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一语文摸底测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 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 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 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 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 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 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 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 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 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理解有误。“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对“让人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鲁莽骄横”并非作者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而“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据最末一段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仅仅指出“项羽是本色英雄,在‘成者王败者寇’的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够因为他是‘本色英雄’而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A项,理解错误。这句话没有显示出项羽在“待人方面”的缺点。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
(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
材料二: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
材料三: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近5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
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域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
(摘编自杨舒《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粮食仍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
B. 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我国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国际贸易是调剂余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C. 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有力地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D.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B. “少占”意味着强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C.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首先把耕地保护好。
D. 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
6.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才能保障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答案】4. C 5. B
6. ①严守耕地面积底线,保护耕地质量;②加强国际合作,使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③发展农业科技,促进粮食生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一段“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并无涉及“多年连续增产”,故此项无中生有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B项,“‘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错误。结合原文文句“‘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分析可知,“补足”指补充耕地,“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是保护耕地质量的措施。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具体分析,①结合“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等分析,需要严守耕地面积底线,保护耕地质量;
②结合“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③等分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使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
结合“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等分析,发展农业科技,促进粮食生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段一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 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
文段二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
7. 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B. 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C.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之所以会获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D.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靠不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被丑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诸葛亮被神化了。
8. 文段一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开端(第①段): ▁▁▁▁▁▁▁▁▁▁▁▁▁▁▁▁▁▁▁▁▁▁
(2)发展(第②段): ▁▁▁▁▁▁▁▁▁▁▁▁▁▁▁▁▁▁▁▁▁▁
(3)高潮(第③④段): ▁▁▁▁▁▁▁▁▁▁▁▁▁▁▁▁▁▁▁▁▁▁
(4)结局(第⑤⑥段): ▁▁▁▁▁▁▁▁▁▁▁▁▁▁▁▁▁▁▁▁▁▁
【答案】7. A 8.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3)高潮:司马懿中计。(4)结局:诸葛亮释计。【解析】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考核手法,B项考核人物心理,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对文章的评价。其中A项“夸张”错误,应是对比。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要求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本文节选《三国演义》“空城计”一段,大致过程是司马懿兵临城下(第一段),故事开始,诸葛亮应对,设计是发展(二段),司马懿中计是高潮(三、四段),诸葛亮解释是结局(五、六段)。
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 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 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 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 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答案】9. C 10. D 11. D
12. (1)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嘲(自比,自娱自乐),当时的人认为(称)这本书是真实记录(真实情况、实录)。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满足(畅快)之处,总是(就)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固请”的宾语为“种粳”,所以应在“粳”后断开,排除A、B;
“五十亩”在此句中作“种”的状语,不能作主语,故“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后文的“五十亩种粳”中“乃使二顷”承前省略了,所以不应在“顷”后面断开,排除D。
整句话的翻译为: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错误。因为“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其中“评价”或褒或贬,并不只有“褒奖”。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错误。由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可知,语意是“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不是“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故此项张冠李戴了,或是移花接木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尝”,曾经;“谓”,认为;“自况”,自嘲,自比。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辄”,总是,就。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污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的一面。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14.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请概括回答。
【答案】13. A 14.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的一面”理解有误。这几句诗的大意分别是“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这几句从表面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不是“消极感伤”。
故选A。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诗中诗人情感的能力。
阅读诗歌可知,整首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抒发人生之苦——苦光阴飞逝;后半部分主要抒发求贤不得的愁苦。诗中含“忧”的诗句,首先是前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八句,猛一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的调子,其实不然。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来看,曹操在抒个人之情,发表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经分析可以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现曹操真有他的忧思,所以才说得真切。此外,诗中还含有“忧”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几句写“我的”忧虑也是不可收拾的,不能断绝的。诗人反复写他未得贤才的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③. 携来百侣曾游 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济”“携”“侣”“峥嵘”“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口,乃是幸福的本源。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cān chā B. shēn chā C. cēn cī D. shēn chī
17. 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标点, 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18. 下列填入文中口处的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诫 B. 悈 C. 戒 D. 械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参差”应该读作“cēn cī”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应做到:①准确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②在正确感知句意、段意的基础上,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便准确判断、合理使用标点符号;③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捕捉有关标点的考查信息,揣摩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和规律;④平时要总结、积累标点符号使用的特点,并运用它们去解决相关的问题,还要注重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根据语段中前面出现的引号,语段后面也应该有与之搭配的另一半引号,观察整段话,没有后一半引号出现,所以所填符号应该有后一半引号,而“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又是罗素先生的一句话,根据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的原则,所以句号应在引号里面。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形重点考核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辨析。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单一机口”根据句子含义可知,应为“机械”。
故选D
19.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学校将举行主题为“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班级将举行主题班会,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围炉夜话 “和”故事分享
栏目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唇枪舌战 ②. “和” 内涵辩论 ③. 歌声绕梁 ④. “和”歌曲传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仿写的能力。
拟写栏目名称首先要符合栏目主题和要求,比如本次活动主题为“以和为贵”,栏目名称中要出现“和”字以突出主题;其次,栏目名称应当突出醒目,令人过目不忘,比如所给名称,“围炉夜话”很有氛围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交流的氛围,很有吸引力,而“故事分享”则说明了栏目内容和形式,且“故事分享”正契合“围炉夜话”;另外从形式上看,“围炉夜话”是四字短语,“和故事分享”则是突出了主题的五个字。因此在拟写时,考生要从内容到形式与所给例子契合。比如,可以确定栏目形式为关于“和”的辩论赛,那么四字短语就可以用“唇枪舌战”这类与辩论有关的短语或成语;如确定栏目形式为与“和”有关的歌曲形式,则四字短语就可以用“歌声绕梁”等与唱歌有关的短语或成语。
20. 活泼聪慧的小李总是和身边的同学相处困难。如果身处下列情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李:我和身边的同学根本不是一类人!不想和他们一起玩了!
我:古人有云:“A.____________。”
李:我为何一定要这样做呢?
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关于“和”的故事,比如B.____________。(故事名)它讲的是C.____________(故事内容)
李:谢谢你!我一定积极改变自己,学会接纳别人!
【答案】 ①. 示例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示例2:“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示例3:“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与“和”有关类似的名言即可) ②. 示例:“六尺巷”“将相和” ③. 示例1: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张英主动让出三尺地给邻居,后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地。遂成了“六尺巷”的故事。
示例2: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
A.针对小李所说“我和身边的同学根本不是一类人”的说法,可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角度劝说他。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可见不必强求与周围的人意见一致,但是君子仍然可以与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或者从“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角度劝说他。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初心是善良的,以善为做人的根本,一诺千金是诚信,做人德为先,做事勤为先,待人诚为先。
或者从“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等角度劝说他。和人相处要多包容,心胸要坦荡、宽厚,与人和睦相处,做事情才能处处顺利。
总之,只要是与“和”有关的名言都可以用来劝说小李。
B.语境要求写与“和”有关的故事,如“六尺巷”“将相和”的故事。
C.“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将相和”: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让我着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答案】例文:
让我着迷的风景
她最自然,也最原始,却有着满满的爱意。美丽的土地,浓浓的乡情。模糊的思绪与她交织,那神圣的地方,有让我着迷的风景。
外婆一生都被那爱的红线牵系在家乡,那里藏匿着一醉人之地,是叫月眉的好地方。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必将留下返璞归真的质朴——潺潺乡水,悠悠乡音。再思那铁观音——外婆沏的观音,沉沉浮浮,徐徐细烟中,微波荡漾,旋转,一缕香气将我环绕。
这里满是大自然的味道。水塘一个又一个将它围绕,化作如月眉般的靠山,又似小摇篮,稳稳妥妥地将小村庄拢在怀中;这如梦如幻之物更像一抹笑,挂在村民沧桑的面庞。塘与塘之间没有水泥筑的硬墙,只有一片模糊的绿;人与人也并不隔着陌生的屏障,只有一抹亲切的笑。
于此,不复烦躁,身处迷人的风景,陶醉着,去听,老奶奶讲小城往事;去说,叙述小村庄的风采;去闻,感受乡土的气息。
清清的水抵不住夏的炎热,烈日当空,徘徊小径,忽有粼粼波光闪烁于眼角,紧走数步,方才见得是这古镇的老友——静谧的古河。一切悄然无声,我蹑手蹑脚,不忍心打破这纯粹的宁静。如冰似玉的水面上,时间被万丈华光照耀一般,射出条条彩带,思绪里蒙上一层薄雾。她也似挥去了锋利的边缘,逝去柔美,又化作点点繁星,如一段段螺旋纹,沿着这纤纤弱河的尽头飘逸着,离去了。群群野鸭划过层层同心圆,抹去了风的痕迹;而后是几处翩然起舞的蝴蝶,与河儿亲昵,沾水润舌。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有吟诗作画的冲动?
人与景在此相谐相和。不经意,一道残阳已然落下,驱走华光,岸边河草上拖着一条墨带,细而长,随河水波动。不远处的女子,正拿着一棒槌,在水边与自然为伴,洗涤衣物,没有肥皂的泡沫,没有尘世的痕,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清澈与透亮。身后的旧宅,袅袅炊烟悠然而起,梦幻里,陶醉中,一切融为一体。
悠悠的水,清清的塘,柔柔的乡音,青青的山,世世代代守护了多少乡民!神圣的土地啊,怎能让我不为你着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从文题“让我着迷的风景”来看,“风景”既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人为之景。如自然之景: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溪清泉,一座高山,一条河流;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地上的蜗牛等等。如人为之景:温馨的家庭,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室,充满活力的的操场;鸟语花香的乡村,高楼林立的城市;老师、家长的背影等等。要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己思路开阔,不一样的风景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写不同的风景就有不同的感悟。
同时要抓住“着迷”二字分析,这道风景为什么让你着迷,你的感悟是什么。也就说,风景的迷人之处是外在,而你透过风景领悟到了怎样的内涵和精神,如写一株旷谷的幽兰,沉寂无人处,独自绽放自己的欢颜,吐露着幽远的清香,不与百花争艳,却展现了自己最靓丽的风采。如侧重写幽兰生在深谷,可写宁静淡泊的高洁品格;如侧重写其素朴的外表和馨香的气息,可表达内在美的内涵;如侧重写兰花空旷、僻静而又贫瘠的生长环境,可以写身处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抓住风景的特点,可以写其象征义,或者比喻义,或者引申义,在你的思想和精神上有什么启迪和深远的影响,选取其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立意,延展成篇。
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构思上,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有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主次分明,突出主体形象,兼顾其他,体现风景的层次感、画面感,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特别要强调巧妙机智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以此作好后文真挚动人的情理表达的铺垫。可重在叙述和描写,可重在以情感人,也可以深刻的精神内涵取胜,要合理、自然、畅达,无斧凿之痕,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立意:
1.没有花香的小草,默默生长的力量。
2.峭壁最美青松,顽强不屈的精神。
3.角落迷人的书香,伴我岁岁成长。
4.消防战士奔赴火海,世间最美的背影。2022级高一语文摸底测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 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 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 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 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 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 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 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 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 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 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
(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
材料二: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
材料三: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近5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
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域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
(摘编自杨舒《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粮食仍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
B. 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我国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国际贸易是调剂余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C. 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有力地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D.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B. “少占”意味着强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C.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首先把耕地保护好。
D. 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
6.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才能保障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段一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 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
文段二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
7. 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B. 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C.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之所以会获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D.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靠不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被丑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诸葛亮被神化了。
8. 文段一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开端(第①段): ▁▁▁▁▁▁▁▁▁▁▁▁▁▁▁▁▁▁▁▁▁▁
(2)发展(第②段): ▁▁▁▁▁▁▁▁▁▁▁▁▁▁▁▁▁▁▁▁▁▁
(3)高潮(第③④段): ▁▁▁▁▁▁▁▁▁▁▁▁▁▁▁▁▁▁▁▁▁▁
(4)结局(第⑤⑥段): ▁▁▁▁▁▁▁▁▁▁▁▁▁▁▁▁▁▁▁▁▁▁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 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 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 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 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的一面。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14.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请概括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口,乃是幸福的本源。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cān chā B. shēn chā C. cēn cī D. shēn chī
17. 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标点, 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18. 下列填入文中口处的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诫 B. 悈 C. 戒 D. 械
19.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学校将举行主题为“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班级将举行主题班会,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围炉夜话 “和”故事分享
栏目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0. 活泼聪慧的小李总是和身边的同学相处困难。如果身处下列情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李:我和身边的同学根本不是一类人!不想和他们一起玩了!
我:古人有云:“A.____________。”
李:我为何一定要这样做呢?
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关于“和”的故事,比如B.____________。(故事名)它讲的是C.____________(故事内容)
李:谢谢你!我一定积极改变自己,学会接纳别人!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让我着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