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6 苏教版必修5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屉子(tì) 茭白(jiāo) 脚踵(zhǒnɡ) 沧桑(cānɡ)
B.苡米(yǐ) 船坞(wù) 露水(lòu) 弥补(mí)
C.菖蒲(chānɡ) 裸露(luǒ) 栖息(qī) 繁衍(xián)
D.莎草(suō) 折耗(zhé) 绿茵(yīn) 栈桥(zhàn)
【解析】 B项,“露”应读lù;C项,“衍”应读yǎn; D项,“折”应读shé。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宣染 障碍 坦诚 岛屿
B.衍生 审慎 折射 厄运
C.震憾 内涵 掺杂 鄙视
D.隐蔽 厉程 诱惑 践踏
【解析】 A项,“宣”应为“渲”;C项,“憾”应为“撼”;D项,“厉”应为“历”。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挡土墙,它们在不同时段完全或部分被水________。
(2)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________了的“单位”之门。
(3)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________。
A.湮没 埋没 淹没 B.淹没 湮没 埋没
C.埋没 淹没 湮没 D.湮没 淹没 埋没
【解析】 “埋没”,一指掩埋,埋起来;二指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句(3)即是使显不出来的意思。“淹没”,(大水)漫过;盖过。用于句(1)最恰当。“湮没”和“埋没”意思大致相同,但“湮没”多用于抽象事物,比如时间。用于句(2)恰当。
【答案】 B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打台球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
B.各级人民公仆绝对不能熟视无睹百姓的困难,而应当为民排忧解难。
C.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D.众所周知,在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棋盘上,日本和英国是它在东西两面的“哼哈二将”。一个“希望与美国建立稳固但不盲从的关系”,一个强调要构筑“紧密和对等的伙伴关系”,说法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A项,“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打台球本来合情合理,并无错误,应改成“无可非议”。B项,“熟视无睹”作谓语时后面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百姓的困难绝对不能熟视无睹”。C项,“气宇轩昂”用于指人,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不少电影剧本浮在生活表面,对题材挖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B.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还包括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说写方面的技能。
C.专业人士告诫说,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D.有的人喜欢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诸如命运和星座这些东西或其他人身上,有的人则懂得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积极地寻找机会并努力工作。
【解析】 A项,搭配不当。“电影剧本是最大障碍”不能搭配,指示代词“这”指代范围不明导致了这一语病。将“这”改为“这种状况”。否定不当,把“不能”去掉。B项,成分残缺。应在“除了”后面加上“设置有”。C项,句式杂糅。“请……做好相应的准备”与“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保留一种说法。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像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它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一座四五十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看,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作用。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转。
6. 本段开头写了琥珀的形成,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琥珀的形成和琥珀水塔的形成作类比,从而
以琥珀的珍贵映衬琥珀水塔的珍贵。
【答案】 类比。琥珀水塔会像琥珀一样,能记录历史,非常珍贵。
7.“水塔”有哪些价值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从文中筛选信息再进行概括整合。
【答案】 (1)记录历史;(2)引航;(3)使时钟运转。
8.“水塔”价值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原文中“一座四五十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看,都不值得珍惜”这一句话,再看后面一句,注意句间关系。
【答案】 经过设计师的手,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
9.“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转”这句话体现了设计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设计没有动用任何人为的能量,完全取自自然,体现出了保护环境的人文思想。
【答案】 紧扣人文设计理念,突出了水塔设计的生态与环境的意义。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筑的阅读(节录)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其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像——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像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像。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像,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和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为“想像”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像”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首先找出有效的阅读区间,然后概括出各段大意即可。
【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①构思: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为内容服务,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②想像: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想像。③语言:都要倾诉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11.文中说“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像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12.结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答案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为作者在每对一个对象进行举例后,都有一些总结的话,而这些话,也就构成了答案。
【答案】 (1)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2)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
13.本文谈了“文学和建筑”的关系,读了本文后,请简要谈一下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想像’应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像的结晶,想像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们不论阅读“文学作品”还是“建筑作品”都应该带着“想像”的翅膀去阅读,这样才能理解其真谛,获得美感。(2)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四、语言表达
14.以“我的校园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要求你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用拟小标题的方式来行文,请拟3~4个小标题来展示你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校园生活的不同方面或一种生活的不同角度来设计小标题。
【答案】 (示例)齐整的早操 激情的课堂 安静的午睡 零点的灯光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分析其寓意。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怎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庙务。”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说。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
“都因我礼佛虔诚,所以菩萨才会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个庙的荒废,既不是和尚不虔诚,也不是和尚不勤快,更不是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和睦。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过甲、乙、丙三个和尚前后的语言对比、行为对比,庙的兴败变化,可以看出“和”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文段的最后也点明了这一点“而是和尚不和睦”。
【答案】 (示例)天下之大,如一庙之微,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和则成,分即败。家和万事兴,人和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