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 奥斯曼士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建筑奥斯曼土耳其的禁卫军拜占庭的黄金珐琅护身符拜占庭的圣盒拜占庭金饰拜占庭士兵代表君士坦丁堡的金像高脚杯皇冠君士坦丁九世的皇冠浅浮雕圣索菲亚大教堂第6课 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日本大化改新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日本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状态步入文明时代,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曾经繁荣一时,绚丽多彩,但是因为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廷帝国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化改新及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历史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如:中日交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的中国是哪个朝代,社会状况如何?日本又为何要向中国学习,它当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但后来为什么衰亡了?等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状态步入文明时代。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了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二)教学难点
1.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总结法等。
● 教学媒体
图片:孝德天皇,6世纪时的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日本地处东亚,是中国的近邻。古代日本被称为“扶桑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频繁的来往。你想了解古代日本的情况吗?你想知道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重要交往吗?学完本课,你将会对这些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板书]第6课 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
一、大化改新
1.古代的日本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大致了解一下古代日本的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日本地处东亚,是中国的近邻。直到大约公元前300年,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北部设立四郡,中国先进的铁器文明和生产技术传入日本,成为促进日本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是原始公社制解体。公元1世纪,这里出现了一百多个小国,经过战争,到3世纪邪马台国强盛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邪马台国曾经数次向中国朝供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
3世纪中叶,本州的大和国在同许多小国争霸斗争中强盛起来。大和位于濑户内海东岸,土地肥沃,宜于农业;又是本州汲取大陆文化的门户,这里不仅优先获得了大陆输入的铁器工具,并且聚集许多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大陆移民,因此,经济发展较快。4世纪中叶,大和国已经统治了关东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九州在内。大和国还把势力深入到朝鲜半岛,掠夺朝鲜的奴婢和财富,从而大大加强了大和国的实力地位。到5世纪初,大和征服其他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大和国家。
大和国家本质上属于奴隶制国家。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以后称为天王),大王政府是由畿内最有势力的豪族组成的,地方的行政单位为国或郡,由大王派任地方豪族进行统治。古代日本的贵族都出自有一定势力的氏族,大王按其门第和官职授予特殊的荣誉封赐。大王和贵族都占有许多土地和人民,大王的土地称为“屯仓”,主要役使称为“田部”的隶属农民进行生产。贵族的土地称为“田庄”,用所属农民“部曲”进行生产。田部和部曲的地位基本相同,统称为部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基本是部民,部民一般没有人身自由,为主家所占有,并用主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在监工的监督下进行生产,产品全部归主家所有,主家只给他们一部分生活资料以维持再生产。“用别人的生产资料来劳动,并且不是独立”的,是奴隶的基本特征,所以部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社会经济如何?
[学生回答]回答一:3世纪中叶,中国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回答二: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但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移到南方。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
回答三:冶铁业、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都非常发达。
[教师提问]奴隶和农民在生产资料占有、人身自由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回答一:农民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回答二:农民只要交足地主的租子,剩余的就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比奴隶要自由得多。
[教师过渡]而7世纪中期的日本还处于奴隶社会,人民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受到天皇和奴隶主的压迫,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室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皇室和一些曾经留学中国的人主张建立中央集权,645年,皇室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第二年改革开始。具体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自然段和小字部分,归纳概括一下大化改新的背景
[板书]2.大化改新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一,国内,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6世纪末7世纪初,部民反抗不断;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加之,强大的中央贵族权倾朝野
第二,国际上,中国唐朝的统一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教师讲述]回答得非常好。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以及不断地从大陆输入的先进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世纪,铁器已经普及,并且出现了适合日本水稻生产的新式农具:铁锹和锄。农业技术也有了革新,铁犁已用畜力牵引,水稻插秧和从根部收割的方法得到推广,灌溉技术也有提高,引水上山,把许多坡地、山地改为水田,克服了单纯依靠自然水利灌溉的现象。此外,对粟、麦等旱田作物的经营也已经开始。
生产力得到发展。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原来的氏族生产形式已不符合需要,个别家族独立生产的趋向日益发展。据史书记载,6世纪以来,畿内地区古坟规模明显缩小,小群集坟日益盛行。这表明氏族制度日趋瓦解,个别家族独立生产的势头日益加强,日益增多的个别家族脱离氏族而立,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和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
而同时期的国际上,中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隋唐帝国相继成立,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崛起,对日本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来,大和国是凭借垄断从朝鲜半岛输入大陆文化的优势而统治全国的。但是,自6世纪以来,由于新罗的崛起,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不断受挫。到562年,日本丧失了在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任那。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失败,朝廷和大贵族丧失了一向以独占大陆先进文化为统治全国的重要条件,不仅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政治威信也大大降低了,因而造成了大和国的政治危机。
日本在朝鲜半岛失败之后,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贵族豪强“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或者全无容针之地”。统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增置部民,战争不休,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环境,以至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甚至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死”的悲惨景象。于是“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朝廷和中央大贵族向地方扩张势力,夺取地方豪族的土地和部民,加深了中央贵族和地方贵族的矛盾。527年,九州筑紫国造盘井举行叛乱,他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下,占领了筑紫、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等广大地区,顶住朝廷6万大军的进攻。盘井坚持斗争了一年零三个月,给中央朝廷以极大的打击。在中央,大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十分尖锐,624年,大贵族苏我氏父子公然向推古天皇要皇室的领地;642年,大贵族苏我氏修建陵墓,强行征役上宫公主(圣德太子之女)的部民,引起上宫公主的强烈不满。
6世纪末,大和国面临着需要进行一场深刻变革的非常时期。圣德太子(574~622)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就致力于社会改革,圣德太子为实现这个目标,大力提倡和发展佛教,修建了许多寺院。在外交上,圣德太子也实行了重要改革。607年,他派遣小野妹子为遣隋使,谋求与中国隋朝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单方面朝贡。同时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改变从前单纯依靠朝鲜半岛汲取中国文化的办法。通过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引入建立新国家所必要的各项先进文化、制度和技术。
圣德太子的改革主要是在道德观念方面,所以没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弊端。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尤其是派遣留学生,为日本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建立了文明富强的大唐帝国。这时候,日本留学生已在中国留学二三十年,目睹了唐太宗实行律令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他们回国后,对日本部民的陋习和政治腐败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革,废除氏族制的部民制,建立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645年,唐太宗应新罗之请,发兵高句丽,因而使一向与新罗为敌的日本感到压力。于是中大兄、中臣镰足在回国学生的支持下,于6月12日,利用朝廷接见来使的机会,发动了政变,一举消灭了专横跋扈的苏我氏一族,夺取了中央政权。14日,孝德天皇即位(645~654),建年号为大化。中大兄为摄政,中臣镰足为内臣,646年元月,颁布革新诏书,开始各项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请同学们看书并归纳出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板书]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教师引导]我们结合刚才讲的背景,来分析一下大化改新的内容对当时的影响和作用。
[板书]4.大化改新对当时日本的作用
[学生回答]“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唐朝的经济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得到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来想这样一个问题,日本在仿效中国后取得大化改新的成功,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想?你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回答一: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谦虚的民族,民族自省精神特别的强,能发现本民族的不足,并能及时地付之于改革,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回答二:日本人对唐朝的科技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在维护本民族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这说明日本人的精神是非常独立的。
回答三:博天下之长,为我所用。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正是这样打开国门,学习别人的长处吗?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技不如人,我们就应该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师概括]同学们答得非常的好。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正是因为这种善于向他国借鉴的精神,日本才由一个弹丸之地的落后小国,逐渐变为今天的科技强国。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联系中国古代史,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什么时代双方使节来往比较密切?那时交往比较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时双方使节来往比较密切,因为当时唐朝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目光,而日本当时还比较落后,所以,日本就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板书]二、拜占廷帝国
[教师讲述](出示地图《6世纪时的拜占廷帝国》)通过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东罗马帝国的疆域。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以巴尔干半岛和今天的土耳其为中心,疆域环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在了解了东罗马帝国的疆域之后,请大家阅读课文,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东罗马帝国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过,虽然一度复国,但领土大大缩小,而且国力衰微。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经过扩张,国力正强,因此拜占廷帝国便难逃灭亡之厄运了。
[教师讲述]回答得非常好。拜占廷帝国曾盛极一时,农业稳定,城市发展,工商业发达,但是当时的拜占廷统治者骄傲自大,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维持了若干世纪。加之帝国连续用兵扩张,耗资巨大,13世纪初又一度沦为拉丁帝国的附庸,尽管后来复国,但已是元气大伤,再无振作之力了。而另一方面,从14世纪30年代开始,土耳其人逐渐征服拜占廷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领土。到15世纪30年代,拜占廷的领土尽入奥斯曼的版图,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不大的地区。
1453年4月初,土耳其大军正式包围君士坦丁堡,据记载,当时出动陆军20万,战船300艘。拜占廷方面主要是3000名外国雇佣军,另有6000多名居民可以参加战斗,众寡悬殊。但是,拜占廷人民是为了保卫民族独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战,因而斗志昂扬,英勇作战,再加上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易守难攻,这就是君士坦丁堡能够在敌人的强攻下长期坚持的原因。后来因为加拉太热那亚人背叛了他们的盟友,与土耳其人勾结,把船只运过封锁黄金角的铁索,舰队直接逼近君士坦丁堡的城下,水陆夹击终于5月29日把城攻陷。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到此寿终正寝,古代文物古迹又遭到洗劫,大批居民惨遭屠杀,六万多人被俘,或被卖为奴隶。土耳其人把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后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城)。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能从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师总结]是的,正如我国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曾经使强大的中国变得渐渐衰落,饱受外敌欺凌,而我们现在打开国门博采天下众长为我所用,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走上了富强之路。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地向先进的科学文明学习,才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课堂板书
第6课 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
一、大化改新
1.古代的日本
2.大化改新的背景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4.大化改新对当时日本的作用
二、拜占廷帝国
课件47张PPT。导入新课第6课大化改新 拜占廷帝国大化改新
拜占廷帝国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问题讨论法,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个民族要不断开放,不断向外学习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重点 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难点一、大化改新日本地图日本的国花—樱花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国名的由来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大化改新前的日本历史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差别,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飞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质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日本飞鸟时代的名门望族苏我马子(?~626年)的府邸及日本天武天皇的第一皇子草壁皇子(662~689年)的行宫“屿宫”遗址出土的7栋神秘宫殿,让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历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公元1世纪前后 出现奴隶制国家公元4世纪 大和奴隶制国家5世纪 大和统一日本 645年,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组建新政府,建号“大化”;
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日本天皇行宫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土地属于国家;实行“颁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颁给农民,六年一颁;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经济方面政治方面 以上改革措施中,有哪些措施是你所熟悉的?你最早是从中国历史的哪些王朝学到的? 大化改新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影响:经过这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日本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力主改革的重要人物——中臣镰足 空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日本高僧,他在804年到中国唐朝来学习,他研究佛学、文学和文字学,同时又擅长书法,对汉字的篆、隶、楷、行、草都能运笔娴熟,在学习颜真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图为空海的书法手迹。 9世纪日本人空海的书法作品日本遣唐使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成为日本的国教。图为日本寺庙中的金铜观音像,它高87.3米,现藏于日本奈良县的法隆寺。日本寺庙中的观音像“汉委奴国王”印 这是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发现的金印—“汉委奴国王”印。左图是金印的上面,有蛇形鳞纹的把手。右图是刻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的印面。正方形的金印边长2.35厘米,重108.7克。委奴国在九州,是一、二世纪时日本众多的小国之一,根据《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委奴国的国王曾到东汉王朝朝贡,汉光武帝赐给他印绶。金印的发现,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金印现藏于日本福冈市美术馆,被列为日本国宝。 从10世纪中期开始,日本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蓄养起一批武士。武士必须忠于主人,充当主人的私人武装。武士从小就要接受专门训练,学习武艺。这是一幅跨马横刀的日本武士画像,从中可见中古时期日本武士的风貌。日本武士画像镰仓时代的日本武士日本武士 10世纪时,日本豪强贵族占有大片土地,建立起庄园。各地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蓄养了一批武士,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这是一幅全身披挂骑马奔驰在疆场上的武士群像。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末期封建领主)二、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帝国(Byzantine 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廷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实际始于八世纪)。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拜占廷之名原起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95年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廷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廷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 拜占廷帝国疆域前后变化较大。起初,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基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查士丁尼在位时(527年565年),又将北非(埃及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部纳入帝国版图。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拜占廷帝国丧失了叙利亚、巴基斯但、埃及等地区7至11世纪间,帝国逐渐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7世纪时希拉克略皇帝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即军区制,把各省改成军区,军区首长任军区行政官,并把土地分给军人,使军事贵族成为封建地主阶层。8世纪时军区制得以确立,8至9世纪发生了圣像破坏运动,统治者下令禁止供奉圣像和圣物,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军事贵族,旨在巩固皇帝的地位。军事封建主势力的不断加强,使封建化过程逐渐深化并最终完成。10至11世纪是帝国的顶盛时期,对阿拉伯人的战争转为攻势,恢复了在东地中海的优势,扩大了版图。通过传教活动,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皈依基督教, 989年俄罗斯正式接受基督教,俄国教会从此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同时内部政局稳定,全国已有30多个军区,各军区总督握有军政大权,直接对皇帝负责。11世纪后帝国日趋衰落,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连年征战,使大批自由农民破产,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地方的军事贵族与君土坦丁堡的官僚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1054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由于国势衰败,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被拉丁帝国取代。只有尼西亚等几个小国坚持与拉丁帝国作斗争,并于1261年赶走拉丁人,恢复拜占廷帝国。复国后的帝国版图大为缩小,国内分裂日深,人民起义不断爆发。14世纪初叶后,帝国面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1453年终于为其所灭。 拜占廷帝国的重要事件
330年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 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成为皇帝。 532年—537年 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亚大教堂”。 1054年 教会分裂: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希腊东正教。 1204年 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 1261年 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 奥斯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凯旋门 ↑索菲亚教堂壁画: 查士丁尼大帝(左)与君士坦丁大帝(右)向圣母与圣婴献上圣索。 索菲亚教堂索菲亚教堂屋顶伊士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
是因为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命名的。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公元1456年又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为止。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的城市。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融西欧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东方文化为一体,独有特色,形成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文化的高峰。著名的圣索非亚教堂体现了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皇帝圣宫和赛马场也驰名一时,数学家迪亚尔赫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作了注释。学者们还编纂了许多文集与百科全书。东罗马帝国所保存的希腊罗马文化,对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它还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在历史上,中国曾从东罗马帝国输入过琉璃、珊瑚、玛瑙等多种商品,还将民间幻术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创造出中国杂技艺术。 东正教
东正教 (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十字军东征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廷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拜占廷的覆灭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1.连年的对外战争,使拜占廷民穷财尽、国库空虚;阿拉伯与拜占廷的战争场面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2.外族不断入侵,大片领土丧失;拜占廷帝国形势图3.国家政权与教会之间矛盾重重,帝国内部社会动荡;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大的攻势。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历史回眸1.罗马帝国建立于____年,分裂于____年,分裂为__、__两部分,其中____灭亡于____年,____继续存在。
2.拜占廷帝国又叫____,地跨_____。
著名的大教堂是_____,首都是______。抢答公元前27公元395东西西罗马帝国公元476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亚非欧三洲圣索非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课堂小结中古亚欧文明日本:大化改新迈入封建文明时代拜占廷帝国独具一格的文化,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巩固练习 拜占廷帝国曾一度辉煌,却因长期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而黯然失色,直至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答:
说明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意义: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我们今天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再见!同步训练
1. 7世纪~10世纪期间,世界上曾存在过四大帝国,除查理曼帝国、中国唐朝外,还有( )
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②罗马帝国③东罗马帝国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某旅游团想了解亚洲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最佳的旅游目的地是 ( )
A.中国B.日本C.印度D.朝鲜
3.7世纪,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的天皇是 ( )
A.孝德天皇B.中臣镰足C.圣德太子D.明治天皇
4.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事件是 ( )
A.庄园的出现 B.大化改新
C.武士阶层的出现 D.幕府统治的建立
5.某班开展了一次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原因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四个小组分别确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准确的是 ( )
A.保守狭隘导致帝国衰落 B.信仰差异导致帝国衰落
C.民族融合导致帝国衰落 D.种族矛盾导致帝国衰落
6.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了( )
A.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日本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以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C.中国隋唐时期的封建体制走在世界前列,符合日本的国情
D.日本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学习他人长处著称
7.它的文明是在吸收中国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加以吸收,在中国文字基础上,改造成它的文字,它是:( )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阿拉伯
8.日本第一个统一国家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9.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是仿照中国——制度进行的。( )
A.隋唐 B.宋元 C.明清 D.秦汉
10.君士坦丁堡位于今天 境内。
A.伊拉克 B.土耳其 C.意大利 D.以色列
11.有一棵大树,当它作为种子刚发芽时,拜占廷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派人将它伐下修建自己的宫殿,请问它的年轮有?? 圈。(? )
A.1057 B.1058 C.1059 D.1060
12.下列不是拜占廷帝国繁盛一时的原因的是:(? )
A.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 ??? B.商业贸易发达
C.经济繁荣 ???????????????????? D.没有异族入侵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颁,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颁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近代史上,日本多次发动侵华战争,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两国之间结成的友好城市已达210对。2001年中日贸易总额为877?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温家宝:“现在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日本的有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日本领导人……不要影响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正常互访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国家的什么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次改革是仿效哪个国家什么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
(2)唐朝中日两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于中日交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认识。
答案:1. C 2.A 3.A 4.B 5.A 6.C 7.B 8.A 9.A? 10.B 11.C ?12.D
13.(1)日本大化改新。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中国隋唐的繁荣昌盛。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
(2)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3)借鉴历史,展望未来。展开论述,符合史实,内容健康,言之有理即可。如: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近代以来,日本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我们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坚决反对日本否定其侵略战争的行为,中日双方应正常交往,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