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0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粟( ) 曳( ) 数( )罟( )?
洿( ) 帛( ) 鸡豚( )?
狗彘( ) 饿莩( ) 孝悌( )?
庠序( )?
答案:sù,yè,cù,ɡǔ,wū,bó,tún,zhì,piǎo,tì,xiánɡ。?
2.辨音?
畜牧( ) 王侯( )
牲畜( ) 王天下( )
数罟( ) 丧事( )
数字( ) 丧命( )
答案 xù,chù;wánɡ,wànɡ;cù,shù;sānɡ,sànɡ。?
3.辨形?
子(lì)            弃甲 兵(yè)
米 (sù)             生拉硬 (zhuài)
震 (hàn)           挑 (jiǎn)
遗 (hàn)           拾(jiǎn)
  测(jiǎn)
答案:栗,粟;曳,拽;撼,憾;拣,捡,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文言整理】?
1.通假字?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1)“无”同“毋”,不要 (2)“颁”同“斑”?(3)“涂”同“途”,道路?
2.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
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
古义: 。?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
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 。?
今义:没有希望,是一个词。?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 。?
今义:常连用,是一个词,表示同意、认可等意思。?
答案:(1)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2)专指黄河。?
(3)跑,这里指逃跑。?
(4)“无”通“毋”,是“不要”的意思;“望”是“希望”、“奢望”的意思。?
(5)“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3.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王无罪岁?
(7)谨庠序之教?
答案:(1)名词作动词,击鼓。?
(2)生、死:动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名词作动词,种植。?
(4)名词作动词,穿。?
(5)名词作动词,称王,指统一天下。?
(6)名词作动词,归罪。?
(7)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4.一词多义?
(1)发
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早发白帝城
发号施令
(2)数
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盘盘焉,囷囷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草木皆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
(5)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答案:发:发射;征发、征派;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开花;出发;发出,宣布。?
数:cù,细密;shù,几,若干;shuò,屡次;shù,天数、命运;shǔ,计算。
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的样子;哪里。?
兵:兵器;兵器,代指武力;士兵;军队。?
直:只是,不过;挺直,不弯曲;同“值”。?
以: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把;连词,表目的关系。?
5.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树之以桑。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置句?
6.固定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1)或……或……,有的……有的……。(2)直……耳,只……罢了。(3)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资料园地 ?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禀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3.《孟子》名言名句集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合作探究 ?
1.孟子是怎样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说的??
探究: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并不急于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梁惠王所为与邻国相比,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是相同的。再以假设的方法阐明什么是“王道”,进而在梁惠王面前展示出一幅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情景。最后转入对当前政治的批判,提出了改革政治的希望。文章论证思想极为严密,也颇有气势。?
2.孟子用了哪些方法来帮助说理??
探究:在孟子与梁惠王的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认同自己的观点,说明梁惠王移民粟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再以“仁政”的治国方略与梁惠王的治国措施进行对比,突出了“仁政”的作用,正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全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运用娴熟,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美文欣赏】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了整个社会。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庄子》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诸子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气势磅礴;《庄子》汪洋磅礴,想象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各得其宜。
【大家文坊】
孟子的“时评”
文/宋志坚
时评这个称谓的出现,似乎是现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事。说“孟子的时评”或许有些离谱,他毕竟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读读《孟子》,却不得不承认,他简直就是一个时评家,他评说的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时政,却又
很容易使人有时空的错位。谓予不信,不妨看看他的诤言谠论。 ?
  关于“罪岁”。 ?
  孟子说的是“王无罪岁”,也就是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怪罪于年岁。他是这样说的:“(荒年暴月)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这番话是对梁惠王说的,其实就是对梁惠王的批评。 ?
  经历过困难时期,听惯了“天灾人祸”之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们,重温孟子这番话,会觉得他说得相当尖锐,可谓振聋发聩,使人冒一身大汗。“王无罪岁”,方能引咎自责,并且以此为鉴,真正吸取教训。于是想到古代帝王的“罪己诏”,不知是否发端于孟子的“王无罪岁”? ?
  关于“问责”。?
  孟子与平陆地方官孔距心有一番对话。孟子说,你这里守城的士兵,“一日而三失伍(离岗)”是否会被开除?孔距心说,不要等到三次就得开除的。孟子说,你这里的老百姓,年老体弱奄奄一息的,年轻力壮四散逃难的,几乎已近千人呢。你的“失伍”也不少啊。孔距心大概也是“罪岁”而不“罪己”的,说是“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孟子打比方说: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不,就得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怎么能看着它们死去呢?孔距心因此说:“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又向齐宣王复述了他与孔距心的对话,齐宣王也说:“此则寡人之罪也。” ?
  “问责”这个词汇,是这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方才热门起来的。在你的辖区出了什么事,你都得承担一定的责任,该检查的检查,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孟子对孔距心以至于齐宣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按照孟子的意思,只要民生维艰,主政者都难辞其咎,与守城士兵的擅离职守没有什么区别。只要失职,不光士兵应当受到处罚,主政者更应当被追究责任。 ?
  关于“冷漠”。 ?
  这个隐含的话题,出自孟子与邹国的君主邹穆公的一番对话。邹穆公对孟子说:“(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为之献身的。若处罚他们,罚不了那么多;若不处罚,又恨他们见死不救,怎么办才好呢?”显然,邹穆公对百姓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对于他们的官吏的“冷漠”感到愤慨。孟子是用曾参的一句话来回答邹穆公的,叫做:“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也就是说,关键时刻百姓对官吏的这种“冷漠”,乃是平常时节官吏对百姓的“冷漠”酿成的。这是以“冷漠”回报“冷漠”。他举例说,荒年歉收,您的百姓忍饥挨饿,四处逃难,您的粮仓充溢,库房盈实,你的官吏没有将下情如实上报并及时赈灾,如此怠慢并残虐百姓,你让他们如何不“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呢? ?
  听说苏联解体之时,苏联的工人群众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所谓“工人阶级政权”的危机,也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原因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孟子说的没有多少出入。古人说过的,洋人经历的,似乎都应为当今的执政者引以为戒。 ?
  仅从以上数例,已可知孟子言论之生猛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活,让他跻身于当代时评家之列,注定出类拔萃。这固然得益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之生命力以及孟子的敏锐与思辩的穿透力,还能使人由此窥见某种时弊与某种官场积习的坚挺,确切地说,是产生某种时弊与某种官场积习的土壤,在历经两千余年之后,似乎也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而这,恰恰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
  我还注意到,孟子的“时评”,都是与执政者面对面说的,而且都是直抒己见,没有隐晦曲折,躲躲闪闪。在听了孟子的“时评”之后,那些当权者——无论是梁惠王,邹穆公,还是齐宣王,滕文公,都没有认为这是孟子别有用心的的恶毒攻击。以此观照某些现实,倒是令人不胜唏嘘了。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移其粟(lì)于河内 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ɡ)者 数(cù)罟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ɡ)序
D.数(shuò)口之家 饿莩(piǎo) 牲畜(chù)
答案:B A.“粟”应读sù;C.“食”应读shí,“悌”应读tì;D.“数”应读sh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答案:D A“涂”通“途”,道路。B“颁”通“斑”。C“无”通“毋”,不要。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无失其时 时:时节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讲明
C.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么
D.勿夺其时 夺:夺取
答案:D 夺:耽误。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晋军函陵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F.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D、F 例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答案:D A、B、C中的“以”都是介词,只有D中的“以”连接前后的两个动词,是连词,意义相当于“而”。
6.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C A固定句式。“与……相比,哪一个更……”;B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吾与谁归”;D状语后置。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①不违农时 ②勿夺其时
D.①非我也,兵也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C A项中①是“尽”,②是“胜利”;B项中①读wánɡ,大王,②读wànɡ,“称王”;D项中①是“兵器”,②是“军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走
C.或百步而后止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答案:D A项中的“河”指黄河。今泛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流。B项中“走”指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C项中“或”指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9.下面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以为莫己若者
答案:C A、B、D均为宾语前置句,C介宾结构后置句。
10.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填然鼓之
⑤既来之,则安之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⑧素善留侯张良
A.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B.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⑧/③⑦/④⑤ 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答案:A ①⑦动词用作名词,②⑧形容词作动词,③④名词作动词,⑤⑥使动用法。
1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 ,则何如?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3) , , 。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2)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理直气壮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答案:B 例句与B选项的“直”都作“只是,不过”讲。
2.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河东凶亦然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C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两个“然”的意思都是“这样”。
3.下列句子中都有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的一组是 (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①中“鼓”用作动词,②中“衣”用作动词,④中“王”用作动词,⑤中“罪”用作动词。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答案:(1)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器已经交上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跑了五十步而耻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10题。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答案:B B项中的“憾”应是“不满”之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①介词,按;②介词,把;③代词,他;④助词,的。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犯边境
B.请以战喻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六军不发无奈何
D.兵刃既接 兵者,国之大事
答案:B A项分别作“密”、“屡次”讲,B项都是“请允许我做某事”之意,C项分别作“打开”、“出发”讲,D项分别作“兵器”、“战争”讲。
8.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行仁政”的措施的一项是 ( )
①不违农时
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王无罪岁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②⑦ B.②⑤⑦
C.①④⑥ D.③④⑦
答案:D 对选项的选择要紧扣“仁政”进行。
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答案:C C项中“害民的是荒年”错误,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虐政。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答案:(1)不错过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吃不了。细密的鱼网不放到鱼塘里捕鱼,鱼鳖便吃不了。按照时节进入山林伐木,木材便用不了。
(2)认真地从事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育百姓,须发斑白的人便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行走了。
课外拓展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柳 浑 传
柳浑,字夷旷。早孤,方十余岁,有巫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②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
大历初,江西魏少游表为判官,州僧有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饮火其庐者,归罪瘖?③奴,军候受财不诘,狱具,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少游趣讯僧,僧首伏,因厚谢二人。路嗣恭代少游,浑迁团练副使。俄为袁州刺史。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④,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者。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帝虚己待之,奏事或日晏,佗相取充位,滉遂省中?⑤搒吏自若。浑虽为滉所引,恶其专,质让曰:“省闼非刑人地,而搒吏至死。公家先相国以狷察⑥,不满岁辄罢。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岂尊主卑臣义邪?”滉悔悟,稍褫其威。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浑奏:“志贞兴小吏,纵嘉其才,不当超剧职。臣以死守,不敢奉诏。”会浑移疾出,即日诏付外施行。疾间,因乞骸骨,不许。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节选自《新唐书·柳浑列传》)
注:①浮屠:佛教。②仪矩:法度规矩。③瘖:哑巴。④畿邑:京都属邑。⑤省中:宫禁之内。⑥狷察:性格急躁苛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僚以仪矩相绳        绳:约束
B.少游趣讯僧          趣:急忙
C.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      承:承担
D.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      除:被任命
答案:C C项中“承”意思为承受、接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与游者皆有名士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B.①因厚谢二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①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D D项前一个“乃”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副词用,译作“才”、“这才”;后一个“乃”虽也作副词用,但译作“竟然”、“却”。A项中的“与”,都作介词用,介词动作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B项中的“因”,都作副词用,译为“于是”、“就”。C项中的“以”,都作连词用,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作“用来”、“来”。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柳浑“忠直敢言”的一组是 ( )
①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
②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
③既而果为贼缚
④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
⑤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
⑥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答案:B 第①句是说柳浑为人旷达不拘礼俗,第③句是说柳浑有眼力、善识人,第⑥句是说柳浑对那些已委用的官员不主张再去裁减了。
1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
译文:
(2)会浑移疾出,即日诏付外施行。疾间,因乞骸骨,不许。
译文: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部分。
【参考译文】
柳浑,字夷旷。早年父亲去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十多岁时,有个巫人告诉他的家人说:“这孩子面相早夭而且贫贱,(如果让他)做僧人学佛可以推迟(他的)死期。”家中伯父叔父等人要按巫人的话去办,柳浑说:“(让我)离开圣教,去学习异术,还不如(让我)早死。”学习的意志更加坚定,和他来往交游的都是著名的文人学士。唐玄宗天宝初年,(柳浑被朝廷)选择为进士,调任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后来柳浑)弃官隐居在武宁山中。(又被朝廷)征召授以监察御史一职,御史台同僚用法度规矩来约束他,而柳浑旷达不拘礼俗,不愿受此拘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珍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
唐代宗大历初年,江西魏少游上表推荐他任判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僧有因夜晚饮酒大醉而失火烧毁寺院的人,把罪责推在哑巴奴仆身上,军侯受州僧贿赂也不追查,草草判罪定案,柳浑和同僚崔祐甫向魏少游陈述奴仆冤枉,魏少游赶紧审问僧人,僧人伏罪,因此魏少游厚谢两人。路嗣恭代替魏少游,柳浑迁团练副使,不久出任袁州刺史。崔祐甫辅政,荐举柳浑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朝任尚书右丞。?
唐德宗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希烈占据淮州、蔡州,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柳浑说:“这是个衔玉卖石——用假货骗人的家伙。他去了一定被捉住,能平什么贼?”不久李元平果真被贼人擒获。贞元三年,柳浑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判门下省。皇帝曾经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那些官吏从政有成绩,皇帝召宰相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人善任,只有柳浑不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用来辅佐圣德,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令长亲自处理具体事务。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干的。”皇帝听了赞成这种意见。玉工给皇帝制作玉带,误毁了一銙,玉工不敢告诉皇帝,只得自己买了其他的玉石补足。等到献给皇帝,皇帝一看不一样,揭发出来,工人伏罪,皇帝生气工人欺骗他,诏令京兆尹判处死刑,柳浑说:“陛下如急忙把玉工杀死,这事就完了,如果交给官吏处理,需要详细认罪才行。从法律方面讲,误伤皇帝乘舆器服,罪责应当是杖刑,请依法律判罪。”因此工人不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廷,皇帝虚心对待,奏事有时到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很晚了,其他宰相只是充数,皇帝越信任,韩滉就更为专横,于是在官署中鞭打官吏而心安理得。柳浑虽然是韩滉所推荐上来的,但厌恶他的专横,就诘问谴责说:“宫中并不是刑人场所,而鞭打官吏有至死的。您家的先相公因急躁苛察,不到一年就被罢官了,现在您为什么要重犯过去的错误,专擅跋扈,作威作福?这难道是尊崇君主卑贱臣下的道理吗?”韩滉醒悟,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削弱了威风。白志贞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柳浑上疏说:“志贞起于小吏,即使是优秀人才,也不应当这样迅速地(让他)担任重要职务。臣用死来请求,不敢奉诏书。”正逢柳浑有病出去,当天诏书交外朝施行。生病期间,柳浑乘机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门下省属吏汇报有关官员,柳浑忧惧地说:“既已交给官吏,而又阻挠,这是贤人的用意吗?士人有的千里告辞家乡以求官职,小小城邑主官,难道还疑虑不行吗?”这年所注拟的官员,没有退回提出不同意见的。
15.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模仿划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3句,要求内容围绕“崇高”,句式类似,使用同样的修辞手法。
崇高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高山,让你感觉到巍峨; , ; , ; , 。心中有了这种感受,也许你就会摆脱空虚,远离庸俗,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答案:示例:它可能是一片大海,让你体会到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感悟到肃穆;它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了伟大和纯粹。
16.(2010·眉山模拟)课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么一段比喻相当精彩:?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请参考这段比喻,选择下列人物作为本体,也写一段比喻,要求比喻得当,语言生动。不一定要与例文句式完全一致,100字左右。
孔子 孟子 屈原 司马迁 鲁迅
答:
答案:①孔子:孔子是一缕和煦的风,从历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处吹来,拂过两千年的山高水低,礼而闲雅,仁而宁静,让君子如沐暖阳坦荡荡,让小人如临深渊长戚戚。
②孟子:孟子如一根标杆,一根中国知识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始终横在自己道德良心上的标杆。当历史的沉重如磐石压在现实的肩头,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不自觉地接过来,朝向那根标杆,壮烈地跳跃、跳跃。道义和时务永远如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③屈原:屈原无疑是一条船,一条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一次被岸拒绝的船,命运的漩涡阴险地吞噬他,政治的飓风无情地抽打他,他也不改对岸的忠诚,最后浊浪将他沉没,他的掌心的罗盘,依然指向岸的方向。
④司马迁:司马迁就是一座火山,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座无论远观近察都好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火在地底深处酝酿、蔓延,把文字的火舌锻造成纯粹的红,然后出其不意的喷薄而出,烧得权贵衣不蔽体,躲在历史的下水道匍匐遮羞。最后他停歇下来,矗立成一座一言不发的泰山。
⑤鲁迅:鲁迅就像一把两用的剑,或刮骨疗毒,让中国看清那根根奴骨的病变;或侠骨柔情,挑起历史黑沉的幕布,让我们觉醒起来,砸碎那吃人的铁屋子。挑灯看剑,横眉冷对千夫指;抽刀断水,怜子如何不丈夫。
PAG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