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8: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
(2)内容
①确定国名:
②通过建国纲领: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9.21.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2、成立:
(1)、(2)
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2、成立:
(1)、(2)
(1)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
1949.10.1.下午3时,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
盛大的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2、成立
3、意义:
(1)革命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2、成立
3、意义:
(1)革命意义
(2)社会意义: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
2、成立
3、意义: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革命意义
(2)社会意义
(3)世界意义:
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财政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3)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1、背景:
1、背景
2、土地改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改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背景
2、土地改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改原因
(2)法律依据:
(3)土改结果:
1950年夏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材料 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2、土地改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改原因
(2)土改依据
(3)土改结果
(4)土改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
巩固了工农联盟,
为引导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创造了条件。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原因: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经济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原因
(2)措施: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人民币基本占领城乡市场,人民币地位得到巩固
→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原因
(2)措施: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到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
政府赢得人民信任,
人民政权得以巩固。
(3)结果: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4、统一财经: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治标
←治本
为调整工商业和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4、统一财经
5、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 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原因:
(2)性质:
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
1、背景
2、土地改革
3、稳定物价
4、统一财经
5、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① ② ③
(1)原因:
(3)过程:
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
(2)性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① 1950.10.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②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③ 1953.7.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彭德怀在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4)意义: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其基本内涵是:
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与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异常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指战员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材料二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自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通过材料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有何不同?
旧中国是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 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1】
【问题2】
1、外交方针
2、日内瓦会议—1954.4.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6.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巧记】“四互和平”
【特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1、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D )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声誉
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4、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4.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2、日内瓦会议--1954.4.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6.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五计划(1953-1957)
①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主要分布在东北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社会性质;
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合作社,集体化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农业、手工业(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形式、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路线
(1)一五计划(1953-1957)
(2)三大改造(1953-1956)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路线
2、民主法制
(1)五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
① 性质:
② 原则:
③ 地位:
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路线
2、民主法制
(1)五四宪法
(2)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蒙新壮宁藏
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
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
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
“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利益。
“两会”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路线
2、民主法制
3、思想建设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摘自新华社《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地位: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拓展1】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目的 构建新中国的国家政权 保障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时间 1949年 1954年
制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国家根本大法
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规范和指导新中国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 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拓展2】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 同 点 阶级本质 (国体) 适应并服务于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适应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经济基础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权力机关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相同点 都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是代议制; 都采取间接民主;都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A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