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1)
1.如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实验形成的记录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汽油 水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易溶
A.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清洗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2.在恒温条件下,在一杯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同时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和蔗糖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两种晶体的质量均不变
B.两种晶体的质量均减少
C.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蔗糖晶体消失
D.氯化钠晶体消失,蔗糖晶体的质量不变
3.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4.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杂质时,可以通过蒸发结晶提纯甲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降到t2℃,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6.常温下,将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B.试管内溶液总质量不变
C.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 D.试管内水的质量不变
7.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得到的错误结论是( )
A.③④溶液为饱和溶液
B.④中再加15g水又可以将析出固体完全溶解
C.不能确定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8.如图所示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其中能得到乳浊液的是( )
A. B. C. D.
9.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③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④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
10.如图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下列各物质,能使U形管中左端液面升高该物质是( )
A.食盐 B.蔗糖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11.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打开汽水瓶盖后有气泡冒出,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13.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 ②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 ③白酒 ④钡餐 ⑤铁粉放入水中,搅拌 ⑥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 ⑦碘酒。其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
14.下图是一个概念图,概念图在整理知识时是十分有用的。请在图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请根据图中内容,①处应该填写________。
(2)请将下列物质牛奶、钡餐、肥皂水、泥水填入图中②处为________, ③处为________。
15.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⑴物质浴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⑵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V.[实验现象]
⑴图1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
⑵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Ⅵ.[反思交流]
⑴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⑵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16.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 10g 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
17.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同学想尽快泡一杯冰糖水,怎样使冰糖较快地溶解于水中呢?请你提出你的操作建议。
(1)建议:________。
(2)听了你的建议后,该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影响冰糖溶解速率的甲、乙两个对比实验。他正在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
(3)该同学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在上述操作中,他控制了哪些变量呢?________。
18.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7 39.3 49.0 54.1 51.1
(1)在10℃到5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50℃时,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3)小科认为某份30℃的硫酸镁溶液是饱和溶液,下列支持小科结论的证据是 。
A.该溶液底部有少量晶体
B.加入少量硫酸镁不能溶解
C.取该溶液139克蒸发得39.3克无水硫酸镁晶体
答案及解析
1.D
解:A、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可溶于酒精,易溶于汽油,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碘微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汽油,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碘易溶于汽油,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清洗,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C
解:由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恒温条件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但是可以溶解其它物质,所以在恒温条件下,在一杯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同时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和蔗糖晶体,则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蔗糖会溶解,即蔗糖晶体消失。
故选:C。
3.C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不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表示均一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B表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5.D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杂质时,可以用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配制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甲晶体的方法提纯甲晶体,故错误;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故错误;
D、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正确。
6.D
【解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KNO3饱和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A选项的分析,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则试管内溶液总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KNO3饱和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盛有KNO3饱和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D
【解析】①中溶液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再蒸发10g水,析出1g甲晶体,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蒸发10g水,共析出3g甲晶体,说明甲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2g甲晶体。
A、③④均有晶体析出,均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B、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2g甲晶体,该温度下,10g水与2g甲恰好能形成饱和溶液,④中共有3g晶体,则将析出固体完全溶解需要水的质量为,④中再加15g水又可以将析出固体完全溶解,说法正确;
C、该实验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不能确定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说法正确;
D、①中溶液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①②中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①中的多,则①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②;③④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说法错误。
故选D。
8.D
【解析】浮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特点:不稳定长期放置会分层。比较典型的如牛奶、肥皂水、植物油和水。
A、植物油不能溶于水但能溶于汽油形成溶液,A错误;
B、高锰酸钾固体能溶于水形成溶液,B错误;
C、碘单质(固体)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乳浊液,C错误;
D、植物油是液体不能溶于水,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了乳浊液,D正确。
9.D
【解析】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故①错误;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②错误;
③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③正确;
④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故④正确;
⑤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小颗粒,乳浊液中分数的是小液滴,故⑤错误;
⑥溶液中可能含有多种溶质,故⑥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③④。
10.C
【解析】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物质,要使U形管中左端的液面升高,则需集气瓶内压强减小,食盐、蔗糖溶解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U形管液面无变化,氢氧化钠溶解放热,会使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硝酸铵溶解吸热,可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U形管左侧面液体升高;
11.D
解: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A
解: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打开汽水瓶盖后有气泡冒出,主要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3. ③⑥⑦ ④⑤/⑤④ ②
【解析】①冰水混合物是不同状态的水,属于纯净物;
②食用油是液体,不溶于水,滴入水中能形成乳浊液;
③白酒是酒精和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④钡餐中含有的硫酸钡难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⑤铁粉不溶于水,放入水中,搅拌,得到的是悬浊液;
⑥油脂能溶于汽油,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油脂放入汽油中形成的是溶液;
⑦碘能溶于酒精,把碘放入酒精中,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的是溶液。
属于溶液的是③⑥⑦,属于悬浊液的是④⑤,属于乳浊液的是②。
14.(1)碘(2)钡餐、泥水;牛奶、肥皂水
【解析】(1)根据碘酒的组成解答;
(2)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态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液体,据此判断。
【解答】(1)碘酒溶液由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酒精为溶剂,碘为溶质,故①处为碘;
(2)牛奶、肥皂水,都由水和不溶性的液体组成,为乳浊液,因此填在③处;
钡餐和泥水,都由水和不溶性的固态颗粒组成,为悬浊液,因此填在②处。
15.低于;<;=;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
【解析】V【实验现象】
(2)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沸腾,说明b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向试管中加入物质b后,试管放出热量,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而压强增大,此时U形管左边液面下降而右边上升,据此分析解答;
VI【反思交流】
(1)溶液的温度取决于吸热和放热的多少。如果吸热多,那么溶液温度下降;如果放热多,那么溶液升温;如果二者一样多,那么溶液温度不变。
(2)只要b不断溶解,那么就会有热量产生,那么沸腾就会继续。此时沸腾停止,那么说明没有热量产生,即b不能再继续溶解,则此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V【实验现象】
(2)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
VI【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2)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
16.(1)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剂质量
(2)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解析】(1)根据表格每行的内容确定准备研究的因素,并确定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溶解性的大小。
(2)在溶解过程中,物质的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颗粒越大,溶解速度越慢。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我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质量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17.(1)溶解前先将冰糖研碎; 将冰糖放入热水中; 溶解时不断搅拌;
(2)搅拌可以加快冰糖的溶解速率;
(3)冰糖的颗粒大小和质量、水的温度和体积。
【解析】(1)物质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和玻璃棒的搅拌,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图片的描述确定实验控制相同的变量。
【解答】(1)使冰糖加快溶解速度的建议:溶解前先将冰糖研碎; 将冰糖放入热水中; 溶解时不断搅拌;
(2)根据图片可知,其它因素都相同,左边没有玻璃棒,而右边有玻璃棒,因此它验证的假设为:搅拌可以加快冰糖的溶解速率;
(3)该同学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图片可知,在上述操作中,他控制了变量:冰糖的颗粒大小和质量、水的温度和体积。
18.解:(1)在10℃到5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5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9.0g,50℃时,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0g:100g=49:100。
(3)A.该溶液底部有少量晶体,说明某份30℃的硫酸镁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少量硫酸镁不能溶解,说明某份30℃的硫酸镁溶液是饱和溶液。
C.3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9.3g,该温度下,139.3g饱和溶液中含有39.3g硫酸镁,则30℃时,取该溶液100克蒸发可能得到39.3克无水硫酸镁晶体,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无水硫酸镁晶体,说明某份30℃的硫酸镁溶液是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增大;(2)49:100;(3)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