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13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o)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dàng )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D.是日更(gèng)定矣
·
·
·
·
·
解析:
A.“毳”读作cuì。C.“沸”读作fèi。D.“更”读作gēng。
B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拏一小舟 ,
(3)拥毳衣炉火 ,
(4)及下船 ,
·
·
·
·
消失
撑(船)
鸟兽的细毛
等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湖心亭一点 长堤一痕
·
·
·
·
·
·
·
·
解析:
A.代词,这/表判断。B.名词,白色/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C.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副词,还。D.均为数词,一。
D
解析:
正确的划分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更有/痴似/相公者
· ·
B
5.按要求默写填空。
(1)文中描绘了雪后湖中无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3)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夏日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 雪: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
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
· ·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 雪: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
下雪
·
·
勉强,尽力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示例:(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答案示例: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解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注意把句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准确,比如(1)句中的“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和(2)句中的“焉得,哪能;更,还”及(3)句中的“莫,不要”。
答案示例: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解析:
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
8.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
的故国之思。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
“痴”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
D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②而行。出雷峰③,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④,入灵石坞⑤,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⑥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⑦,谒辨才⑧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 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并湖:沿湖。③雷峰:峰名。④惠因涧:山涧名。⑤南屏、灵石坞:山名。⑥殆:大概。⑦普宁、寿圣院:寺名。⑧参寥、辨才:人名。
(一)(22-23·临沂郯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上下一白 ,
(2)濯足于惠因涧 ,
(3)谒辨才于朝音堂 ,
10.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住西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与云与山与水 选贤与能
C.憩于龙井亭 至于负者歌于途
D.明日乃还 见渔人,乃大惊
·
·
·
·
·
·
·
·
·
·
·
11.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12.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3.由【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豪爽率真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 ”“悲”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参考译文:
【乙】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前行。过了雷峰,越过南屏山,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上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屋舍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②而行。出雷峰③,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④,入灵石坞⑤,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⑥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⑦,谒辨才⑧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 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并湖:沿湖。③雷峰:峰名。④惠因涧:山涧名。⑤南屏、灵石坞:山名。⑥殆:大概。⑦普宁、寿圣院:寺名。⑧参寥、辨才: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上下一白 ,
(2)濯足于惠因涧 ,
(3)谒辨才于朝音堂 ,
·
·
·
全,都
洗,洗涤
拜谒
10.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住西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与云与山与水 选贤与能
C.憩于龙井亭 至于负者歌于途
D.明日乃还 见渔人,乃大惊
·
·
·
·
·
·
·
·
解析:
A.我/其余。B.跟,和/同“举”,推举。C.在/在。D.才/于是,就。
C
11.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答案示例: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解析: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再进行断句。句意为:路边屋舍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据此断句为: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12.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答案示例:
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解析:
重点词语有:(1)拏:撑(船)。拥:裹、围。(2)是:这。夕:晚上。霁:晴朗。
答案示例: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3.由【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豪爽率真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 ”“悲”两字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
解析:
依据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可知,作者夜深独往,应是不想见人。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也蕴含着他避世的幽愤。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高雅的生活态度。所以,可以概括为: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等。依据对“皆寂不闻人声”和“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句意的理解可知,作者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象,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其中“寂”“悲”体现了作者的气质,蕴含清高拔俗的风韵。与【甲】文中“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
寂
(二)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龙山雪
张 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为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吸。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大雪深三尺许 ,
(2)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16.本文与《湖心亭看雪》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流露出作者的 。
17.文章写雪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两个词概括雪的特点。
·
·
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陪着。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得有些单调。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老仆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吸去,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洞箫的声音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呜咽哽塞发不出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一路拖着冰凌回去了。
龙山雪
张 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jiè)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为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吸。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大雪深三尺许 ,
(2)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
·
·
上下,左右(表约数)
显得稀薄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答案示例:
洞箫的声音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呜咽哽塞发不出来。
解析:
句中重点词:声,洞箫的声音。为……所,表被动。寒威,严寒的威力。慑,震慑。
16.本文与《湖心亭看雪》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流露出作者的 。
情景交融(白描)
解析:
《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本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闲淡雅。《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体现了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的作品中凡记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天启六年十二月”,作者在本文中同样使用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本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与脱离世俗的雅乐雅趣。
孤高自赏、高雅脱俗和故国之思
17.文章写雪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两个词概括雪的特点。
解析:
“雪皆呆白”,雪都白得有些单调,“呆白”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山上的雪的特点;“坐久清冽”,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清冽”写出了雪后寒冷的特点。
答案示例:
呆白、清冽。
18.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示例:
横批:闲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