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文章深刻的立意;
2、品味语言,朗读并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3、欣赏、理解并学习本文对抽象事物描写的手法。
4、背诵名句。
二、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朗读并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第1教时
要点: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理解1、2段。
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金石刻一千卷,《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兄长带大。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秋声赋》作于嘉祜四年(1059),欧阳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年5 3岁,这年春天他刚刚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三、朗读
1、注意读音
悚然 淅沥 萧飒 砰湃 鏦鏦铮铮 皎洁 噫嘻 烟霏 栗洌 寂寥 缛 渥然 槁木
(sǒng xī lì xiāo sà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同“澎湃”péng pài cōng cōng zhēng zhēng jiǎo yī xī fēi lì liè jì liáo rù wò gǎo mù)
黟然 唧唧
(yī jī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朗读
四、疏通积累第1段字词
1、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字词意思
悚然——淅沥以萧飒——砰湃——鏦鏦铮铮——衔枚疾走——皎洁——明河
(害怕的样子。淅沥,象声词;以,而;萧飒,形容风声。同“澎湃”。 象声词,金属撞击声。嘴里衔着枚快步行走。洁净明亮。天上银河。)
2、交流
3、同学间互相翻译
4、指名翻译。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 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五、疏通积累第2段字词
1、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字词意思
噫嘻悲哉——胡为而来哉——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之为状——烟霏云敛——天高日晶——栗洌——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草拂之而色变——摧败零落——余烈——刑官——于时为阴——兵象——于行为金——义气——以肃杀而为心——春生秋实——故其在乐——商声——夷则——律
(噫嘻,叹息声。胡为,为什么。为,成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情状。霏,很盛的样子;敛,收,聚。晶,亮。寒冷。呼号,喊叫;奋发,极力昂扬。丰,丰茂。拂,掠过。摧毁树木使其零落。余威。负责刑狱的官。在时令上属阴。征伐之象。在无行上属金。行义之气。心,核心。生,生发;实,结果实。乐,音乐的属性。音乐的一种乐音。音律。)
2、交流
3、同学间互相翻译
4、指名翻译。
(我感叹道:“哎呀,原来这是秋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极盛期,自当都会走向衰败。)
六、朗读背诵名句。
第2教时
要点:继续3、4段,整体理解和赏析,作业
过程:
朗读全文
指名翻译已教课文
三、疏通积累第3、4段字词
1、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列字词意思
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争荣——念谁为之戕贼——莫对——助予之叹息
(是万物的精灵。感,使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感伤。劳,使动,使劳伤;形,身体。触动。摇,损伤;精,精气。更何况想自己能力不能达到的事情。忧心自己智慧不能解决的问题。宜,当然;为,变为;渥然丹者,红润的脸色;槁木,枯槁的脸色。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点点白发。荣,荣盛。念,想想;戕贼,残害。对,回答。助,附和。)
2、交流
3、同学间互相翻译
4、指名翻译。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是万物的精灵。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整体理解和赏析
1、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引出和童子的对话,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继续对秋声进行描绘和对秋气进行议论。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2、秋声,是很抽象的,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
(文章中有两段文字写秋声。先通过“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写秋声,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纵锹铮铮”、“金铁皆鸣”和“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再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从而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当然,文章最后的秋虫声也可以认为是秋声。总之,作者运用诸种手段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十分形象。)
3、作者从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联想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感悟?你怎么评价他的这种感悟?
(作者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联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人生之秋,联想到生命受到的摧残。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悲哀的层面上,而是顿悟出淡泊无为的人生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道家的超然情怀,看上去是襟怀旷达,而实际上是历尽沧桑后的心历教训,也是士大夫们从入世到出世的先儒后道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自写学习小结。
背诵、作业。
(课堂翻译练习: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核心。)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检测练习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ɡ) 萧飒(fēnɡ) 淅沥(xī lì)
B.栗冽(lìn liè) 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ɡ)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xū) 渥然(wò)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 B.豁然开朗 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 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 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 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战略物资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实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使……感(劳累)
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句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主谓倒装句
6.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子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你怎么看?
7.对于《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8.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9.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 ① 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 ② ”,诗人用一个“ ③ ”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 ④ ,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
(1)在①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一项的是( )
A.①疏疏朗朗 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 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 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 ④空灵洁白
(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③没 B.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③绕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
C.“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比拟手法。
D.“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禾苗饱含新的生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5)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两项是( )
A.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3.解析:A项,第一个为代词,代秋声;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个为结构助词,的。B项,第一个表判断;第二个是句末语气助词。D项,第一个是动词,作为;第二个相当于判断词,是。C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代秋声。
答案:C
4.答案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战略物资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实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使……感(劳累)
5.略
6略
7.解析:回答时应从文章内容出发,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里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8.答案:示例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2: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9.(1).C (2).C (3).A (4).D (5).CF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