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22: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髻(jì) 响晴(xiǎng) 看护(kàn)
B.伦敦(dūn) 着落(zháo) 镶边(xiāng)
C.狭窄(zhǎi) 贮蓄(chǔ) 暖和(huo)
D.水藻(zǎo) 害羞(xiū) 更换(gēng)
2.《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C.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D.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情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B.据介绍,这次公车改革将涉及近5000多辆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公车。
C.亚航QZ8501客机失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追忆。
D.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5.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然张开了眼。山 (A.朗润 B.湿润)起来了,水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zuān(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 (A.静悄悄 B.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节选自朱自清《春》)
6.(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xīn( )xīn然 ②zuān( )出来
③涨( )起来 ④捉几回迷藏( )
7.(2)根据原文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山 (A.朗润 B.湿润)起来了
②风 (A.静悄悄 B.轻悄悄)的
8.(3)请仿照画横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9.古诗文默写
(1) 客路青山外, 。
(2) ,百草丰茂。
(3)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4) ,风正一帆悬。
(5) ,江春入旧年。
(6)我寄愁心与明月,
(7)《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 , 。
10.综合性学习。
古诗就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任务。
(1)【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人名。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事,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谜底)
(2)【诗句竞猜】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请写出与下图内容相关的一句古诗。
(3)【撰写标题】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班于9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1.名著阅读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 。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 (人名)
13.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表现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绪。
B.《夜雨寄北》一诗运用了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的手法,语言浅显、朴素,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C.“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成功地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
15.《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6.本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17.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谈谈理由。
三、作文
18.我没想到我如此__________(浮躁 虚荣 坚强 幸运 依赖父母……)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的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3.字数在600字左右;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看护(kàn)——kān;
B.着落(zháo)——zhuó;
C.贮蓄(chǔ)——zhù;
故选D。
2.D
【详解】D.《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使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两个“若”字,表明是作者想象中的画面。故选D。
3.B
【详解】B.“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错误,应是表达思家怀亲之情。
故选B。
4.C
【详解】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语序混乱,应将“许多”放到“灿烂辉煌”之前;B前后句意矛盾,删掉“近”或者“多”;D项否定不当,删掉“不”。
5.D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颈联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故“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6. 欣 钻 zhǎng cáng 7. A
B
8.风悄悄的从后面扑过来,轻轻的,柔柔的。
【解析】6.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把握能力。
xīn——欣,欣欣然:高兴的样子,形容心情好。
zuān——钻:穿过,进入。
涨——zhǎng,涨:指水量增加,水位升高。
藏——cáng,藏:隐蔽,隐匿。
7.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
①“朗润”的意思是晴朗,温润,用来表达雨或雾等天气后山的清新,湿润;“湿润”指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滋润。结合语境可知,句中指的是“山”焕发了生机,选择“朗润”更恰当,故选A。
②“静悄悄”形容很安静,没有声响;“轻悄悄”形容动作轻,声音很小很低。结合语境可知,“风”是动的“静悄悄”不合理,“轻悄悄”能体现春风的温柔,选择“轻悄悄”更恰当,故选B。
8.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注意仿照画线句的手法及形式作答,分析可知,画线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了叠音词,“偷偷地”“钻”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小草的形象更鲜活,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悄然而至的景象。
示例:柳芽悄悄地从枝条上挤出来,细细的,尖尖的。
9. 行舟绿水前 树木丛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汉”“生”“郎”“涯”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避免作答时出现错别字。
10.(1)陆游
(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结合谜面关键词,“铁马冰河”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相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死悲九州未同”与陆游的《示儿》相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故可知谜底是陆游。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图片内容,可知图中要素有:马,小桥,流水,夕阳,枯树,人家。自然可联想到马致远的《秋思》,内容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定。
新闻的标题应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体现新闻的中心,一般可根据新闻的导语概括。
根据新闻第一句“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班于9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可知写出了活动的目的,内容,主办方,时间。故按照主体+事件的格式概括即可。即:我班圆满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或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11. 五猖会 父亲要我背《鉴略》,背不出不能去看五猖会。
【详解】考查对名著的阅读。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此文段是节选自《五猖会》中“我”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强迫“我”背书的场景。
根据《五猖会》原文“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知,“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背不出不能去看五猖会。
12.曹操 13.C
【解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作,诗文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13.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这是实写秋风萧瑟中,海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的场景,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表述有误;
故选C。
14.B 15.①《天净沙·秋思》用“小桥流水人家”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了诗人的羁旅之苦。②《夜雨寄北》用“却话巴山夜雨时”未来夫妻相聚畅谈的欢乐场面,反衬诗人今日思念之愁苦。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B.根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这是虚写;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是实写;因此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而非“动静结合的手法”;
故选B。
1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共同勾画出了温馨恬静的画面,这更加反衬出了漂泊他乡的诗人的孤寂之情。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的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更加反衬出诗人此时独处巴山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16.“妙”字。空间顺序安排。“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17.不好。“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形象感、动态感强。用“覆盖”则与小雪不吻合。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段话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由此可知,本段文字是围绕“妙”字描绘。由“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可知这是按照由山尖到山坡再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方位的词有“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换去不好。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顶”字比较准确的写出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生动形象。从“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可以看出雪是小雪,而“覆盖”有遮盖的意思,通常表示大雪之后的情景,所以不能用“覆盖”。
18.参考例文
没想到我如此坚强
天空不会永远是晴空万里,大海总会有惊涛骇浪,道路也有蜿蜒曲折,正如人生的困境与失意。但是,当暴风雨后的彩虹令你赏心悦目时,当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感到欣喜时,当你回望走过的坎坷路径时,就会觉得曾经的乌云、风浪和坎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就会觉得自己是如此坚强!
面对孤单,我不悲伤。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我的父母也不得不为生活整日操劳。爸爸在我五岁时就外出谋生了,妈妈的工作也很繁忙,所以更多的时候都只有我一个人。偶尔也会感到寂寞,但我会给自己找乐,所以每当爸爸妈妈问起时,我总会笑着回答说“没什么”。后来当同学向我们述说自己因思念父母而在夜里无法入睡时,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说到动情处,有的同学泣不成声。但我总能坦然面对,并耐心地劝慰她们。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发现我是如此坚强。
面对打击,我不气馁。进入中学后,大大小小的考试多了起来,有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则是有如霹雳般的打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升学的压力,我渐渐败下阵来,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处在低靡之中,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但想起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我就不甘心再堕落下去。我默默地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庆幸的是我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走出了那可怕的低谷。现在想起,那时的我应该是坚强的吧!
面对死别,我不哭泣。人总有一天会升去天堂,只是没想到这件事会如此突然地发生在自己家中。去年暑假的某一天里,老家那边突然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爷爷病重,让我们赶紧回家见爷爷最后一面。当我和妈妈赶到时,爷爷已经去世了。待爸爸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家时,已是深夜,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送爷爷去火葬的那天,亲人们都满脸悲伤,尤其是爸爸。我的眼眶几次被润湿,但我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我想爷爷是不想看到我们悲伤的样子的。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但我知道我要坚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所以不论什么困难、挫折或是打击,只要坚强面对,就一定可以战胜!
【详解】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题目只出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词语,补全题目然后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方式。这种题目从本质上讲,只是划出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它的好处在于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写作半命题作文,一要认真审题,把握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二要确定好写作范围、主题,并选好角度;三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写作。补全题目(标题)是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工作。只有在先补全题目的条件下,真正的文章写作才能继续进行。在写作半命题作文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全题目。就本文题来说,“没想到我如此……(浮躁虚荣坚强幸运依赖父母)”,显然要求取材于个人生活经历,着眼于现实生活,以“我”眼观察生活,以“我”手书“我”心。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个题目看似没有设置审题障碍,实则对写作范围作出了限制:必须“从括号里的五个词语中任选其一”。也就是说,虽然是半命题作文,但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受到了限制,相当于从五个命题作文题里选一个题目来做。通过对要求的解读,还有两点要注意:文体作出了限制,必须写记叙文,要有叙事,至少要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字数也作出了限制,必须600字以上。明确了这些限制,就能按命题要求正确构思了。本题的写作关键在于以我为主,突出自身经历,以及在经历中的情感体验、个人感悟,还有这个过程中的独特体会。尤其要善于发掘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生活的真善美,显现深远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