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08: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 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 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学习重难点 1. 引用等说明方法。 2. 本文的结构方式。 3.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导 学 过 程复习检查题(或课前预习题)预习展示:1.字音缯( ) 膜( ) 绡( ) 瓤( ) 醴酪( ) 龟裂( ) 绛囊( ) 焰( ) 绚丽( ) 蒂部( ) 楠木( ) 荷瓣( )渣滓( ) 贮藏( ) 蔡襄( ) 陈鼎( ) 莆田( ) 祠堂( ) 阙下( ) 萌蘖( ) 卢橘( ) 啖( ) 2. 读音正确的一项(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 lào B.背负bèi 树冠 ɡuān 萌蘖 nièC.龟裂guī 宋徽宗hui 贮藏 zhù D.谚语yàn 紫绡 qiāo 果梗 ɡěnɡ3.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醴酪 纵然 粗糙   呕气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讽C.花序 进贡 移植   吹嘘 D.气侯 渣滓 绚丽   褐色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5、名句填空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 。——《惠州一绝》 苏轼 ②长安回望绣成堆, 。 ,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导入: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曾经说过这样一首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古代,荔枝是上层社会享用的,现如今,这么一件稀罕物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可是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荔枝呢?我想你们也只是记住荔枝的味美而已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起来探讨下作者眼中的荔枝。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三、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 ( http: / / www.21cnjy.com )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3.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4.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引用手法的作用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 文学性(生动、形象)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五.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2.A 点拨:B项“背”读bēi, C项 “龟”读jūn ,D项“绡”读xiāo,前二者系多音字,D项系与形近字而误。3.C 点拨:皆因形、音都相近或相同而误。 A项“呕”应为“怄”,B项“希”应为“稀”,D项“侯”应为“候”4.C 点拨:A项“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B项“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D项“次第”:依次。5、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苏轼)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明代徐《咏荔枝膜》)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四 1 南州:介绍了荔枝的生长地域。 六月:介绍了荔枝成熟的时间。 荔枝丹:介绍了荔枝鲜艳的色泽。 语言言简意赅,概括鲜明。 引用明朝诗人陈辉的《荔枝》。 浓厚的文学气息,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诗意美 四 2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四 3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直接、间接):分类别:下定义:四 4 1、初步介绍荔枝的形态;2、引出疑问,造成悬念;3、总领全文,依次展开说明(中心、总纲)四 5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 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四. 6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条件、比喻形状)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又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 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②确数、约数的运用,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如: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④术语依据科学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