了解“也”字的用法。
板书设计
禽鸟乐游人乐 (主旨)太守乐 与民同乐
归结全文
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