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08: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一、思路理脉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二、难点剖析
1、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2、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三、教学设想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优劣。
如: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四、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