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5 苏教版必修5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羡慕(xiàn) 厄运(è)
毋须(wù) 宛如(wǎn)
B.漂泊(piāo) 血肉(xiě)
漩涡(wō) 苍穹(qiónɡ)
C.慰藉(jiè) 浓郁(yù)
映衬(chèn) 汲取(jí)
D.焚烧(fěn) 拯救(zhěnɡ)
暴露(bào) 荒谬(miù)
【解析】 A项,“毋”应读wú;B项,“血”应读xuè;D项,“焚”应读“fén”。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刺绣 支撑 毁灭 前仆后及
B.崇高 慷慨 炫耀 奴颜婢膝
C.蔑视 地震 冤屈 一泄千里
D.羡慕 岩浆 援军 急急可危
【解析】 A项,及—继;C项,泄—泻;D项,急急—岌岌。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
B.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C.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致命的灭顶之灾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
D.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解析】 “灭顶之灾”与“致命”重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经选举诞生的2270名党代表中,有145位企业负责人代表,其中111位来自国有企业和银行金融系统。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解析】 A项,成分残缺,“营造”后缺少宾语;B项,语序不当,“不仅”放在“他的节奏”后面;D项,成分赘余,把第二个“防止”去掉。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解析】 A项,最后的句号应该在引号的外面;B项,问号改为逗号;D项,小括号移到引号之后。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确实如此。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塞涅卡又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是一句宛如诗一样美的妙语。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漂洋过海的。这个故事其实正是对于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驾着血肉之躯的轻舟,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6.文中说“这个故事其实正是对于人生的象征”,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故事象征的人生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指出“这个故事象征的人生是怎样的”,从“象征”二字来考虑,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这个故事与人生的相似之处上。同时,联系上文可知这个故事是作为证明“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一句的论据使用的。
【答案】 人生就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承受生活中的每一次起伏,战胜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
7.作者说“从这图像中去汲取启示吧”。那么,从刺绣图像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刺绣图像”一句是用比喻的方式对“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一句的进一步论述,“明丽”和“暗淡”分别比喻人生境遇的幸运与厄运。
【答案】 人的一生之中,厄运与希望常常相伴,用坚忍战胜厄运,最终美好的品质会在困苦中得以升华。
8.在这段论述中,作者环环相扣进行分析论证,请理出三个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结构的分析能力。本文其实就是围绕“厄运”这一中心词展开的三个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只要找出中心句和相应的论据就可以划分出三个环节。
【答案】 要战胜厄运——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美好的品德在战胜厄运中凸显。
9.“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句话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透彻理解这句话,一是要把句子放入原文中理解;二是要理解本句看似矛盾的句意中所强调的重点,即伟人的本质。
【答案】 不矛盾。说是伟人,因为他面对厄运时无所畏惧;说是凡人,因为他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厄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的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0.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了解写作主旨是什么,开头这段内容与表达主旨有什么关系。要从全文结构方面考虑,开头由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目的在于引出下文的“人生也是如此”。
【答案】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1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特点,并与文章主旨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意思,分析句中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等。(1)句中“机会和压力”是指外界的力量;(2)句中“回家的路”中的“家”指自己的心灵世界。
【答案】 (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标题“记住回家的路”是本文中心的形象表达,要结合全文的主旨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 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即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言之成理即可)
13.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此句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意重点在“但”以后。“但”前面是因果关系的复句,表意重点在“果”上,即“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但”后面是条件关系的复句,表意重点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而两层意思中,后一层更重要一些,结合全文把意思表述清楚即可。
【答案】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都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表达
14.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流畅。
(1)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阔地宽;苦难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门犬,怯懦的人逃得越急,它便追你越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苦难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对于梵·高,苦难是一种创作灵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苦难是他们最大的苦难。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题,首先分析例句和内在主旨及句间的逻辑联系。仿写的句子都是围绕“苦难”这一主题去写,第一句要用比喻的修辞,第二句要使用对比。
【答案】 (1)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 灵魂在苦难中涅槃 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2)对于颜回 苦难是一种治学乐趣 对于甘地 苦难是一种修行信仰
15.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抓住题干信息“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再仔细观察图的内容:框图的文字是模式中的一个环节,箭头表示模式的流程方向,箭头上方的文字表示模式转换的方式。转换时弄清框图中文字间的内在联系,用语要简洁、准确、合乎逻辑。
【答案】 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观察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用事实对它进行检验和证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