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7: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
(第14课)
文化保护
(第15课)
最初载体
口头传说、史诗
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
书籍(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破坏因素
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文化遗产的保护
【单元导读】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导入:从河南春晚爆火节目《唐宫夜宴》看文化传承方式
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
《捣练图》
丝路上的三彩骆驼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学校教育的不同点。
材料2: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互相驳难,终致百家争鸣之势。
——吴小如 《中国文化史纲要》
材料3:“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1:“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章学诚《检雠(chóu)通义·原道》
学在官府
私学兴起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央官学:太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2.发展历程
“学在官府”
①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学在官府”。
②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学术官守
官师合一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学在官府”形成的根本原因:
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1)官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图
材料1: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2: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门馆
家塾
村塾
族塾
坐馆
教馆
私塾
2.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学在民间”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材料:宋代江西有登科进士5534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8.73%,高居全国第一。另据统计,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约200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先后走出了如南唐状元诗人伍乔,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名将、军事战略家余玠,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江西进士》
2.发展历程
(2)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学在民间”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原因:
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2)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学校教育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教育
1.近代西方: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思考】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③民族国家的兴起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教育
1.近代西方:
(3)成就: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1806年拿破仑创办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教育
2.近代中国: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1)大学是最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中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
(2)大学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进入大学的目的是求学不要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大学读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大学教育
2.近代中国:
清华学堂
1911
1912
清华学校
1928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材料:清华大学初期的办学思想史料: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摘编自《清华大学校史》
【史料实证】清华大学办学理念
①清华大学初创时在办学方面重视中西兼容,虽渗透着西方文化,但也十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②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三)现代教育
2.发展历程:
独立自主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项目 内容
举措
成就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性质)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
2.发展历程:
(2)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3)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
恢复高考
1977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
科教兴国
1995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成就:
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意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历史纵横】留学教育
古 代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留学教育的发端
日本向中国派
“遣唐使”如晁衡
改革开放后
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出现留学日本热潮, 如鲁迅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
“留学欧美”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二、印刷书的诞生
二、印刷书的诞生
1.条件: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过程:
(1)造纸业的发展
公元前30世纪
春秋战国到秦汉
前2世纪
公元105年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云梦睡虎地秦简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书写材料:竹木、缣帛——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2.过程:
(2)印刷术的发明
唐朝
北宋
咸通《金刚经》(雕版印刷术)
胶泥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术
宋代印刷书繁荣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印刷术的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④理学兴起
⑤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一次质的飞跃)
雕版印刷品
二、印刷书的诞生
2.过程:
(2)印刷术的发明
15世纪中叶
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
绘画:表现使用古登堡印刷机的场景
印刷术: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思考】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①打破贵族垄断,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普及②推动宗教改革发展
③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④带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⑤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⑥促进民族语言的统一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
(技术进步)印刷
二、印刷书的诞生
3.意义:
【思考】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材料: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②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④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二、印刷书的诞生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
始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翻译佛经;唐代玄奘翻译佛经,第一个把汉语介绍到外国
汉隋唐宋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传教士把四书翻译成外文;洋务派官派留学,培养大批翻译家;设译书局,传播西方科学;维新运动时期,一些翻译家翻译西方政治等
民国时期
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文学等
新中国初期
翻译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后
翻译事业蓬勃发展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
陈望道最早译《共产党宣言》
大雁塔前的玄奘铜像
柏应理翻译《论语》
二、印刷书的诞生
p79【学思之窗】,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①技术层面: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②文化普及层面: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三、图书馆的成长
西方 奴隶社会
中世纪
近代
中国 官藏
私藏
1.职能:
2.表现:
亚述图书馆(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④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范钦)
三、图书馆的成长
尼尼微图书馆所藏泥版文书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
范钦“天一阁”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3.图书馆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发展历程
1.西方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学园
(托勒密·索罗建立)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学园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牛津大学建立)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等
阿什莫林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800多万件藏品,镇馆之宝是罗塞塔石碑和帕特农神庙石雕。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部分来自英帝国鼎盛时期全世界的掠夺,部分来自私人捐赠。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瓷器、陶器、青铜器、玉器、钱币,刻本、书画、饰品等等, 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不到1%。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现存最早青花瓷
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女史箴图》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发展历程
2.中国
1868年
自然历史博物院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874年
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陈列动物标本
1905年
南通博物苑
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晚清:
自然历史博物馆旧貌,原建筑已不存在
南通博物苑
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
中央革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
(一)发展历程
改名: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改名: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
中国革命博物馆(1960)
(2)近现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
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
故宫博物院(1925)
国立南京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意义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材料: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启发民智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载《东南文化》2012年第4期
【思考】文化传承的其它载体??
重大节日活动
建筑、古迹等
考古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发展历程
印刷书的意义
图书馆的起源
发展历程:国外、中国
国外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小结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
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服务公众
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