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5课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5课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1:11:55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巴黎圣母院教堂装饰耶稣受难象牙三折屏韦尔斯大教堂威严的神梯  韦尔斯大教堂威严的反转拱门上帝授权沙特尔大教堂的回廊  描绘法兰克武士的微型画罗马人的战争科隆大教堂法兰克银制衣扣法兰克胸针比萨斜塔查理大帝 西欧的封建城堡圣彼得大教堂战场上的查理·马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生活  威尼斯著名古迹——叹息桥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第5课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在历史上,西欧的封建时代被称作“黑暗的中世纪”,等级制度严格,宗教势力影响很大,大多数老百姓目不识丁,知识被看作一文不值。但是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的城市衰落了。10世纪后又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城市。本课的内容比较零散,建议教师让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清楚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样的特点?”等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可以利用课本导入框中的故事,点出在中世纪贵族、神甫对知识、文化的垄断,从而引出新课。
2.讲解法。对查理·马特的改革,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城市的兴起等知识,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讲解。
3.讨论法。在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展开讨论:罗马教廷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地位?
4.图片辅助法。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信息,以增强知识的立体感。
● 教学媒体
图片: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等,巴黎圣母院各方位图片。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出示地图《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曾有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曾盛极一时,但是后来因为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繁荣的背后埋伏着极大的隐患。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住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向帝国境内发起进攻,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地发展起来。西欧比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近一千年,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在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者中古纪。那么,欧洲是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欧洲的封建化进程中教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第5课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
一、森严的等级制度
(出示地图《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
[教师讲述]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后来纷纷进入罗马帝国定居。486年,法兰克人在部落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在今天的法国北部打败了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奠定了法兰克国家的基础。后来,克洛维接受了基督教,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他大举扩张势力,最终统一了法兰克人各个部落。统一后的法兰克王国,凭着强大的国力,大肆扩张,终于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克洛维死后,他的子孙们分崩离析,互相混战,大大削弱了王权的力量。国王因为政治经济的削弱,不得不于8世纪颁布赦令,承认地方大贵族在内战期间获得一切土地的所有权,同时也承认了他们在所属土地上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审判权。地方大贵族获得了特恩权,集公权私权于一身,横行无忌,不受中央节制,国王大权旁落,国家实权掌握在地方大贵族出身的宫相手里。那么,宫相在国家的权力机构中是一个什么职位呢?
[学生回答]宫相原是主管王室田产的官僚,后来成为总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官职。
[教师引导]回答得非常好。宫相原来是王室的财产总管,后来插手国政,成为政府首脑,独揽内政和外交大权。我们在本课中也提到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宫相,他是谁?
[学生回答]查理·马特。
[教师引导]是的,查理·马特。那么,在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上,查理·马特曾有过什么样的政绩,对当时的法兰克王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大家阅读课本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对当时的国家制度进行了改革。
[教师引导]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前面的介绍,想一个问题:查理·马特为什么要对当时的国家制度进行改革?
[学生回答]因为王朝以前无条件地分封土地,造成了王权薄弱,地方贵族横行无忌,不受中央节制的局面。所以需要加强君权,巩固统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就是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制度。
[教师引导]对,查理·马特为法兰克王国的长治久安所采取的根本政策就是加强王权,为王权建立强大的军事基础,他希望通过土地的改革来达到这个目的,以前王朝无条件分赠土地的结果,加强了地方大贵族的独立性。查理·马特实行的改革,使领受土地的豪绅贵族和军政官员,都与王室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镇压叛乱贵族的同时,他把他们的土地分封出去,那么领受土地者必须为赐予者服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而同时,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这种土地的分封只限终生不得世袭。那么,这种改革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这种制度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有义务效忠领主,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也就达到了查理·马特要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目的。
(2)这样层层分封在国家内会出现森严的等级制度。
(3)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
[教师引导]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大家想一想这种制度有没有弊端呢
[学生回答]有,这种制度虽然暂时加强了王权,但是他潜伏着一种离心力量,使领受者逐渐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离心力量呢?请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投影显示]
[教师讲述]在这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土地这个主要财富把社会分为了各个等级,各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同学们请看这样一句话。
[投影显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师讲析]这是在当时西欧封建社会里流行的一条规矩。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这种关系就为以后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削弱、兵连祸接埋下了隐患。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角色,我们来看下一个内容。
[板书]二、权倾千年的罗马教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小资料,大致了解一下罗马教皇。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在生产力水平极不发达的时代,世俗权力的维护需要由宗教来保驾护航,而宗教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需要世俗权力的支持。查理·马特死后,其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丕平内外征战,大权独揽,实为无冕之王,丕平为了夺取王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力图借助教皇的影响和威望,使他的篡位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751年,教皇有求于法兰克,侵入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人攻占了拜占廷的拉文那总督区,直接威胁着教皇控制的罗马公国。拜占廷既不能保护自己,自然也无法保护罗马。教皇不得不向法兰克求援。丕平为了与教皇结成政治联盟,派使团去罗马,问教皇是徒具国王虚名的人统治好,还是掌握实权的人统治好?这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关于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暗语。教皇明白了丕平的意图,回答自然使他满意。这年11月,丕平利用教皇的声明,在大会上废黜了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矮子丕平当选为王,举行加冕礼后即位。通过这些大家总结一下,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回答]教皇和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和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教师引导]对,确实是这样,正是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无不与教会有关。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罗马时期遭到破坏的城市也活跃起来。
[板书]三、城市自治的呼声
1.新城市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大家阅读这一目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回答一个问题:西欧城市是在什么时候重新兴起的,有哪些著名的城市?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好了,现在请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比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曼彻斯特等等。
[教师引导]那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成为新兴的城市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而且,这些地方是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教师引导]完全正确,这样可以使商品的产、供、销有利连接。但是,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根据领主权对城市居民进行剥削。如果居民的身份是农奴,还可以要求他们履行农奴义务。城市居民这种低下的地位,不利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许多城市用金钱向封建主赎买自由,建立自由城市。居民摆脱农奴身份,不再向领主担负劳役,而改成交固定的货币地租,并且组成城市法庭,审理较小的案件。封建主的特权受到严格限制,城市每年按固定数额向封建主纳税,封建主不得再随意设置关卡、不得收市场税、不能有专卖权,也不得欠债不还。有的城市进而可以自己选举市政官员,以城市居民组成的市议会为市政机关,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取得自由或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但也有极少数不得不以武力来争取自由。1112年的法国琅城起义就是一个例子。哪位同学来讲述一下?
[板书]2.琅城起义
[学生讲述]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比较发达,是当时法国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教主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决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布特许令,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
[教师引导]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有极大的作用,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力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中分化出了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等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那么请问大家,这个时候的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学生回答]宋朝。
[教师引导]这个时候宋朝的经济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也有市民阶层。
[教师引导]那么两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比较,是宋朝更先进还是西欧更先进呢?
[学生回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西欧更先进。
[教师引导]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西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教师引导]是的,在西欧封建化的进程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的生产力,而中国尽管经济发达,但只是原地踏步走,在已经腐朽的封建关系中循环往复。
[板书]四、神坛上的文化
[教师引导]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的存在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黑格尔认为,建筑是原始的一种艺术,建筑所表达的语言是“象征性”的。它的感憎含意,它的爱憎,它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十分朦胧的。然而在建筑艺术语言的朦胧中,却又清晰地透出人的观念形态及其演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了解巴黎圣母院的结构。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课堂板书
第5课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
一、森严的等级制度
二、权倾千年的罗马教廷
三、城市自治的呼声
1.新城市的兴起
2.琅城起义
四、神坛上的文化
课件65张PPT。中世纪的骑士导入新课中世纪天主教残酷的火刑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森严的等级制度
权倾千年的罗马教廷
城市自治的呼声
神坛上的文化第5课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课程标准  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为什么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难点重点法兰克王国的形成与发展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3世纪 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法兰克人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481 年,克洛维继任萨利克部落酋长后,开始全力向高卢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酋长势力 。486 年击溃西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部落贵族与亲兵成为封建主,一般法兰克人则成为农村公社中的自由农民。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496年法兰克统治阶层皈依了基督教,得到高卢-罗马人的大力支持。 法兰克王室采取国王死后诸子平分领土的继承制度,使王国经常处于分裂、混战和再统一的反复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向外扩张。封建主势力的强大削弱了王权,王国权力逐步落入掌握宫廷事务的宫相之手。 8 世纪前半期,宫相查理·马特出于加强统治和进行征战的需要,推行军事采邑制,初步奠定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阿拉伯人,阻止其进一步向西欧扩张。733年迫使勃艮第称臣,734年又征服弗里西亚人。751年,查理·马特之子丕平(矮子)废墨洛温王朝国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期间(768~814),经过50余次征服战争,领土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北达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称帝,法兰克王国成为统治西欧大部分地区包括多种部族的大帝国。由于境内各地区缺乏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封建主割据势力强大??,查理大帝死后不久,帝国陷于混战。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后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三个王国,并分别于911、987、887年覆灭,由此构成了现在法国、德国及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法兰克王国在日耳曼人所建国家中享国最久,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罗马教会在西欧统治地位的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法兰克战士
  法兰克的战士,全身甲胄,手持盾牌和战斧,作战勇敢骠悍。克洛维正是依靠这些战士,征服原罗马帝国广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查理大 帝是西欧中 古初期最显 赫的君主。 他身躯高大, 目光敏锐, 精力过人,在位46年中发动过50多次战争,把法兰克国家的疆域扩大到欧洲中部。公元800年,他被教皇加冕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帝国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帝国。查理大帝骑马塑像 
  查理大帝是中世纪早期欧洲最大帝国的统治者。   查理大帝的军团,这是查理大帝对外征服的工具,该军团在由法国境内的亚琛前往圣地亚哥途中。  中世纪欧洲骑士所用的重装盔甲。西欧中世纪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国王国王大封建主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农民服劳役和耕种效忠和服兵役效忠和提供军队给予土地和保护给予土地和保护
提供农耕土地向封建领主效忠的场面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
  这是一幅想象画。跪在地上的“封臣”正在履行向“封主”的效忠仪式,表明此后自己便成为“封主”的“人”,即“封臣”。图中,左边站着的是封建主的随从,他们顶盔披甲,手持武器。背后站着的是为封建主说笑话,供他消遣的人。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有何特点?  西欧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宫相查理·马特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查理·马特(688-741)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 8世纪上半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量自由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衰落。这样,以前只是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开始插手国家政务,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在争夺宫相的过程中,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等三个地方的贵族都推出了自己的宫相候选人,最后,奥斯特拉西亚推选的赫里斯塔尔·丕平得到宫相职位,而且是王国唯一的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宫相职位的战争立即展开,查理·马特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的支持下,打败了其他竞争者的军队,于715年继任为宫相。查理·马特上台后,各地贵族的叛乱仍然不断,而当时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势力日益壮大,对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查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732年,依靠这支骑兵,查理·马特打败了入侵的阿拉伯人,收复了被占领土。从此,查理声名大振,被称为查理·马特(“马特”的意思是锤子)。 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他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他还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这次改革,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的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737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去世,查理·马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加强了罗马教会的联系,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罗马教会授予他罗马贵族的头衔,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的钥匙送给他。741年,查理·马特逝世,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年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 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封建等级制:欧洲封建社会中,社会各阶层等级分明,不得逾越。图中两个身份低下的农民正在为两个有地位的骑士让道。 封授仪式:土地和效忠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封主与封臣之间联系的纽带,封授仪式是封臣效忠封主的见证。封建采邑的意义:采邑制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很有帮助,而且通过采邑制逐渐形成了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什么是封建采邑制
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时(735年左右)实施的,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到了查理.马特的儿子时,把大部分土地当作采邑制分封给臣下,查理大帝也把通过战争夺来的土地分封给有功将领,这样使得采邑制遍及全国。英国则从威廉一世开始也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骑士采邑供养一名骑士,为国王服役。此后,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为领主作战。现在的梵蒂冈欧洲中世纪的领主与仆人欧洲封建时期城堡遗迹权倾千年的罗马教廷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罗马教廷
罗马教廷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
教皇
教皇按天主教内部的说法,是使徒彼得的继承人。他是全世界罗马天主教徒的首领,代表耶稣基督管理教会,宣传福音。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终身制。教皇的完整头衔为:罗马主教、基督在世代表、首席使徒彼得继承人、西部宗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7任教皇。 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之所以称为罗马天主教,是因其在罗马起始,在罗马兴盛,直至今天。全世界的天主教区、教职,及其一切信徒皆听命于罗马的梵蒂岗,而罗马的代表人物就是所谓“普世之父”的教皇。 ??使徒时代过去以后,初期教会继续发展,到第四世纪时渐渐形成了五个教会中心点:即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在每一教会中心有监督一人,治理辖区会务。但到了第五世纪,罗马的监督认为罗马城是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所以罗马的教会也该是世界的教会中心,于是就宣布罗马的监督,是“普世之父”-即教皇。 ??自此以后,教皇权柄逐渐膨胀,教会充满矣谒,引进了中世纪悲惨的黑暗时代。教皇藉着愚民政策(不准圣经译为通用文字,禁止人民阅读圣经)及驱逐出教的威胁,并藉着咒诅人灵魂在炼狱受苦的恐吓,使百姓敢怒而不敢反抗,又因教廷藉买卖各种赎罪票聚祂人民钱财,使人痛恶宗教。直至十四世纪,在极端黑暗之中终于发出了曙光;圣经译者约翰威克里夫,血证士约翰胡司等人成为改教的先锋,掀起了回归真理的第一声号角。十五世纪初,神的仆人马丁路德发出了勇敢而不妥协的真理呼声,毅然反抗教廷,并将新约圣经译为通用文字。 ??此一真理的呼声倏然传遍欧洲大陆,各国人民风起云涌,纷纷归依。在此情形下,罗马教廷发起所谓“反改教运动”,利用军队作正面屠杀,并设异教裁判所,在暗中侦缉,施行酷刑,迫令反悔,藉以镇压。 中世纪人们对教会的接近丕平献土丕平献土:  8世纪中期,法兰克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的国王。作为回报,丕平亲自出兵意大利,把征服来的大片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由此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丕平献土与教皇国的建立

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有个“梵蒂冈城国”,它是天主教教皇的驻地,是一个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人,其中85%是意大利人;四周有高墙与罗马城分隔,惟东面的圣彼得广场向外敞开,步行环绕一周只需45分钟。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他寻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自己篡位称王披上合法的外衣。并最终在教皇认可及帮助下于公元751年11月达到篡位称王的目的,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公元752—757年)则亲自到高卢为新国王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模仿圣经上所载以色列—犹太国家创始人大卫国王(公元前1013—前973年)的榜样,将丕平和他的妻儿涂上圣油。这一仪式使新王朝的国王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表示国王是“蒙上帝之恩当选”的神权国王,从而使丕平担任的国王成为上帝在世间统治的代表。 丕平如此顺利地实现了称王的心愿,自然对教皇满怀感激。公元754年,伦巴德人入侵罗马,威胁到教皇领地,教皇亲往法兰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于庞帝翁,让教皇乘马,自己徒步行走,装出一副恭谦的样子。教皇赐给丕平以“罗马贵族”的头衔,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公元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并由此构成了现在的以教皇为代表的梵蒂冈城国的基础。 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   在西欧的封建社会,罗马教廷和教皇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罗马教廷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领袖,控制着西欧的思想文化。在罗马教廷的全盛时期,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可以任意干涉各国内政。教会焚烧书籍以加强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 圣奥古斯丁(354-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代表作品《忏悔录》。 十字军东征图 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8次、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 十字军骑士西班牙画家戈雅所画的《宗教裁判所》 布鲁诺(1548-1600),意大利修道士,是哥白尼地球绕太阳运动学说的早期支持者。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8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城市自治的呼声中古意大利城市11世纪西欧主要城市西欧的城镇中世纪城市的复兴 背景: ??????(1)中世纪初期,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2)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3)一些封建领主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 状况: ??????(1)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兴起最早,发展最快;(2)规模小,人口少,公共设施落后,环境脏乱,瘟疫时有发生;(3)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 “中世纪”的含义:
历史学上一般指封建制时代。主要用于欧洲。时限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世纪的城市是怎样出现的? 为了方便的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者和商人自发地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一些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 城市自治
原因: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的:夺取城市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或部分的自治权。佛兰德商人获得城市自治特许状14世纪的城市富商中古城镇街景 欧洲中世纪的伦敦街景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中心布局  仍然保持着中世纪风格的奥地利城市因斯布鲁克。 至今尚存的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圣吉米纳诺。  中古西欧城市为什么要想方设法获得自治权?你能讲一讲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吗?原因:在城市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封建主对城市进行肆意搜刮,导致封建主与市民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十一二世纪,一些城市的市民或用钱赎买,或武装起义,以争取摆脱封建控制,赢得自治权。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西欧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居民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资产者。为后来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神坛上的文化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巴洛克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欧洲建筑风格—古典复兴建筑欧洲建筑风格—罗曼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课堂小结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思想:权倾千年的罗马教廷丕平献土经济:城市的繁荣发展法国琅城起义文化:神坛上的文化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巩固练习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请回答:
(1)请解释一下材料的含义?
(2)材料体现了哪一制度?这种制度源于历史上的哪次改革?答: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答:等级制度。查理·马特的改革。2.阅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上图是对何地何种制度的形象概括?
(2)上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制度的哪些主要特点?答:是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概括。答: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答:(1)形成:10世纪以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在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2)影响:市民阶级形成后,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西欧市民阶级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出现对历史有哪些影响?再见!同步训练
1.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 )
A.条条大道通罗马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D.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2.在欧洲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  ( )
A.古希腊哲学  B.基督教会  C.罗马古典文化  D.封建等级制度
3.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例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B.规模大C.规划科学D.拥有自治权
4.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最大影响是 (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C.早期资产阶级形成D.海外贸易兴起并繁荣
5.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来源于 ( )
A.城市中的市民阶级B.教会中的教士
C.封建领地中的大小封建主D.封建社会底层耕地的农民
6.几位同学正就罗马教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根源进行讨论,他们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接受了基督教B.基督教的势力和影响不断扩大
C.西欧封建社会,神权凌驾一切D.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7.基督教会成为大封建主是因为  ( )
①占有大量地产②法兰克和不列颠君主都接受基督教③剥削农奴并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④通过神学控制人们的思想,神学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城市发展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西欧的城市重新兴起于10世纪
B.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C.西欧城市的规模要比当时中国的城市大得多
D.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争取普选权
9.小林同学的作业中,有关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是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B.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是罗马教廷
C.西欧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大约1000年
D.西欧封建社会里拥有土地最多的是国王
10.巴黎圣母院被法国大作家雨果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下列对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天主教堂B.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C.屋顶和塔楼等所有的顶端都建造尖塔D.属典型的罗马式建筑
11.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近一千年,中国开始步入封建时代的时期是(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周
12.由日耳曼人在五世纪末建立,后来发展为西欧一个大国的是( )
A.法兰克王国 B.查理曼帝国
C.法兰西王国 D.意大利和德意志国家
13.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世界三大宗教”这一学习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搜集、整理资料:将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
图1图2图3
与图1有关的宗教是————,创始人是————,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代印度,对我国影响最大。
与图2有关的宗教是————,1世纪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与图3有关的宗教是————,创始人是————,7世纪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
(2)分析探究。
①图2是巴黎圣母院的图片,看一下这座建筑有何特点?当时巴黎为什么能够建成这样豪华的宗教建筑?
②图3的建筑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地位?
(3)得出结论。
根据分析,你发现三大宗教的背景、影响及传播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1.B  2.B  3.D  4.C  5.A  6.D  7.D  8.C  9.D  10.A  11.A   12.A
13.(1)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2)①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以高、尖、直和强烈的向上感为主要特征,其建筑风格与向往天国的宗教气氛结合得十分完美。当时欧洲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位于今天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
(3)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都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都得以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