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智取生辰纲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解开谜底,提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C.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这部分补叙内容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侨批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广泛”移到“关注”前面)
B.随着冬奥会火种从希腊运抵北京,让2022北京冬奥会进入了最后的筹备阶段。(删掉“随着”或“让”)
C.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制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人人性格不同,个个有血有肉。(把“制造”改为“建造”)
D.江城初中近30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书香润泽校园,经典点亮青春”的读书节专题活动。(删掉“左右的”)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望(kuì) 酷热(kù) 呕死(òu) 聒噪(guō)
B.嗔怒(chēn) 虞候(yú) 恁地(nèn) 干系(xì)
C.勾当(g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g) 计较(jiǎo)
D.兀自(wù) 尴尬(gà) 逞办(chéng) 朴刀(pō)
4.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聒(guō)噪 晁(cháo)盖 三阮(ruǎn)
B.舀(yǎo)酒 嗔(chēn)怪 尴尬(gān gà)
C.省(xǐng)得 剜(wān)口割舌 面面厮觑(q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明白,懂得)
B.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问题)
C.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看不惯他那样子)
D.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幸亏,幸好)
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
B.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似此行了十四五日。
C.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当日直到辰牌时分。
D.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
二、字词书写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xiē xi ,又牵着驴去驮水。
(2)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 ;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3)细心的网友发现,解说介绍门洞、大殿台阶等地方的时候,镜头完全没有切换到场景;镜头还总是diān dǎo 。
(4)我家附近,有人养画眉,有人养斑鸠,还有人养一种很聒噪 的鸟而常常被邻居抗议,而我养的是麻雀。
8.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杨志也嗔( )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 )系须是俺的!”
(2)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chěng( )能。
(3)你们不要yuàn chàng( ),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4)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 )艰难。
(5)那七个客人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guō zào( )!”
三、填空题
9.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0.“智取生辰纲”,用“智”是关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下面的情节分别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个计策。(只填序号)
(1)伪装客商( ) (2)走小路( ) (3)林中休息( )
(4)吴用下药( ) (5)又去偷酒( ) (6)送枣( )
(7)不肯卖酒( ) (8)劫走生辰纲( ) (9)断了杨志升官梦( )
A.欲擒故纵 B.暗度陈仓 C.釜底抽薪 D.浑水摸鱼 E.瞒天过海 F.走为上策 G.抛砖引玉 H.以逸待劳 I.声东击西
11.《智取生辰纲》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
(2)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
(3)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
(4)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
四、现代文阅读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2.武松的绰号是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 。
13.“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14.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15.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
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6.《水浒传》的语言是元朝时期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对下面文中加点词语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②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③这干系须是俺的。
④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
A.①赶 ②真的 ③责任 ④如此
B.①取道 ②确实 ③关系 ④这样
C.①赶 ②真的 ③关系 ④真的
D.①得到 ②这样 ③责任 ④确实
17.下面对文中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
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厢禁军:宋朝的军制,指各州警备的军队。
B.一行共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
北京:旧时的北京城。东京: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C.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单牌、双牌:古代驿站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辰牌、申时:辰牌指古代报时的时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这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由辰时经巳时、午时、未时,到申时应是下午三时至五时。
D.你不替洒家打这夫子。
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夫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脚夫。
18.根据小说情境,研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对话内容,具体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19.参照下面【链接材料1】,研读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仔细体会它蕴涵了哪些意蕴?
【链接材料1】
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了带有印信的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上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了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了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只有精读细读,才能体会出其中意蕴。
五、综合性学习
20.在《君子自强不息》《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请你帮助A同学完成下列展示任务。
(1)君子是有才德的人。在《〈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爱莲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君子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请用文中原有语句回答。
(2)在本册古诗文单元和课后古诗词诵读中,梳理出四句体现古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3)在“小说故事会”环节中,A同学所在的小组想向全班同学展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内容。A同学给小组建议是:讲述《智取生辰纲》故事,要明确和把握故事明暗两条线索及其发展,故事的讲述才能扣人心弦。如果你是A同学的小组成员,你觉得《智取生辰纲》的明、暗线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在“小说人物大家谈”环节中,请在杜小康、范进、于勒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中的一个,结合事例写点人物点评。
参考答案:
1.D
【详解】D “补叙”是布局谋篇上的需要,是为了结构的严谨而把一些影响情节的细节放在篇末交代,这样,既可以使结构紧凑,又可以使内容完整、深刻。删去这部分内容,会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2.C
【详解】C.搭配不当,应该将“制造”改为“塑造”;
故选C。
3.B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窥”应读“kuī”;C项,“较”应读“jiào”;D项,“逞”应读“chěng”。
4.C
【详解】C.省得(xǐng)——(shěng)。故选C。
5.B
【详解】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B 干系:责任。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6.D
【详解】A.第一个“且”解释为:暂且,第二个解释为:姑且;
B.第一个“行”解释为:运送,第二个解释为:行走;
C.第一个“直”解释为:竟,第二个解释为:一直;
D.“兀的”都是“怎能”的意思;
故选D。
7. 歇息 yuàn chàng 颠倒 guō zào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
①歇息:意为稍作休整,放松身体;睡觉;住宿;
②怨怅:读音(yuàn chàng),意为伤感;愁闷;失意;埋怨。这里的意思是埋怨;
③颠倒:意为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注意“倒”字的书写;
④聒噪:读音(guō zào),形容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因为是形容声音,所以用“噪”。
8. chēn gān 逞 怨怅 gòu dàng 聒噪
【详解】(1)嗔:生气、怪罪。注意不要读成zhēn;干系:指牵涉到责任的关系。“干”是个多音字,“干系”中的“干”读作gān;
(2)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3)怨怅:埋怨。
(4)勾当:事情,今多指坏事情。“勾”和“当”都是多音字,“勾当”读作gòu dàng;
(5)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9.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表格中已经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同一级别的示例进行总结概括。
(一)《智取生辰纲》
本文对杨志与老都管、两个虞候及众军汉之间的矛盾和杨志与晁盖一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晁盖、吴用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讴歌了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协作一致的精神。
从人物的角度看,文中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晁盖、吴用和杨志。
晁盖:性格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虚怀若谷,耿直真诚;重情重义,刚正不阿。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
吴用:性格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杨志:性格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
从文章内容层次划分的角度看,文章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第一至七段):杨志押送生辰纲;
发展(第八至十一段):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设计诱官军;
高潮(第十二至十三段):杨志无奈买白酒;
结局(第十四段):杨志误失生辰纲。
(二)《范进中举》
本文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展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共鸣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形做了鲜明的对比,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划分如下:
开端(第一至二段):范进被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第三至五段):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第六至九段):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第十至十一段):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三)《三顾茅庐》
本文详细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中拜访诸葛亮,恳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贤君形象,表现了刘备爱惜人才、为统一大业不遗余力的精神,也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超凡智慧。
文章结构划分如下:
开端(第一段):写刘备想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阻拦,刘备用古人求贤的典故开导他们。
发展(第二段):写刘备虽然到了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却高卧不起。
高潮(第三段):写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奉献隆中对策。
结局(第四段):写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最终答应了他。
(四)《刘姥姥进大观园》
本文写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正巧,贾母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几次宴请,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文中主要的人物有:刘姥姥、林黛玉和贾母。
从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分析:
刘姥姥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林黛玉: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
贾母:仁慈、富有同情心;
从文章结构上分析:
第一部分(贾母便笑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写刘姥姥惊叹潇湘馆内的陈设奢华。
第二部分(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用宴,在王熙凤等人的策划下上演“笑”剧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10. (1)E (2)B (3)H (4)D (5)I (6)G (7)A (8)F (9)C
【详解】可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1)伪装客商(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哄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2)走小路(暗度陈仓: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
(3)林中休息(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4)吴用下药(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5)又去偷酒(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6)送枣(抛砖引玉: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7)不肯卖酒( 欲擒故纵,意思是故意先放开敌人,使敌人放松戒备,充分暴露后,再把敌人捉住。)
(8)劫走生辰纲(走为上策: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9)断了杨志升官梦(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去 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此作答即可。
11.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1)“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是杨志所说的话,运用了语言描写;
(2)“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赶那担子”描写的是杨志的动作,运用了动作描写;
(3)根据“肚中寻思”可知,“这厮不直得便骂人”是“两个虞候”心里所想,运用了心理描写。
(4)“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十分大热”是对当时天气的描写,运用了环境描写。
12. 行者 鲁智深 13.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14.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 15.武松打虎耗尽了力气。反映(衬托 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解析】12.本阅读选段出自《水浒传》,描述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文段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特别是文段中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表现出武松的英勇,令无数读者着迷。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四大名著,不仅只是追求情节,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内容分类记忆,作深入的了解。《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他到二龙山落草,当时的大头领是鲁智深。
13.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意,“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本题就是要我们分析文段的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先写武松以为山上没有老虎,谁想老虎还真的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重点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14.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划线的句子将老虎的吼叫说成是“霹雳”,很明显是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有力。
15.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及主旨来分析。从前文内容来看,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很凶险,他没有了有用的武器,最后还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肯定耗费了很多的力气,这时写他拖不动老虎,很真实,作者也想借此侧面表现出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16.A 17.C 18.要点:能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粗暴、谨慎急躁、精明 19.要点:为失生辰纲做环境铺垫(环境描写),暗示杨志与军汉、虞候、老都管矛盾的加剧(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16.①杨志一行人押解生辰纲去往东京,生辰是六月十王,不能误了日期,所以“取”是赶的意思。
②为了躲避劫匪,他们只能五更早走即行,这是事实情况。所以“端得”是真的的意思。
③押解生辰纲,派出的人马以杨志为首。有了差池,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干系”是责任的意思。
④这是那十一个厢军说给老都管的话,说自己与杨志都是父母生长,都是皮肉之身,为什么如此受苦。“恁地”是如此的意思。
故选A。
17.A. 负责京都警卫的军队称禁军,负责诸州地方警卫的称厢军。为完成某种任务,朝廷临时、紧急征用两种军队混编而成的军队称为厢禁军;
B.宋代北京指的是大名府;
D. “夫子”指脚夫,并不相当于“先生”;
故选C。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杨志也嗔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可知他是一个性情粗暴急躁的人。根据“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可知他是一个谨慎精明的人。
19.末段画线句是环境描写,表现了天气的火热,联系前文众人对杨志不满的情节可知,此处描写天气,暗示了杨志与军汉、虞候、老都管矛盾的加剧。正是因为天气火热,所以才会有了下文吴用定计,杨志手下众人因为耐不住渴而买酒喝,导致中计丢失生辰纲的情节。所以此处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丢失生辰纲做铺垫的作用。
20.(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莲,花之君子者也。故君子不战,战必胜矣。
(2)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怀酒长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3)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好处是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与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4)示例:杜小康家境跌落,被迫失学,与父亲一起去放鸭,感到茫然、无助和恐惧;到达放鸭目的地后感到胆怯和孤独;独自经受住大风的考验,并在大风中寻找到了走失的鸭子,杜小康战胜了孤独,长大了,坚强了,不仅捡到了一颗鸭蛋,也捡到了自己成长的鸭蛋。于勒年轻时行为荒唐;后来有所醒悟,挣钱后想弥补之前的过失,不失善良;破产后,在贫困线上挣扎;能够自食其力,不愿拖累家人,不失良知。范进中相公时,任凭岳父胡屠户责骂,点头称是,不敢回言;与胡屠户商议借钱参加乡试被骂,瞒着胡屠户参加乡试又被骂,心里对胡屠户怕及了;考中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拜了母亲,拜谢丈人;众乡坤拜见范进,范进礼道周全,内心不再害怕胡屠户,不仅能平等而且还能站在高处与其对话。
【详解】(1)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根据题目中“君子是有才德的人”可知要选择文中能够体现君子才德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意为: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意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句意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故君子不战,战必胜矣。”句意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以上这些都是君子的表现。
(2)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根据题目要求,从九年级上册书中选取能够体现古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文名句。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之乐其乐也。”李白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智取生辰纲”讲的是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的故事。小说中一般都有情节发展的双线结构,明显一般就事论事,暗线一般暗喻深层含义。在这个故事中,明线就是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丢失了生辰纲;暗线就是吴用晁盖等人用计智取生辰纲,团结合作劫走生辰纲。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织进行,能够相互映衬,凸显主题。明线对杨志的精细和周密防范刻画的越细致,就越能够衬托出暗线一方的智慧和团结。同时还能够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采用了暗线写法,让读者猜不透,直到最后才由暗转明,让读者恍然大悟,增强了文章的曲折性和艺术效果。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点评。
根据题目要求,“杜小康”可以根据《孤独之旅》一文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进行点评;“范进”可以通过《范进中举》一文进行分析;“于勒”可以通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进行分析。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原本是一个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但是再放鸭子的过程中他逐渐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勇于战胜困难,逐渐变得心理成熟起来的孩子。从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的孩子;从杜小康对鸭子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从杜小康慢慢的从恐惧孤独变得坚强,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从杜小康在暴风雨来临不退缩坚持去找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尤,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可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体现出了他的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奸诈以及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光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又再次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早期的于勒是一个行为不端,乱糟蹋钱的家伙,中年发迹后的于勒变的正直,有良心。可年老后的于勒又成为了一个穷人,但他自食其力,不拖累别人。总之于勒既是一个失败者又是一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