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 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能背诵全文,掌握 “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意性.
认识作者在文中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能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来导入,并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与兰亭幽会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纠正字音
2、范读课文 熟悉内容
3、齐读课文 把握情感
三、研习新课
1、本文的情感脉络非常的 清晰,请从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明确 乐 痛 悲(板书)
2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字词并引导概括。)
明确 全贤毕至,少长咸集----------乐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3结合图画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诵读第一段,读出作者快乐的心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的心情,俗话说得“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4 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与所遇, 快然自足
所之既卷 感慨系之 生命欲望永不能满足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
【过渡】 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而无常“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5、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拓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3完成活页第一课时
板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
二、检查学习情况
1、重点词语解释。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列坐其次(地方) 流觞曲水(酒杯,名词) 一觞一咏(喝酒,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夫人之相与(交往)
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
虽趣舍不同(“趣”同“取”)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亦将有感于斯文(对于)
2、翻译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
(1)待到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2)过去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
(3)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3、把握全文的感情线索。思考: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明确:乐——痛——悲。
那么,王羲之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呢?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三、问题探讨:(出示学生所提问题)
1、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何感到“乐”?
(钱飞、顾晓兰、万铮等同学问)
明确:王羲之的“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视”,一是“听”。)
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带左右。四十多人围坐在水流的两边,酒杯漂过来,有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引得了满堂喝彩;有的人面前铺开纸,摇头晃脑,吟诗作画。这些都是看到的情景。
那么,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明确:水流声(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吟诗声(一觞一咏)、谈笑声、鸟叫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风声(惠风和畅)等。
小结:为何而乐?
地胜: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杰:群贤比至 少长咸集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名士相聚之乐;环境优美之乐;气候宜人之乐;相聚诗酒之乐;
“乐”除了“视听之乐”外,还有在此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乐”。
明确:那就是作者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后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可以说,作者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所以“信可乐也”。
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乐”的情感。
2、请一学生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的感情为何由乐而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作者痛什么?
(张怡、李一、朱玉兰、钱丹、邓璐威、钱飞、顾晓兰、万铮、徐逸菲、孙凯、沈琳俐、浦怡雯、杨栋臣等12位同学问)
(1)作者痛什么?
明确:痛“人生苦短”。(从哪些句子看出作者在痛“人生苦短”?)
当其欣之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痛在追求一时的快乐和满足中,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痛岁月流逝,世易时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痛时光易逝)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人生短暂)
在这里,作者列举了或静或躁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选择“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选择“放浪形骸之外”,但他们都会有“人生苦短”的感慨。
作者由此感叹“死生亦大矣”。(死和生都是重大的事情啊!)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2)作者的情感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这个变化是由第一段的宴游之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来的。作者俯仰之间有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想到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仅“痛”从中来。这是作者对自然、生命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终有期限,这些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对生命的体察使他的情感有了巨大的变化。
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3、(1)作者悲的是什么?(钱飞、顾晓兰、万铮同学问)
明确:作者悲的是死生之大,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谁在悲
古人在悲,“我”(今人)在悲,后人也在悲。
(前见古人悲,后见来人悲,念人生之短暂,都怆然而涕下。”)
这种感受,不仅王羲之有,其他文人墨客都有。比如: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作者仅仅只是感叹人生短暂吗?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孙燕红、朱孝来、许多、陈瑾、刘晓燕、李一、顾伟琴、曹蓉皎、步岚、樊茜、朱洁瑜、秦已棠、朱玉兰、顾燕燕等15位同学问)
作者是反对老庄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认为是荒诞之说。
作者明白了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他就编辑了这次宴游的诗文集并挥毫作序,希望兰亭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作者的人生观:人生如此短暂,那么就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这里的“悲”,其实是悲叹,感叹的意思,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4、小结,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
5、思考
(1)本板块“仰观宇宙”与本文中人生短暂有何关联?
认识到的人生短暂正是从仰观宇宙,一俯一仰之间获得的顿悟、感受
(2)作者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后之览者”到底感慨些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顾伟琴、王芳华、朱婷同学问)
请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
示例: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四、总结全文
王羲之去世已经1600多年了,星汉迢迢,岁月悠悠,他的感慨,他的旷达,至今我们荡气回肠。当我们了解到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它,善待他,抓紧他,并用我们的奋斗,用我们的成功,用我们的业绩,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板书设计:
乐→ 痛(惜)→ 悲(叹)
↓
人生短暂
↓
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个人价值)
乐
突转
痛
递进
悲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