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专题突破: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专题突破: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09: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专题突破: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吟”是吟颂的意思。
B.这首诗借景抒情,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精神追求。
D.这首诗将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构思十分巧妙。前三句都是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点出石灰的特性。
2.下列诗句中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运用的写法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D.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古诗比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②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③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④欲不胜⑤簪⑥。
[注释]①草木深:这里特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⑥簪zān:束发的首饰。
3.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被尊称为“ ”,他与李白合称“ ”。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陷落) B.花重锦官城(沉重)
C.晓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搔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5.请把下面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 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 , 。”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对家乡春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8.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9.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
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 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稍微 B.微小 C.少许 D.一些
10.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11.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在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3.把诗句补充完整。
1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开颜:
1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16.赏析《长征》这首诗,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
(2)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 )
(3)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紧扣“万水”来写。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三个历史事件。( )
(4)诗的联尾,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7.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18.本诗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19.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0.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你从艺术技巧上做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书……壁”的意思是“放在墙壁上的书”。
B.“长扫”中的“长”字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C.“排闼”是说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赋予了青山动感。
22.细品古诗,感受语气,本诗可以用( )的语气来读。
A.快速、激昂 B.舒缓、闲适 C.低沉、飘渺
23.与本诗后两行结构不同的诗句是( )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本诗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的很多诗。下面诗句中不是他创作的是(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5.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后两行,试着描写你想象出的动态画面。
26.按提示,填写诗句。
品读了《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我们按捺不住对大自然的向往,整理行装立刻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过山庄,去体验“ ,青山郭外斜”的宁静闲适;游黄河,去感受“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气势;宿江边,去享受“ ,江清月近人”的空旷寂寥;访草原,去体会老舍笔下那种“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 ”的美好境界……
阅读理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7.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那如画的情景。
28.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mào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江清月近人”中的这一句点明了题目。
C.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阅读。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9.联系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点字的意思。
(1)已讶衾枕冷 (2)复见窗户明
30.《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我们知道宋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元曲也有曲牌名和题目。请你猜猜,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 ,题目是
31.白居易由竹子折断的声音想到昨夜雪下得很大;马致远看到如此萧条的景象,想到了远离家乡的自己。古诗中还有很多奇妙的想象、有趣的意境,比如:
“野旷天低树, 。”“ ,听取蛙声一片。”
“黑云翻墨未遮山, 。”“ ,还来就菊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 。”“ ,笑问客从何处来。”
32.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多选)
《夜雪》中,诗人白居易通过( )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夜雪的。
A.视觉 B.触觉 C.听觉 D.嗅觉
33.《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表现了作者此时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于谦是明代诗人。
B.这是借物喻人,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一语双关是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写法。
例句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A.托物言志,诗人王冕借吟诵墨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B.托物言志,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C.借景抒情,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表达了作者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D.托物言志,表达作者要和青松一样高洁傲岸的品格。
故选C。
3. 诗圣 李杜 4.C 5.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6.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7.D
【解析】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夜喜雨》和《春望》都是杜甫的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诗意,C项“晓看红湿处”的意思是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晓”指天亮的时候。故选C。
5.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故可译为:国家破碎,长安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人烟稀少。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运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现在多用这句诗来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诗句有很多,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A.正确,《春夜喜雨》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春望》是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B.正确,例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C.正确,《春望》这首诗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这首诗将家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内涵更广阔。
D.错误,《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破将亡深切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热爱,对社会和平安定的向往之情。
故选D。
8.D 9. A B 10.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11.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12.《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8.本题考查了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先在心里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再把句子切分成相对完整的几个部分,即分出意群,可得出答案。本句句意为: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根据句意,“衙斋”就是衙门的意思,节奏应划分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故选D。
9.本题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1)“疑是民间疾苦声”由上一句的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这里的“疾苦”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故选A。
(2)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故选B。
10.本题考查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从“疑是民间疾苦声”可知,作者对老百姓的关心,他们的疾苦牵动着作者的心情。
11.本题考查了对古诗情感主旨的理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12.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积累。
写竹比较有名的是清代郑燮的《竹石》。注意“坚劲”“任尔”的正确写法。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4. 寻常,平常 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6. √ √ × √
【解析】13.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根据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进行作答。
14.考查了词语的解释。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要熟背诗词中的重点字词的解释。
等闲:寻常,平常。
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15.考查了对中心句及诗歌内容的理解。
中心句就是大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总起句,也是中心句,后面从五岭、乌蒙、大渡河、金沙江等方面具体来写的,“不怕”“只等闲写出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16.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1)(2)(4)正确。
(3)有误,“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暖,温暖。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暖”和“寒”写的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这两场战斗给人的心里感受。
17. 地白 凄清 18.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 19.前两句通过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及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20.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秋思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分析】17.考查学生对字义及诗词的赏析。
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地白”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我们结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19.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理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通过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及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20.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两句诗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21.A 22.B 23.C 24.C 25.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6. 绿树村边合 九曲黄河万里沙 野旷天低树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21.本题考查诗歌实词的理解。
A项,题目中“书……壁”的意思是:写在……的墙壁上。BC项正确。
22.考查朗读语气。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清幽、洁净的特点,表现了湖阴先生对山水的神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所以在朗读时应用舒缓闲适的语气。
23.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的辨析;要掌握词性、短语结构和语法结构知识。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阅送青来”中的“一水护田”偏正短语作“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中的偏正短语“两山排阔”做“送青来”的主语;
A“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偏正短语分别做“东入海”“上摩天”的主语;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偏正短语分别作“鸣翠柳”、“上青天”的主语;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递进关系。
24.本题考查诗歌的作家作品的识记。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作者是毛泽东。
25.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阅送青来”一句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即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6.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积累和记忆能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的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的《浪淘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出自老舍的《草原》。
27.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28.B
【分析】27.本题主要考查描述诗句情景。
结合诗句的景象,再加以自己想象,将画面描述更详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面:远处是一片空旷的原野,秋风习习,地上铺满了落叶,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再极目远眺,天地相接,由于雾的笼罩,仿佛树比天还高。他回到船上,弯下腰看到水中的明月就在身旁和自己做伴。
28.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A.正确。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B.不正确。“日暮客愁新”意思: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标题中的宿,表明了时间是夜晚,而日暮也点明该是住宿的时间了,这一句点明了题目。
C.正确。“日暮“一词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客愁“一词,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本诗景色恬静,但正是这恬静的景色中却包含了淡淡的思乡之愁。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29. 惊讶 又 30. 天净沙 秋思 31.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雨跳珠乱入船 待到重阳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儿童相见不相识 32.AC 33.凄苦
【分析】2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能力。
(1)“已讶衾枕冷”意思是: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讶:惊讶。
(2)“复见窗户明”意思是: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复:又。
30.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常见的曲牌名有:木兰花、糖多令、于飞乐、青玉案、醉花阴、喜迁莺、醉乡春、念奴娇等等。
3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背诵与默写能力。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自盛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2.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赏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33.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赏析: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