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习题。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B.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
C.孔子不能决也 (决定) D.孰为汝多知乎(同“智”,智慧)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旧题为列御寇著。列御寇,相传是春秋时的儒家人物,郑国人。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C.盘盂,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古人也常在上面铸刻文字,用来记录功绩或勉励自己。
D.关于选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孩子性格特点的角度归纳,有人从知识的角度概括,都是可以的。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这一问题时,其中一人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
B.“孰为汝多知乎?”直接体现了两小儿辩论的问题的复杂性。
C.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对未知事物积极探索的态度。
D.两个小孩对于太阳离人远近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他们分别是从形状和温度这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文言文阅读。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③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⑦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②俊才清称:杰出人士,有高雅名望的人。③中表亲戚:泛指内外亲戚。④仆:对自己的谦称。⑤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⑥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⑧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⑨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⑩踧踖:读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5.下面是对“既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通过 B.通过以后 C.立即通报 D.通报以后
6.下面是对“人以其语语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韪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李元礼。
B.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李元礼。
C.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陈韪。
D.孔文举就把李元礼说的话告诉陈韪。
7.“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B.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C.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D.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8.借助注释理解短文内容,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文举的机智,至少写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练习。
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故⑦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⑧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①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②北方: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
③昭奚恤(zhāo xī xù):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④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⑤长:同“掌”,掌管。
⑥然:真的,正确的。 ⑦故:所以。 ⑧甲:这里指军队。
9.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兽见之皆走 (2)以为畏狐也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B.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C.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11.选出“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B.虎求百兽而食之。 C.兽见之皆走。
12.文中江一通过讲故事,把荆宣王比作 ,把昭奚恤比作 ,把北方民众比作 。
13.成语 就是由本文所得,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江一给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4.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 B.鸿鹊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15.选择恰当的语气。
(1)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
(2)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 肯定
1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列车隆隆,思绪滚滚。家长、同学和老师们将自己的殷殷期盼化成行囊里的三篇文章。你能读懂寄托在每一篇文章里的心愿和期盼吗?
【这是爸爸妈妈送给你的文章】
人生小幼①,精神专利②,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③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④,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小幼:幼小的时候。②专利:专注而敏锐。③固:所以。④理:温习。
17.选出对“人生小幼,精神专利”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人一出生,就有敏锐的精神专注力。
B.人一出生,专注力就很专一而敏锐。
C.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而敏锐。
18.作者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有什么不同?(用指定符号在文中勾画作答)
(1)七岁时:(用“ ”勾画)
(2)二十岁以后:(用“﹏﹏﹏”勾画)
19.选出下列诗句表达的意思和短文所讲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0.我读懂了爸爸妈妈寄托在这篇小古文的期望是:
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zhǒnɡ zhònɡ)芭蕉万余株,以③蕉叶供(ɡōnɡ ɡònɡ)挥洒,名其庵日“绿天”。书不足④,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③以:用。④足:足够。
21.根据意思,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2.“书”主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但“贫无纸可书”中的“书”表示一个动作,意思是 ;“名其庵”中的“名”也一样作动词用,意思是 。
23.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24.后来,怀素成了唐代的大书法家,我们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B.学习要创新,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C.学习永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文言文阅读。
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⑤学。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含弃(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④怒之:对他很生气。⑤竟:完毕。
25.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弃书捐剑:舍弃 B.不足学:值得 C.学万人敌:敌人 D.略知其意:大概
26.“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意思是: 。
27.项羽弃书捐剑的理由是: (请用原文回答)
28.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以蛮力拼斗,最终,被刘邦打败。结合短文内容,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阅读。
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为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袭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节选自《书林记事》
【注释】①行:赶路.②索靖:晋朝书法家,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④布裘:展开皮衣。⑤因:于是。
2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唐欧阳询尝行 数百步复反
及疲 三日方去
30.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
31.文中的欧用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是( )
A.博采众长 B.虚心好学 C.甘于奉献 D.善于钻研
文言文阅读。
林琴南 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好:林纾,字琴南,福建闵县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代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脩:捆成一捆(十条)的干肉,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报酬。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携带。
32.联系上下文可知,“以袜实米”中“实”的意思是( )
A.果实,种子 B.实际,事实 C.放进,装满 D.事实,实际
33.你认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4.下列哪一项最能表达你对老师六年来辛勤教诲你的感恩之情?( )
A.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5.小学六年,相信你对“好老师”定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请列举三条。
读选文,完成文后练习。
塞翁失马
①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⑤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②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③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④髀(bì):大腿骨。⑤引弦(xián):拿起武器。
36.看到短文题目,我想到了一句歇后语:塞翁失马—— 。
37.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近塞上之人: A.靠近 B.亲近
② 有善术者: A.善良 B.擅长、精通
③ 马无故亡而入胡: A.逃跑 B.死亡
38.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此何遽不为福乎?
39.下列各组中“之”字与《学弈》中“虽与之俱学”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近塞上之人 B.人皆吊之 C.此独以跛之故
40.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有误。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决:决断,判定,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主语“此”和谓语“不为”后均应有停顿,连接两个短语的“而”前应有停顿。结合释义,故断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故选D。
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字词解释和文章内容理解。
A.列御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有误。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文中第⑥段“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因为孔子被公认为“多知”之人,理应知道答案,但他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D 6.C 7.B 8.一是为了能拜访李元礼,巧攀亲明释疑,得到众人的赞赏,可见他的聪明机智。二是应对陈韪的轻薄,以牙还牙让陈韪自取其辱,可见他的脑子活泛,机智的同时还能言善辩。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既通,前坐: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
“既通”意思是通报以后。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人”指别人。第一个“语”指的是孔文举说的话,第二个“语”的意思是告诉,和……说。“之”指陈韪。
句子意思是: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陈韪。故选C。
7.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结合句意理解,“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的意思是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根据句意应划为: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故选B。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语段内容理解,先写了李远礼很有名望,衬托孔文举成为座上宾的机智,运用亲戚关系进入,反驳刁难,孔文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可见孔融是个非常聪明,口齿伶俐,反应很快的孩子。
【点睛】参考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李元礼和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9. 逃跑 害怕 10.B 11.A 12. 虎 狐 百兽 13. 狐假虎威 ①从“狐”的角度:当自己的力量不足时,可以寻找依靠的力量,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②从“虎”的角度:对于当权者来说,要能分辨是非,要了解你身边的小人与君子,不要被小人所利用。
③从文中“兽”的角度:要辨是非,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蒙骗。 让荆宣王知道: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荆宣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从而达到拍马屁、取悦荆宣王的目的。
【解析】9.本意考查字词解释。
(1)兽见之皆走,意思是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走:逃跑。
(2)以为畏狐也,意思是以为是害怕狐狸。畏:害怕。
10.本题考查划分节奏。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句意是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根据诗句意思划分节奏为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结合句子语境,之:主谓间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B.结合句子语境,意思是老虎寻找百兽来吃掉它们,“之”是代词,指百兽;
C.结合句子语境,代词,借代老虎;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犹百兽之畏虎也。”可知把荆宣王比作“老虎”,把昭奚恤比作“狐狸”,把北方民众比作“百兽”。
1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文章句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可知是成语狐假虎威的由来,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讲的是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退百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相信,不能被表象所蒙蔽,更不能借助他人的威势欺压别人。战国时,北方各国都对楚国十分忌惮,而楚王却愚蠢地以为他们是惧怕他手下的大将昭奚恤,大臣江乙就讲了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将楚王比作老虎,取悦楚王,让荆宣王知道: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荆宣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从而达到拍马屁、取悦荆宣王的目的。
【点睛】参考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14. D A B C 15. B D 16.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一字多义。
(1)句意为: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其中“之”的意思是“的”。
故选D。
(2)句意为: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其中“之”的意思是“弈秋的教导”。故选A。
(3)句意为: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其中“之”的意思是“鸿鹊”。
故选B。
(4)句意为: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其中“之”的意思是“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
故选C。
15.本题考查的是语气理解。
(1)“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其中“吗”是反问的语气。
故选B。
(2)“曰:非然也”说:不是这样的。是肯定的语气。
故选D。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主旨情感。
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17.C 18.(1)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2)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19.C 20.通过这篇小短文,爸爸妈妈希望我能明白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希望我能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和学习机会,抓住青少年时期好好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解析】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小幼:小时候;
专:专一;
利:敏锐;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的意思是: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读文段内容“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意思是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
读文段内容“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意思是二十岁以后,所背通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不看,便到了荒废的地步。这两句话是描写七岁时与二十岁以后所学不同的句子,分别按要求用不用的符号划出即可。
19.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作者所要达的观点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句语言简明精悍,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指听了别人的谈话,自己获益匪浅。与短文所讲的意思不一致。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围绕这个观点回答即可,答案不是唯一。
示例:通过这篇小短文,我知道爸爸妈妈希望我明白认真学习是非常重要,希望我能够珍惜少年的美好时光和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好好学习,从年幼学到年老。
【点睛】参考译文: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
21.zhòng gòng 22. 书写 命名 23.书写了一次又一次,把木盘和木板都写穿了。 24.A
【解析】21.本题考查多音字。
种,zhǒng/zhòng,植物果实中能萌发成新植物的部分;动物可传代的。/种植;栽种。根据字义,结合语境可知“乃种芭蕉万余株”的“种”读音zhòng;
供,gòng/gōng,陈设;摆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陈列香烛等表示敬奉;祭祀时摆设祭品;从事;担任。/供给;供应;提供某种东西让人使用。根据字义,结合语境可知“以蕉叶供挥洒”的“供”读音gòng。
2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贫无纸可书”意思是因贫穷无纸可书写;书:书写。
“名其庵”意思是把他的庵命名;名:命名。
2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意思是用芭蕉叶写字,反复书写,盘和方板都被写穿了。
24.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内容理解,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贫穷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中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蕉叶来挥文洒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贫穷到没有纸书写,于是种植一万多棵芭蕉,用芭蕉叶写字,反复书写,盘和方板都被写穿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25.C 26.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 27.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8.不可因胸怀大志而不屑于小事,学习一定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解析】2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学万人敌:敌人——对抗;抵挡。
故选C。
2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籍:即项羽,项羽名籍,字羽。其意:其中的大意,整句话的意思是: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知项羽弃书捐剑的理由。
2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故事告诉我们:不可因胸怀大志而不屑于小事,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
【点睛】参考译文:项羽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可是略微懂得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
29. 曾经 返回 等到 离去 30. 他停下马观看,看了很久后离开。 31.C
【解析】2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唐欧阳询尝行”意思是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尝:曾经。
“数百步复反”意思是走了几百步又返回来。反:返回。
及疲:等到疲劳的时候。及:等到。
三日方去:三天三夜方才离去。去:离去。
30.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驻:停下,观:观看;良久:很久;“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意思是停下马观看,很久才离开。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个古碑,就停下来观看,很久才离开,离开后又回来观看,疲倦了就坐着看,甚至睡在旁边,从中可以看出欧阳询善于学习,钻研,虚心好学的品质。
C.甘于奉献:指愿意并乐意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和人物品质不相符。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唐代的欧阳询在做太子率更令时,出行时看到了一块古碑,写在上面的字是索靖所写,就停下马来观看,很久才离去,离开数百步又回来,从马上跳下来站着看,疲倦了就以地为席坐下观看,还在这块碑下住下来,三天后才离去。
32.C 33.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懂得尊敬老师的孩子。 34.D 35.①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②尽职尽责有担当。
③品德高尚有爱心。
【解析】3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分析阅读文言文内容可知,“以袜实米”意为:用袜子装米。其中“实”是装满的意思。
故选C。
3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阅读文言内容,其中的“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写的是林琴南知道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急忙回家,用袜子装满米,背着送给老师。由此可知,林琴南是个心地善良、有爱心并且很尊重老师的人。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与辨析。
A.“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为: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意为: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为: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结合日常知识积累可知,我们常将辛勤付出的老师比作为我们无私的付出的母亲,故D项最符合题意。故选D。
3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
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并结合实际生活列举心中“好老师”的标准。例如:
为人谦虚不自满。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不会随意体罚学生,而是和学生讲道理。
具备高尚的人格。
【点睛】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36.焉知非福 37. A B A 38.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39.B 40.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解析】36.本题考查歇后语的积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
37.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①近塞上之人: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其中“近”的意思是靠近。
故选A。
②有善术者: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其中“善”的意思是擅长、精通。
故选B。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其中“亡”的意思是逃跑。
故选A。
38.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此:这;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福:好事。
39.本题考查的是一字多义。
分析题干可知,《学弈》中“虽与之俱学”中的“之”代词,是指(那个专心学奕的人)。
A.近塞上之人: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之:指居住的人。
B.人皆吊之:人们都前来慰问他。之:代词,指所说的事物,文中指塞翁。
C.此独以跛之故: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之:助词,用作书面语。
故选B。
40.本题考查的是主旨情感。
认真阅读文言文并结合译文,可知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保持乐观的态度。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点睛】参考译文: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