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专题突破: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顾荣施炙
顾荣①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③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④。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顾荣:西晋大臣,名士。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③辍己:自己停下不吃。④左右:保护,帮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尝应人请( ) ②辍己施焉( )
③常有一人左右( ) ④问其所以( )
2.翻译句子。
①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②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事?
3.对于顾荣与受炙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故事内容说明理由。
小古文阅读。
猴弈
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kuī)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dùn)②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zhào)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至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①西蕃:我国西部偏远的地方。②遁:消失。③上诏:皇帝下诏书。
4.下面各项中,带点字“之”的意思是“的”的一项是( )
A.窥其运子之法 B.国人奇之 C.征能弈者与之较 D.诏释出之
5.文中老猴败给杨靖的原因是 (用原文填写),杨靖智胜老猴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6.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王蓝田食鸡子①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③下地以屐④齿碾之,又不得,瞋甚⑤,复于地取内⑥口中,啮⑦破即吐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箸:筷子。③仍:同“乃”,于是。④履:木制的鞋,底大多有齿。⑤瞋甚:愤怒之极。⑥内:同“纳”,放入。⑦啮:咬。
7.【单选题】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之。
B.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之。
C.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之。
D.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之。
8.【填写题】请找出这篇小古文的中心句抄写下来。
9.【填写题】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
①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②以箸刺之 ③举以掷地 ④以履齿碾之
( )→( )→( )→( )
10.【填写题】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梳理信忽完成任务名片。
姓名:王蓝田
特点:
典型事例:
任务七:璐璐嘉嘉带你一起挑战小古文《明山宾卖牛》,完成练习。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①售牛收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②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③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④矣。”
——《梁书明山宾传》
【注释】①既:已经②差:病愈,后来写作“瘥”③遽(jù):急忙④激薄停浇:意思说制止不淳朴、不厚道的坏风气
1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山宾性笃实
货所乘牛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
13.联系课文说说明山宾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14.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做官。③啖:吃。④此坐:这是因为。⑤强:硬要。
(1)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3)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4)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阅读短文,并按要求答题。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必三百人 (2)好一一听之
16.为下面句子划两个停顿符号。
齐 宣 王 使 人 吹 竽 ,必 三 百 人,
17.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8.下列不属于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是( )
A.自相矛盾 B.守株待兔 C.揠苗助长
阅读小古文
______
①楚有祠者,赐其舍人①卮酒②。
②舍人相谓③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④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③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⑥饮其酒。
④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
【注释】①【含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②【卮(zhī)】盛酒的器皿,即酒壶。卮酒,大概就是一-壶酒的意思。③【相谓】相互商量。④【请】要求。⑤【且】将要。⑥【遂】于是,就要。⑦【亡】丢失,失去。
19.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写一个成语)。
20.联系上下文解释句中带点字。
(1)数人饮之不足
(2)夺其卮曰
21.用简洁明了的现代白话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说明白。
2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3.本文选自《 》,是先秦 家代表著作。
24.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25.“善哉乎鼓琴”抒发钟子期听琴后的 之情。“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既表明钟子期 ,也写出伯牙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认为钟子期死后,世上再无 。
课外文言文练习。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铤:同”锭”,古代货币单位。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一客来濯足 足:
(2)去,遗所提囊 去:
2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B.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C.王华计算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D.王华计算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28.从文中看,“其人喜”的原因是
29.这则故事中,王华具有 和 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曾经 给,赠送 经常 原因 2. 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 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3.我欣赏顾荣。因为他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平等待人,不因对方是仆人而轻视他,顾荣更能为别人着想,施肉给端烤肉仆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尝应人请”的意思:曾经应邀赴宴。尝:曾经。
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辍己施焉”的意思: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施:给、送。
③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常有一人左右”的意思:常常有一个人帮助他。常:常常、经常。
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问其所以”的意思: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原因。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欲:想;色:神色。故“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的意思:发现端送烤肉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
②岂:怎么;终日:一整天;执:拿。故“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事?”的意思:怎么会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道它的味道的人呢?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表达。
结合题干可知,是写出自己欣赏哪个人,并说说理由。答案不唯一,只要理由合理即可。
如:我欣赏受炙人。因为他知恩图报,在顾荣危急之时相助保护,他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行为让人称颂。
【点睛】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邀赴宴,发现端送烤肉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说:“他只不过是个仆人罢了,哪里用得着施舍呢?”顾荣说:“怎么会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道它的味道的人呢?”后来战乱四起,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帮助他。顾荣对此感到惊异,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4.A 5. 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杨靖用桃子干扰猴子,让猴子无心下棋。 6.要战胜对手,可以寻找对方的弱点,干扰对方的注意力。
【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窥其运子之法”意思是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之:的
B.“国人奇之”意思是全国百姓都称奇。”之:是代词,指代某个人或某件事。
C.“征能弈者与之较”意思是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之是代词,代指它。
D.“诏释出之”意思是下令释放他。之是代词,代指它。
故选A。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可知文中老猴败给杨靖的原因是猴心牵于桃,无心弈;
结合文章句子“靖请以盘贮桃,至于猴前。”可知杨靖智胜老猴的原因是杨靖用桃子吸引猴子的注意力,让猴子无心下棋,因此取胜。
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猴子棋艺高强却败在对果子的渴望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拥有过硬的本领,但在运用时也要专心致志,切不可心不在焉、一心二用。从另外的角度看,只要抓住对手的弱点,就能一举击溃。
【点睛】参考译文:在西番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围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于是就获得了他们运用棋子的技巧。国里人听说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就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但他们)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7.A 8.王蓝田性急。 9. ② ③ ④ ① 10. 性子急 食鸡子
【解析】7.本题考查朗读停顿。
结合句子意思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可知节奏划分为: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之。
故选A。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
此文之妙全在于对王蓝田吃鸡子情状的细致、生动的描写上,因此文章的中心句为:王蓝田性急。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以箸刺之,不得”“举以掷地”“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可知文章排序为:以箸刺之——举以掷地——以履齿碾之——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王蓝田性急“可知性格:性子很急;结合文章句子“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可知具体事例是食鸡子。
【点睛】参考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防滑的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了大笑说:“王承有这种性格,都不值得一提,何况王蓝田呢。
11. 忠厚,厚道。 卖,出售。 12.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 13.明山宾是个忠厚老实、为人真诚的人。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要珍惜他人的善良,不要一味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解析】1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山宾性笃实”的意思是:明山宾生性淳厚老实。笃实:忠厚,厚道。
“货所乘牛”的意思是:把自己乘坐的牛卖掉。货:卖,出售。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分析可知,重点字词有:差:病愈。脱:或许,也许。发:复发。语:告诉。即“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意思是: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情感主旨。
阅读文章,由“山宾性笃实”可以看出,明山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由“既售牛收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可以看出,明山宾为人真诚。
《明山宾卖牛》讲述了明山宾卖牛的时候把自己家牛曾经得过病的事告诉买主的故事,体现了明山宾诚实无欺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点睛】参考译文:明山宾生性淳厚老实,家里曾经因为贫困,卖掉了所乘坐的牛。收了牛钱以后,于是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买主急忙要求退还一部分牛钱。隐士阮孝绪听说后,感叹说:“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14.(1)C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并壳人口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儿,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分析题干可知,“其人自护其短”中的“短”的意思是:缺点、短处。
A.短:长度小,与“长”相对;
B.短:缺少;
C.短:自己不擅长或存在缺陷的方面;
D.短: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断句的划分。
分析句子可知,“此”发语词,在句首可作一处停顿,“坐”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前后两层意思,所以“坐”后作停顿。“不知”出停顿。
故划分为: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信息的抓取。
结合阅读文言文,结合译文,可知从文中“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可知北人不识菱从文中“并壳入口”与“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可看出。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根据文言文译文可知,文言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故意装作自己认识菱角,强行要面子,不懂装懂,反为人笑。给我们的启示有: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人可以不懂,但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出丑。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5. 一定 演奏 16.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17.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18.C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必三百人: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必:一定。
(2)好一一听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之:代词,指演奏。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的意思是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齐宣王”为主语,后面停顿,“使人”为动词,后面停顿,故划分为: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17.本题考查故事的主旨。
短文中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想要靠蒙骗混饭吃,这只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是逃不过实践的检验的。告诉我们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18.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的理解。
A.“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故事讲述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夸口说他的盾是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成语寓意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B.“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C.“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9.画蛇添足 20. 不够 他的 21.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2.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本文讲述了门客们为了喝酒比赛画蛇,结果一个人明明最先画完,非要添上脚,最后没喝到酒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画蛇添足。
20.本题考查字义。
(1)数人饮之不足: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足:不够。
(2)夺其卮曰:抢过他的酒壶。其:他的。
2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固”的意思为“本来”。
2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主旨。
本文讲述了门客们为了喝酒比赛画蛇,结果一个人明明最先画完,非要添上脚,最后没喝到酒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点睛】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23. 吕氏春秋 杂 24.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 25. 赞叹 音乐鉴赏力很高 琴艺高超 知音
【解析】23.本题考查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24.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鼓:弹奏。方:才,刚刚。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故可翻译: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
25.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可知,“善哉乎鼓琴”抒发锺子期听琴后的赞叹之情。“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既表明锺子期音乐鉴赏力很高,也写出伯牙琴艺高超。“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他认为锺子期死后,世上再无知音。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6. 脚 离开 27.A 28.金子失而复得。
29. 拾金不昧 考虑周到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见一客来濯足”的意思是: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足:脚。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去,遗所提囊”的意思是: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去:离开。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度”的意思:估计,考虑。“必”的意思一定。“复”的意思是:又,再。“公度其醒必复来”的意思是: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故选A。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文言文中“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为指其处”等语句中可知,“其人喜” 的原因是:金子失而复得。
2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中可知,他拾金不昧、考虑周到;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守着。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 找你的金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退却不接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