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1904年孙中山
被摔的粉碎的“长辫子”
一、何以为革命?——几种救国方案的“博弈”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欧风吹汝屋,美雨袭汝房,汝家族其安在哉!——《江苏》第七期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革命派: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改良派(立宪派):用逐步改造的方式,走上君主立宪轨道
朝 廷:通过自我改革,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一、何以为革命?——几种救国方案的“博弈”
清政府 改良(立宪)派 革命派
1.第一阶段(1901-1906): 1.开始: 1.组织基础:
2.第二阶段(1906-1911): 2.转变: 2.思想基础:
3.军事行动:
学习思考:比较清末三方势力的“救国”道路的选择
“新政”改革、(官制、军事、商业、教育)
预备立宪
1911“皇族内阁”
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①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三次速开国会请愿
立宪无望
转向革命
一、何以为革命?——几种救国方案的“博弈”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清政府的自我救赎:——清末“新政”(1901--1905年)
清末新政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②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一、何以为革命?——几种救国方案的“博弈”
1904-1905年,日俄爆发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
日本
君主立宪制
俄国
沙皇专制
VS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此后,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
大而强的俄国何以会败于“蕞尔岛国”日本?
1、清王朝的自我救赎:——预备立宪(1906--1911)
预备立宪
影响:使不少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一、何以为革命?——几种救国方案的“博弈”
救国方案
镇压
推翻
方式斗争
顽固派斗争
取得支持
谁消灭谁的问题?
既对峙又联合的关系
政治斗争
资产阶级内部关于救国的不同方案
清末新政是骗局
改良道路行不通
“与清政府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必须发动民主革命,推翻这个昏庸腐败的政府,为改革政治创造条件。”
——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促成革命的条件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合作探究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结合视频和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武昌首义的辉煌
【合作探究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的革命 偶然的辛亥
必然性: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5、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等等
偶然性:
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时机。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促成革命的条件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制共和国
平均地权(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族革命
(前提)
政治革命
(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没有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资产阶级的民主
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彻底反帝目标
三民主义的积极与局限性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促成革命的条件
破 旧
立 新
发 展
秋瑾
1875年-1907年
如此江山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林觉民
(1887—1911)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
革命理想高于天,英雄的国家必有英雄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促成革命的条件
1911年10.10武昌起义
1912年1.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二、历史选择了革命—— 低烈度的革命
一组关于武昌起义的数字
低烈度的革命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个多月内,全国十四个省市宣布独立
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落到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骑木马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武昌起义的三大成果1.中华民国建立(1912.1.1)2.清帝退位(1912.2.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清帝逊位诏书》二、历史选择了革命——武昌首义的辉煌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自由平等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三权分立
2.《临时约法》体现什么原则,颁布约法的目的,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三、革命的遗产
三、革命的遗产——革命意义之认识
小小司马迁:
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存在三种观点:(1)胜利(2)失败(3)既有胜利,也有失败。假如你要对辛亥革命进行记载,你会从哪些方面认识评价呢?
任务指引:
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内容。
2.将材料划分为“胜利”组或“失败”组。
3.根据材料的内容自选观点进行论述。
·提示:提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述观点—进行总结
辛亥
成功说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经济
思想
社会生活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三、革命的遗产——革命意义之认识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人民思想仍未得到解放。(影响范围极为有限)
辛亥
失败说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三、革命的遗产——革命意义之认识
生活:剪辫、易服、废缠足、婚姻、礼仪
鲁迅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
废除跪拜之意义不仅在于解放了两膝,而且在于跨越了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历史差距。
顽疾未愈,治疗仍在继续……三、革命的遗产——革命意义之认识社会的兴革、事务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的扬弃与汲取过程,并不会那么“立竿见影”100多年前,
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
100多年后,
新时代还在路上。
什么时候,
我们不再至于纪念“革命”本身,
而开始仰望“革命”之上
所承载的迷梦与理想,
我们将沐浴到“革命”真正的荣光
……
——摘自网络
四、那一年,叫辛亥
110多年前,
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
110多年后,
新时代还在路上。
什么时候,
我们不再至于纪念“革命”本身,
而开始仰望“革命”之上
所承载的迷梦与理想,
我们将沐浴到“革命”真正的荣光
……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何以为革命
救国方案的博弈
历史选择了革命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那一年,叫辛亥
成功说VS失败说
革命的遗产
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1.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稿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 )
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课堂检测
B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说:“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此处的社会条件是指( )
A.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B.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