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绛县希望学校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培养学生自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三)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 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译文章,教师指点,对内容的分析用讨论加讲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鄙视世俗,甘于清贫自首的情操。
重点难点:翻译 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 一课 时
一 导语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 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___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人之涕唾”要求“独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的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先生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其清淡而感情极浓郁深切,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的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神情,所以感染力很强。着篇《项脊轩志 》,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背之间;一上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轩住过,有纪念意义。
三、教师范读。
教师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四、学生齐读一遍。
五、学生翻译
学生翻译一段,教师指点,解释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 余稍微修葺 旧时栏楯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迨诸父异爨 客逾疱而宴厅 家有老妪 先大母婢也
先妣 持一象笏至 呱呱而泣 以手阖门 令人长号
雨泽下注: 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房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垣墙四周: 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亦遂增胜: 胜,光彩,美观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珊珊可爱: 珊珊同”姗姗”,本来形容女子走路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东犬西吠: 西安名词作状语,”向西”
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
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而母立于玆: 而通”尔’,你
大母过余曰: 过,动词,探视,看望
比去:比,介词,等到
倾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窗。
久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能以足音辨人:以,介词,凭借
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板书设计:
题目
归有光情况
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研习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问: 文章是从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来写项脊轩的,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
明确:
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_______”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________”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________”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文中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凄凉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问: 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如何?
明确:修缮后小屋有三个特点:
明亮______”日影反照,市始洞然”
幽雅_______”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_______”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问:作者细心雕啄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啄,正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视世俗,甘于清贫自首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本段写作者的”喜”, 祖传老屋;整旧若新;环境宜人;自得其乐
二 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问: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作者表现出的感情如何?
明确:三件事,
1.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2.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3.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涵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岁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
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三 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两件事
1、“以足音辨人”――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
2、“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四 、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第五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段,写了那几个片段?
明确:“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
虽只有简短的几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夫妻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真挚的感情。
但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今屋已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问: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喻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思情。睹物伤怀,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的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使人不得不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结尾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感叹。
五、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书斋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作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板书设计
各段段意即内容
六、布置练习
课后 二三题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