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语文科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管好,试卷讲评时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从林纾、吴趼人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鸳蝴作家,都以为可以借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而撇开其思想内容。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新技巧只有在适合表现新人的新意识时,才可能真正被感知和利用。当然,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相比,距离不在具体的表现技巧,而在支配这些技巧的价值观念。作家对世界与自我认识有突破与革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自觉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这是晚清才开始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连贯叙述也不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同样,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由中国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这一移位促使中国小说在短时间内获得独立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B. 作者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以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
C. 关注个人内心生活、现代人思维、作家主体意识与小说叙事技巧的紧密关联,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
D. 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了西方小说的启迪和传统文学的转化,二者是同一转变过程的不同方面。
B. 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
C. 晚清报纸、杂志出版周期的缩短和书籍的大量印行,深刻影响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D. 写作对象定位发生转变,中国小说呈现出书面化倾向,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项是( )
A.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多次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B. 刘鹗《老残游记》引游记入小说,以旅行者游历踪迹贯穿情节发展始终,进行叙事。
C. 鲁迅《祝福》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
D. 鲁迅《狂人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4. 与晚清作家相比,“五四”作家为什么能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请根据文章进行概括。
5. 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研究?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C
4. ①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②“五四”作家受到“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影响,转变支配小说技巧的价值观念,突破、革新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
5. ①作者从中国小说受到西方小说影响和其对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展开小说叙事学研究,拓宽研究视野,贯通古今中外;②作者从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受社会思潮和小说书面化倾向影响的角度,展开小说社会学研究,注重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选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二段表述“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可见,“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是因,“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是果。
C.“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无中生有。原文说“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原文只是说抛开这些会学不好西方小说叙事模式,但不能体现这些是“前提”。
D.“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三段“……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可知,“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展现了文学运动中复杂性的一面。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三段“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可以看出,对于“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这一事实晚清作家是没有清醒而准确认知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文章第二段“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 可知:
A.选项中“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B.选项中“引游记入小说”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C.选项中“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属于“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D.选项中“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五四”作家在学习西方文学技巧方面与晚清作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第三段“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可以总结出,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
第二,从第三段“‘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总结出,“五四”作家受到“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影响,转变支配小说技巧的价值观念,突破、革新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从“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可知,作者首先是从中国小说受到西方小说影响和其对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展开小说叙事学研究。这一研究方式既注意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小说形式的影响,又注意了中国小说对传统创造性转化,可以说是将外国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相联系,贯通古今中外拓宽研究视野。
从文章第二段“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第四段“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注意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还注意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作者正是从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受社会思潮和小说书面化倾向影响的角度,展开小说社会学研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坐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的一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买来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拍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接到电话时的震惊,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 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简要谈谈这句话的作用。
8. 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答案】6. A 7. 赏析: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运用比喻,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作用:①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8. ①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②现实意义: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企业要发展,国家要繁荣,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掂起”“走”“放”“摸”等是动作描写;“愣愣地”是神态描写。小说前两段并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赏析:
动作和细节描写。划线句子中“左手拿……,稳稳地夹起,……触碰着……”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动时的认真专注,使这个普通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在这个特殊疫情中普通人的担当意识。
比喻的修辞。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瞬间流溢的焊花”,喻体“盛开的火树银花”,生动形象写出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家乡人民的关注和赞扬,更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关爱的,心境温馨而祥和。此句虚实结合,读来让人在特殊时期的寒冷之夜倍感温暖。
作用:
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和标题“一个人的火树银花”遥相呼应,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在内容上,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内含,“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通过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特殊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本,可知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是到火神山做志愿者,帮助武汉建火神山医院。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这种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从刘小海的身份看,文章开篇交代“刘小海的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推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刘小海父子想要通过打工盖房,打工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一场车祸让他的家庭雪上加霜,但他并未放弃梦想,仍然努力打拼,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人肯吃苦、能吃苦的坚韧精神。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他打电话是惦记家人,惦记母亲;后来他的视频被转发之后,他嘱咐大哥“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身上体现出中国人的孝顺、懂得感恩。
“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后来他看到“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就想到“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感恩政府的帮助,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尽一份力,体现了他的感恩、朴实、善良和无私奉献有担当。
现实意义:
刘小海选择去支援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政府没有忘记他,帮他盖了三间房;二是看到国家的需要,看到那么多人的担当,激发了他的情感。刘小海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代表,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得以度过难关的坚实支撑。一场疫情,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担当意识,共同抗击疫情的精神风采。从中我们可以想到,企业要发展,国家要繁荣,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
从个人角度看,刘小海懂得感恩,有担当,懂奉献,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同时家人的理解和肯定也促使刘小海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可见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湍绿潭(duān) B. 飞漱其间(sù)
C. 饮少辄醉(zhè) D. 觥筹交错(gōng)
10. 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 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④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9. D 10. ①. A ②. C ③. B ④. A
11. (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素湍绿潭”的“湍”应读“tuān”;
B.“飞漱其间”的“漱”应读“shù”;
C.“饮少辄醉”的“辄”应读“zhé”。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①绝,隔断。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故选A。
②绝,极(高)。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故选C。
(2)③临,居高面下 。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
故选B。
④临,到。句意:到溪边钓鱼。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驭。
(2)“意”,心意;“乎”,在。
参考译文:
甲】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乙】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 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 “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 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13. 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答案】12. C 13. 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
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
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
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
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4.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静女其姝 ②. 俟我于城隅 ③. 同心而离居 ④. 忧伤以终老 ⑤.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⑦.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⑧. 便胜却人间无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姝”“俟”“隅”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 )。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恢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品牌__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的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各有千秋
B. 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平分秋色
C. 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平分秋色
D. 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各有千秋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 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 或许是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 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 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C.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D. 或许在变迁时代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秘方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并不是长青之道。
【答案】15. C 16. A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中性词,多含无奈、不满意味。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感彩和语义较重。语境是说正阳楼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含有无奈意味,而“江河日下”语义较重,故选“每况日下”。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语境形容云南白药名声大,选择“闻名遐迩”。
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升华。语境形容云南白药在几乎消失后获得重生,因此选择“浴火重生”。
平分秋色:双方各占一半。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语境形容云南白药与国外品牌各占一半,选择“平分秋色”。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承接上文的主语“老字号”,强调陈述主体。
BD都将陈述对象弱化,把句子改换成了存现句式,削弱了句子表达的语气。
C.因果关系混乱,“守着秘方”“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论述应先具体再抽象,根据原文语境,应先叙述守住“秘方”,再叙述守住“传统”;
第二处,定语语序不当,“秘方”所在分句的顺序应该是“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
A.搭配不当,“守住工艺独特”应改为“守住独特工艺”。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过对天空中虽然很小但却有代表性的区域的仔细计数,我们对银河系中恒星的数目 ① ,有好几千亿颗。其中只有 ② ,而绝大多数是能生存数十亿年或更长时间的星体,并在此期间稳定地发光,为邻近行星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提供适当的能源。
有证据表明,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常常 ③ ,在犹如小型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卫星系中,在行星起源的理论中,都证实了这种伴随现象。许多恒星,甚至可能是大多数恒星,都有其行星。如果各个恒星系都像我们太阳系一样有大约10颗行星,那么银河系中的行星世界总数将超过1万亿,这真是宇宙大剧院的一个广阔的舞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是相当清楚的②极少数是短寿命型星体③有行星伴随产生
19. ①文中把“宇宙”比喻成“大剧院”、把“银河系中的行星世界”比喻成“宇宙大剧院的广阔舞台”;②使表达具体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通过前文“仔细计数”可知,对恒星的数目已经非常清楚了,因此填写“是相当清楚的”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根据“而”可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文“而绝大多数是能生存数十亿年或更长时间的星体”可知,多数寿命长,前文就是少数寿命短,因此填写“极少数是短寿命型星体”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根据后文“都证实了这种伴随现象。许多恒星,甚至可能是大多数恒星,都有其行星”可知,行星是伴随着恒星产生的,因此填写“有行星伴随产生”一类的句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构成和效果的能力。
“银河系中的行星世界总数将超过1万亿,这真是宇宙大剧院的一个广阔的舞台”运用比喻修辞,将“宇宙”比喻成“大剧院”,把“银河系中的行星世界”比喻成“宇宙大剧院的广阔舞台”,这两个比喻修辞一方面写出宇宙语行星世界的大,一方面使本来抽象的宇宙世界变得生动、具体,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行星世界的概念。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遇到过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
请把经过情形及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生动细腻地写出来。
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标点规范;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
【答案】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中应抓住“感动”“人和事”两个关键词。“感动”决定了作文的情感色彩,“人和事”则决定了作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人”带来的感动多出自于“精神”“品质”,而“事”带来的感动多是“事情”所传达出的令人温暖、给人力量的情感,而体现这一情感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还可以是物。
作文要求考生“把经过情形及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生动细腻地写出来”,这提示考生,作文内容必须涉及“经过情形及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这样的作文选择“记叙文”最为合适。“生动细腻地写出来”则需要考生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立意:
1.母爱的伟大让我感动;
2.逆行者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3.雨中搏击的春燕让我感动。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语文科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管好,试卷讲评时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晚清作家的根本缺陷是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无力突破“中体西用”的格局,幻想接受新技巧而保留旧道德。从林纾、吴趼人一直到辛亥革命后的鸳蝴作家,都以为可以借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而撇开其思想内容。殊不知抛开对个人内心生活的关注而学第一人称叙事,抛开现代人思维的跳跃与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学叙述时间的变形,一切都成了变换“布局”之类的小把戏。与晚清作家比,“五四”作家转变思维方式,周作人谈“直译”、说“模仿”,鲁迅、沈雁冰学思想同时学技法。“五四”作家借助“拿来主义”冲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把西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接受。新技巧只有在适合表现新人的新意识时,才可能真正被感知和利用。当然,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相比,距离不在具体的表现技巧,而在支配这些技巧的价值观念。作家对世界与自我认识有突破与革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五四”作家突出小说中的非情节因素,借用容易产生强烈感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根据人物内心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而所有这些,跟“五四”时代个性主义思潮之强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单从社会思潮角度,当然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两代作家的艺术革新的成败利弊,但很难真正体现“小说革新”的特点。因而我选择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作为影响于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因素来重点论述。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自觉把写作对象定为“读者”而不是“听众”,这是晚清才开始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使小说可以“朝脱稿而夕印行”,甚至下章还没动笔,上章已印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书籍的大量印行,使作家不再谋求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直接迅速地跟读者对话。由拟想中讲故事到明确地写小说,这一转变使作家得以认真考虑“写——读”这一传播方式可以容纳的各种技巧。说书人口吻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连贯叙述也不再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同样,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中国小说这一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从口头化到书面化,无疑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由中国文学结构的边缘向中心移动,这一移位促使中国小说在短时间内获得独立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B. 作者勾勒两代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运动轨迹,以简化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
C. 关注个人内心生活、现代人思维、作家主体意识与小说叙事技巧的紧密关联,是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模式的前提。
D. 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在小说艺术革新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展现出文学运动既有简单化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了西方小说的启迪和传统文学的转化,二者是同一转变过程的不同方面。
B. 小说的表现技巧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对此晚清作家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
C. 晚清报纸、杂志出版周期的缩短和书籍的大量印行,深刻影响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D. 写作对象定位发生转变,中国小说呈现出书面化倾向,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限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小说对“传统创造性转化”的一项是( )
A.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多次使用笑话、轶闻来叙述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B. 刘鹗《老残游记》引游记入小说,以旅行者游历踪迹贯穿情节发展始终,进行叙事。
C. 鲁迅《祝福》根据叙述者“我”的感受重新剪辑情节时间,叙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
D. 鲁迅《狂人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展示狂人错乱的心理状态,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4. 与晚清作家相比,“五四”作家为什么能在学习西方小说叙事技巧上取得突破?请根据文章进行概括。
5. 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研究?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坐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的一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买来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拍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接到电话时的震惊,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 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简要谈谈这句话的作用。
8. 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湍绿潭(duān) B. 飞漱其间(sù)
C. 饮少辄醉(zhè) D. 觥筹交错(gōng)
10. 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一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 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④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 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 “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 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13. 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4.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 )。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恢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品牌__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的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各有千秋
B. 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平分秋色
C. 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平分秋色
D. 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各有千秋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 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 或许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 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 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C.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D. 或许在变迁时代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秘方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并不是长青之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过对天空中虽然很小但却有代表性的区域的仔细计数,我们对银河系中恒星的数目 ① ,有好几千亿颗。其中只有 ② ,而绝大多数是能生存数十亿年或更长时间的星体,并在此期间稳定地发光,为邻近行星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提供适当的能源。
有证据表明,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常常 ③ ,在犹如小型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卫星系中,在行星起源的理论中,都证实了这种伴随现象。许多恒星,甚至可能是大多数恒星,都有其行星。如果各个恒星系都像我们太阳系一样有大约10颗行星,那么银河系中的行星世界总数将超过1万亿,这真是宇宙大剧院的一个广阔的舞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遇到过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
请把经过情形及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生动细腻地写出来。
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标点规范;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