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文档属性

名称 石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0 21:4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连站中学欢迎您!


猜一猜:小小坛子,
装满饺子,
吃掉饺子,
吐出珠子。 (打一水果名)
答案:石 榴
郭沫若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等。
抗战期间 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石榴的美和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目标: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读: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5分钟)
放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朗读时遇到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做标记,读后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然后检测,比一比看谁表现最精彩 ,谁的智慧最闪光。自学检测一:
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匀称( )罍( )安普剌( )
玛瑙( )争妍( )斗艳 忍俊不禁(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丰yú( ) 枯jí( ) xī( )利
3.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 )石榴 ( )石榴 ( )石榴 chènyán jīnléi lā腴瘠犀nǎo爱(1)画
(2—6)赞
(7—9)第二次先学后教 (二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自学指导:
认真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面的问题:
1、文章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内在的精神美。从文中画出有关描写石榴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并欣赏它的美。
2、作者对石榴有怎样的感情?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再讨论,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石榴(最可爱)花↘(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精神美色彩美
外形美果实(透明光嫩的皓齿破口大笑)
情态美枝叶→(枝干奇崛
叶片清新)外形美↗→(深红色、逐渐翻红、红玛瑙、锈彩)
(小茄形、花瓶儿、安普剌、金罍)→喜爱和
赞美安普剌花骨朵
单瓣花罍观美石




熟第三次先学后教
(三读 :探究文意)自学指导 :
览读课文 ,联系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想想作者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讨论,10分钟后展示)提示: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艰难的关头:
国民党:妥协投降,抗压爱国运动。
亲日派: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论调。
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坚持抗日,力挽狂澜。
明确: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托物言志描绘外在特点描写内在品质赞美精神、品质等 赞美具有这样精神、品质的人 表达人生感悟 写作特点:当堂检测(15分钟)
(一)、基础题
给红字注音:
丰腴( ) 枯瘠( ) 犀( )利 奇崛( ) 忍俊不禁( )匀称( )
(二)、拔高题:议一议:我们还能赋予石榴哪些象征意?
(三)、挑战题试一试: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寓理的话。
壁灯: 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松柏:
信鸽:
螺丝钉:
粉笔:转瞬即逝算什么,重要的是留下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刻娇艳算什么,重要的是为人们遮风避雨 渺小算什么,重要的是团结产生力量。冬雪算什么?重要的是保持绿的本色。风雨距离算什么?重要的是给人们传递信息。平凡算什么?重要的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象征多子多福身躯缩短了算什么?重要的是生命的轨迹延长了。优美语句积累:
你喜爱本文哪些语句,写出喜爱的理由。例句1:红玛瑙的花瓶儿有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昂然的一种青铜器。
赏析: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长的后期的形状特点。
例句2: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赏析: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充满了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喜之情。石榴爱(引出)画赞(1)(2----6)(7----9)枝叶花果实(2)(3-5)(6)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兼长去短、完美)(外形美)深红色、陆离、华贵(色彩美)安普剌-金罍-青铜器(发展变化美)(精神美)破口大笑 (最可爱)更喜欢这夏季的心脏喜爱和赞美(情态美)(点名石榴树的可爱)(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花朵(最为可爱的部位)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骨朵-花变化: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形态: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外形美)花-果色彩:红-黄-锈彩形变:(色彩美)样子:形色:透明光嫩的皓齿(奇迹)(演艺)本来就喜欢夏天(衬托)(别的地方看不见)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