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3 苏教版必修5
第二课时
设计说明: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动情读,理解词句,体验情感;动脑思,分析思想内容;动口议,合作交流,进行审美评价,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动笔写,拓展迁移,深化学习内容。真正解放学生的口,使其能读善议;解放学生的眼和手,使其能看能写;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其能想能思。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积累富于文采的曲词。
2 能力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 情感目标: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
教学步骤:
一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创设抒情氛围。(3分钟)
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是李叔同的《送别》,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撩人心弦的离歌,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景交辉,丝丝入扣,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其实,《送别》中凄迷缠绵的意境并非李叔同所独创,而是有所借鉴的,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就是情景交辉的典范,其中《长亭送别》一折戏最为精彩,本节课,让我们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王实甫为我们创造的如诗如画、情景交辉的离别境界。
(说明:营造氛围,为诵读鉴赏作铺垫)。
二、情境导入,声画结合: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音乐:古筝曲《情人的眼泪》(略)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说明:声画结合,有利于激发情意。)
(实录:优美的画面,动情的朗诵,感人的音乐,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
过渡: 欣赏曲词朗诵MTV后,你的心中形成了几幅画面,试作概括。
三、 整体感悟: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实录:投影画面,指定一名学生回答,然后,引导学生修订上述回答,有多位同学踊跃发言,最后达成共识: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说明:充分的预习,引人的情景,让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四幅画面的概括,形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为下面的鉴赏分析奠定了基础。)
过渡: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我们面向局部作深入赏析。
鉴赏体验:
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
1 赏析[端正好] (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 )(1)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这一复杂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让我们在朗诵中体验。
指名学生朗诵,然后让其他同学指瑕,思考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明确:景 :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 北雁南飞(化用诗句,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像)
凄凉的暮秋之景,经最后一句离人泪的点染,一切景语顿成情语,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借凄凉的暮秋景色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2)“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几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何艺术效果?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浓重的离愁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按相同的思路赏析[滚绣球]
2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选取了哪些意象?和上一支曲子的同异?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
(说明:将比较纳入赏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意象: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金钏 玉肌。
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这支曲子和上一支曲子的同异,教师巡回指导,提示注意情和景的摆放位置。
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端正好]先景后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绣球] 先情后景,行文错落有致。相同之处是情景交融。[滚绣球]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莺莺的身心交瘁,不忍离别的哀怨之情。
教师总结:在比较中阅读,鉴赏分析,举一反三,开拓视野,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大法宝。)
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
3、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 长亭饯别)
(1)让学生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诵这支曲子,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2)请一位同学在班上朗读,然后由其他同学指瑕。
(3)在把握大意,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再次让学生朗诵,思考: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最能表现莺莺心理的是哪个字。
(说明:以上“读”和“找” 让学生充分的接触文本,观察探索,为下面思考探究人物形象、思想根源奠定基础。)
(实录:学生很快找到了“恨” )
过渡语:莺莺恨什么,这支曲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简析莺莺这一形象,并做出评价。
(说明:探讨人物形象并做出评价,能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
明确:莺莺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莺莺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的手法。表现了她已有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说难能可贵。
赏析第三部分:临别叮嘱
4.赏析[耍孩儿] [四煞] [二煞]等曲子(投影:画面三 临别叮嘱)
(1)同学们一起朗读[耍孩儿],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化用的诗句,体会莺莺的情态。
点拨:“淋漓”写流泪的情态;“比司马青衫湿”,用比较的方法写泪; “眼中流血”用夸张摹泪,写出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2)赏析[四煞]
点拨:这是莺莺想像在和张生告别后,也许会终日以泪洗面的场景,这眼泪同样表达了莺莺无限的离愁。此时莺莺的愁绪中又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3)赏析[二煞]
请一位同学在班上朗读,然后由其他同学指瑕。思考:在[二煞]中最能表现莺莺离别之时心理活动的是哪个字。
(实录:学生很快找到了“怕” )
过渡语:莺莺怕什么,结合上面她的“恨”简析莺莺这一形象,并做出评价。
明确:莺莺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担心是由男尊女卑的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社会所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
莺莺轻视功名利禄,重视爱情,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 莺莺的艺术形象也有时代局限性,莺莺的爱情说到底是一种依附的爱情,舒婷在《致橡树》中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决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的,也应该是相互的,没有恨,更无需怕。莺莺在这儿表现出的哀怨心理有些像痴情的鸟儿,缺乏自信。
教师总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可以反驳你的观点,但我绝对拥护你发言的权利,只要我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一课一得,持之以恒,必定大有收获。
赏析第四部分:惜别目送
5.赏析[一煞] [收尾]等两支曲子(投影:画面四 惜别目送)
(1)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烟霭”、“夕阳”、“古道”四种意象,试从唐宋诗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图片有40、41、42)
(2)[收尾]曲子中最后一句“ 遍人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之与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图片有45)
点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饶有兴味,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却把愁装上了车。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3)“惜别目送”部分,那个字能概括莺莺当时的眷念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五、拓展迁移:写赏析短文
过渡语:《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写赏析短文,要求: 200字左右; (图片50、51、52)
(说明:学以致用,写是读的深化,是对鉴赏分析的总结和升华,持之以恒,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