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在明代散文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多得的散文艺术珍品。作者叙写了当年的书斋,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引出自己同祖母、母亲及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全文形散神聚,文淡情浓,极具艺术感染力。
第一层次——显性内容
文章以补记为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殆有神护者”,第二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纵观全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
第一条:作者用一间旧书斋——项脊轩作为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索,将事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外有项脊轩的变迁,内有身世之感慨和思亲之哀伤。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追念的又是三代女性(祖母、母亲和妻子),时间跨度比较大,但所写之人、所记之事,都与项脊轩有关,所以读起来没有琐碎的感觉。尽管后一部分是补记,但前后文脉贯通,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第二条:作者用“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作为线索。先写“多可喜”。项脊轩是“百年老屋”,狭小、破漏、昏暗。经过修葺,轩内不再漏雨,而且明亮起来了;轩外,种植花木,“亦遂增胜”。白天,轩内作者自由尽情地读书,轩外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月明之夜,桂影斑驳。这是多么和谐、幽雅的小天地啊!这方天地是属于作者的,人居其中,有书可读,有景可赏,自然“可喜”。
次写“亦多可悲”。一是叙述大家庭的离析。轩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庭院始由篱笆后由墙分隔,文中墙“往往而是”,“凡再变矣”,透出了作者对大家庭离散、败落的无可奈何的悲叹。二是记叙由老妪口述的有关先母爱子的言行。“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早逝的无限悲痛。三是回忆祖母的关爱、赞许和期盼。从束发读书到写作本文,不过三年时间,祖母却不在了,然而祖母激励他的遗物仍在,作者睹物思人,无比悲伤。
再写自己轩中读书情景和小轩四遭火灾而不被焚毁的奇事。其间暗含着轩中读书之“可喜”,与轩遭火灾、自己读书还未得志之“可悲”。
课文的最后两节是补记与妻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轩中的美好时光和妻亡之后的情形。文章仍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线索组织文字。妻子生前“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可喜”之情毕现;“妻死,室坏……余久卧病无聊”,轩前庭中“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悲”之感顿生。
第二层次——隐性意脉
“情”是文章的主线。作者的情在那百年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的伤感。作者的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作者的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其旧之哀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重振家业的理想。
而后,作者的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这是家族衰败之悲。作者的情在,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这是母亲的关切之情。作者的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这是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作者的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这是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
第三层次——文体张力
首先,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目的却不在写轩。看似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他怀念的是人,是他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文章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连接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枢纽,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样的构思使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显得别具韵味。
其次,全文所记叙的都是居家琐事,但作者却善于通过富于特征的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文中具体生动的描绘出一种纷扰杂乱的景象和气氛,“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亭,”以此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和败落。又如在写亡妻时,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两件事,却已是把夫妻间的深厚感情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最后,本文风格质朴自然,毫无矫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做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的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简洁、生动,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具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特点。
09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点评】 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点评:胡茂良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朱玲)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 理解剧情结构,体会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的社会意义.
2.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二、简介王实甫及其创作: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友谊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所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是他的代表作,在元明两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间美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整个元代杂剧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它批判了婚姻爱情中的封建门阀观念,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作了热烈的歌颂;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典型形象;它改变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传统格式,而创造性地运用了五本联套的格式;它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人胜;心理描写细致深刻,曲折人微;它的曲词华美,具有诗的意境。因此几百年来传演不衰,影响深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五本二十一折。第一本写崔张爱情的发生;第二本写崔张爱情趋向成熟,老夫人违约赖婚;第三本写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第四本写莺莺和张生最后获得了自由的爱情;第五本写崔张的最后团圆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折,标题是后加的。此折写张生与莺莺私合后,老夫人逼迫他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腔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复杂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
三、整体感知课文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日光
马儿边迍迍(zhūn zhūn)的行:行动迟缓的样子
靥(yè)儿: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恓恓(xīxī)惶惶:即凄惶,惊慌不安的样子。
推整素罗衣:假装,素色的绸衣。
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
煞强如:远胜过。
举案齐眉:《后汉书 梁鸿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鸿)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托盘。后因以“举案齐眉”称夫妇相敬。
望夫石:据《太平广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相传有贞妇因丈夫从役,于此立望其夫,化而为石,因而得名。我国多处有望夫石及类似传说。
玉醅(pēi):美酒。
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空名。《庄子 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蛮氏;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触氏。争地而战,伏尸百万。”
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小利。班固《难庄篇》:言世人争利,如蝇追逐肉汁,所沾无多。
辆起车儿:套起车子。
登科录:科举考试后,录取的姓名录。
赓(gēng):续,酬和。
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
2、了解剧情 《长亭送别》为第三本第四折,这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赴亭途中);(二)、长亭饯别;(三)、残照话别(临别叮嘱);(四)、别后目送。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3.结构如图:
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全折一共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明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四、分析形象 1。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从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去长亭路上,莺莺舍不得张生离去,但又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奈何,因此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留恋与痛苦之情。在“黄叶纷飞”的长亭上,张生愁眉苦脸地呆坐着,“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只是低着头,长吁气。此情此景,使莺莺更加心碎。她想到“今日别离”的烦恼与痛苦,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怨愁。她认为“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从心里诅咒这科举功名,门第观念,“拆鸳鸯在两下里”,反映了莺莺内心的不满情绪。老夫人与长老走后,莺莺与张生话别,表现出她的痛苦与担忧。莺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暂时的离别,很可能标志着他们的永诀。因为张生此去有两种可能:一是考中状元,而考中状元张生是否能回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仍忠于对她的爱情,回来完婚;二是抛弃了她,另选高门。另一种可能是考不中,考不中也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无脸回来;二是厚着脸皮回来,而老夫人早有言在先:“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即使回来,老夫人也不会承认这门婚姻的。张生此去,真是凶多吉少了。所以莺莺要求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从中可看出她对张生的感情之深,渴望与他早日团聚,并不看重他是否中状元,做高官,表现了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感受莺莺之形象美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五、归纳主题:
张生和莺莺的恋爱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知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之上,从而使《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抗争。
了解西厢故事的演进,体会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第2课时
一、,鉴赏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又富于文采。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 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 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 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 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品赏【端正好】【叨叨令】【快活三】【朝天子】等曲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如【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
美的特点。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三、体会曲词的艺术美
(1)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2)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3)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四、课堂练习
(夫人、长老上,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怀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駉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逸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哪知我的心里啊!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作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隍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酒席上斜签坐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
1.蓝天、白云、黄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西风、大雁、红叶(六个);情景交融,借深秋景色,抒发离愁别恨。2.染。 3.运用夸张手法,作用是:表现由于离别的极度悲哀而身心憔悴。 4.运用了“儿化”,口语入曲,更贴近人的情感;运用了排比,气势贯通,使所抒悲情更加强烈。
《西厢记》 元 王实甫作。写张生与崔莺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西厢记》故事流传和演变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 据他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 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莺莺塔
普救寺西侧有一座13层、高40米的古塔 ( http: / / www.21cnjy.com ),叫莺莺塔。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被称为“蟾声”之谜)。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门峡市的蛤蟆塔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附:“蟾声”之谜
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PAG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