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说课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说课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7: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选必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说课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内容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古代)
(近代)
(现代)
农业、手工业工具
劳作方式
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
生活方式变化
现代科技
革命性意义
教材分析——地位
选必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选必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递进与拓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中古时期的欧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选必2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物质、技术基础
工具与技术基础
古今贯通、中外融汇、诸单元融合
物质前提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学生,本单元内容与他们在高一所学历史知识有所关联,但这些内容在必修教材中只是粗浅、片面提及,因此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尚未深入了解。
(1)基础知识储备:
(2)基本能力储备:
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3)需要提升之处:
②提升对历史事物或现象更深层次的理解
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③史料概括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知道历史上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迁;(时空观念)
理解:理解农具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理解农业家庭式劳作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辩证理解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见解:认识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形成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热爱劳动等积极健康的情怀;
感受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树立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重点: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难点:机器大生产、工厂制、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与学生阅读结合
2.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
3.材(史)料解读与情境创设
4.旧知新化
教学过程
从“天”人关系看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进
(线索)
(主题)
一、人靠“天”的古代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三、“天”由人的现代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劳动创造历史!
“制”器(农业、手工业工具)
用器(劳作方式)
“利”器(机器大生产)
用器(工厂制)
生活方式变化
“神”器(现代科技)
革命性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
观察上面两图的转变,思考:是什么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靠“天”
“天”由人
设计意图:
采用古、今劳动图片作对比,鲜明直观,吸引学生兴趣,并通过设问点出本单元主题。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 一、人靠“天”的古代
1.“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小组合作,梳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进,整理成时间轴。
刀耕火种
P20历史纵横:
耕作方式变革,生产力提升。
锄耕、犁耕
铁犁牛耕
(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
时间轴配以图片,让学生能直观了解耕作工具的漫长变迁历程,学生可感悟数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可建构时空观念。
教学过程 一、人靠“天”的古代
1.“制”器——农业工具的变化
观察灌溉工具的演进,思考当中劳动力的演变趋势?
人力
自然力
解放人力
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设计意图: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创设情景,学生能逐步理解农具演变是一个逐步解放人力的过程,进而感悟它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起到锻炼历史思维和渗透唯物史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靠“天”的古代
1.“制”器——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根据课本,整理纺织工具、陶瓷工具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思考陶瓷工具演进的积极作用?
——纲要(上)p60
设计意图:图片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纺织与陶瓷工具的突破性演进,并调用旧知让学生明白工具的改进使古代中国手工业曾领先世界,激发民族自豪感,以此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人靠“天”的古代
1.“制”器——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锻打
水排
思考:根据上述两幅图片,分析冶金中,锻打和铸造分别所需要的工具以及相应的作用?整理成表格。
铸造
“用力少,见功多”
人力供风
水力供风
解放人力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学生对锻打和铸造的流程、所涉及的冶金工具及功能一目了然,也能了解供风形式的变化本质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体会中国古代冶金工艺的高超技术和中华祖先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人靠“天”的古代
2.用器——劳作方式的发展
你知道古代劳作方式有哪些吗?
拓展提升:
结合史料及所学,思考中国古代农业集体劳作到家庭式劳作的转变原因?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1: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p22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男耕女织”
影响:保证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税源(积极性);但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消极性)。
设计意图:
表格能以直观的形式快速梳理课本内容,而史料与问题的设置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穿插旧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家庭式劳作出现是生产力提升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家庭式劳作的影响,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1.“利”器——机器大生产
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概述生产力的变化?
生产力:手工劳动 大机器生产
2.用器——工厂制
根据工业革命前后两图对比,分析当中劳作方式的变化?
劳作方式: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和图片情境,感受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大跃迁和劳作方式的巨大变革,引出“天”人博弈时代的“利”器——机器大生产,理解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分散走向集中)
(专业集中)
教学过程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2.用器——工厂制
根据前两则材料,归纳工厂制的特点?
材料三:教材p28“学习拓展”(……工人饱受折磨……夜以继日工作……)
综合三则材料,思考工厂制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用史料,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体会工厂制的劳作环境,并透过不同的史料主体,推动学生辩证理解工厂制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对工厂制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
教学过程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结合图片及所学,思考:哪些中国人较早看到了西方器之“利”?为此他们有何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
实业救国
引进工厂制,
进行机器大生产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联系纲要中已有知识,学生能有效理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以涵养时空观念;联系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引进“利”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设问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刻感知家国情怀,培养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3.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综合下述材料,思考: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生活方式的变革?
“这是最好的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逻辑框架让学生明白工业革命生产方式的变革势必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再用史料情境和设问引导,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最后的反转设问,既可吸引学生兴趣,也可自然引出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二、“天”人博弈的近代
3.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看材料思考:对谁而言,工业革命是“最坏的时代”?结合所学,他们如何抗争与思索?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
宪章运动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马克思主义诞生
五一劳动节
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历史性飞跃
设计意图:
学生在史料与问题情景中立马明白工人阶级承受了工业革命的代价,体会他们勇于抗争的精神;联系纲要旧知,学生能更好理解工业革命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背后蕴藏着阶级矛盾,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诞生、中共的成立,以及劳动节的由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等素养。在这个环节,学生能深刻感知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三、“天”由人的现代
1.“神”器——现代科技的发展
你知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包含了哪些现代尖端科技?
航天技术
计算机技术
新材料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
引领航天、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技术
科技交叉融合
(+视频)
设计意图:
以时政新闻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直观感受神州十三号所体现的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能明白科技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教师点拨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在“天”由人的现代,很多其他领域的尖端科技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概念: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教学过程 三、“天”由人的现代
1.“神”器——现代科技发展及特点
小组合作,梳理教材中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并从中归纳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特点:
二战后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
涉及多领域;
交叉融合。
(+配图)
设计意图:
表格梳理配合相关图片呈现,使学生直观明了地体会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获知其发展历程;锻炼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体会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激发学生奋发上进,为国做贡献,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三、“天”由人的现代
1.“神”器——现代科技的发展的原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结合史料情境,可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培养唯物史观;根据材料可乘机点拨学生,现代科技的竞争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三、“天”由人的现代
2.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设计意图:
贴合生活实际,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感悟人工智能就在身边,切实体会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革命性便利;结合相关图、表材料,以鲜明直观的方式分别展现现代科技对生产、生活的革命性影响,让学生体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涵养唯物史观。
你接触过或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哪些?结合相关材料,思考: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有何革命性意义?
文化生活新模式,人类视野新变化
生产力提升,变革生产方式
对生产
对社会生活
教学过程 三、“天”由人的现代
现代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际着手,学生很快能明白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辩证看待现代科技的影响;进而可通过材料推理出应对现代科技负面影响的关键——即使在看似“天”由人的现代,我们也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理性科学地发展与运用现代科技。
根据生活实际和材料,思考:现代科技真的让现代成为“天”由人的时代了吗?我们该如何看待现代科技?
材料: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伦理道德等危机,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只有继续发展科技。
——《科学世界》
科技是把双刃剑!要恰当运用现代科技,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再次点明主题,引名言总结收尾,升华认知。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在努力适应和改造自然,制造日益精良的生产工具,探索更高效的劳作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天工开物》
教后反思
1.本课在各个环节中注重情景创设,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并深化旧知,较贴合本校学情;
2.在“天”人关系的线索指引下,本课主题较为突出,通过层进式的步步推导,以问题带动课堂,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3.首次接触大概念统驭整个单元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较多,对本课重难点的课外知识补充应至何种程度存在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