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9: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发展·迟滞
读图,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现象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明朝后期,新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并推广种植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1)农业
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产生怎样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
阅读教材83页导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现象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2.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且收入颇丰
读图,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现象
1.明朝后期,新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并推广种植
(1)农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 zhù zhóu )而户纂( zuǎn )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2)手工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工场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3)商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中国

思考: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经济大幅度增长;中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
美洲银矿发掘、新航路开辟
(3)商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银锭五十两(等于铜钱五万)
材料四: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明清市镇简表
——本表资料来源: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何一民《兴盛与衰落:明清四大名镇在近代的舛变》等
(3)商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米粮,东北、华北地区的大豆、杂粮,通过长江、运河和沿海航运大量输往江浙,清代中叶达到每年五六千万石之多。
——牛贯杰《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
地区 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江苏太仓 “郊原四望,遍地皆棉”
广东东莞 “白紫二蔗,动连千亩”
浙西地区 “田皆种麻”
福建 “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陕西城固 “沃土腴田尽植烟苗”
湖广熟,天下足
农产品商品化→江南产业转型+商帮长途贸易
农产品商品化
农业专业化、区域化
阅读教材第89页,简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白银成为普遍货币
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地域性商帮兴起
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品经济发展
(3)商业
一、发展与局限:明清社会经济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佛罗伦萨:
“自由的手工业者成了包买商的雇佣工人”
苏州: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全球视野下的17世纪:
早期工业化时代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的进步与迟滞

西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文化专制
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小农经济
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地位: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王守仁
(1472—1529)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1)明朝中期,陆王心学形成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思考:王阳明认为理是什么?如何求理?
“心即理也”
致良知
思想中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
知行合一
盗贼也有良知: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对“理”存在
求“理”方法
哲学范畴
理在身外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李贽(1527-1602)
(2)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书》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焚书》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黄宗羲
(1610-1695)
顾炎武
(1613-1682)
王夫之
(1619-1692)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君主专制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黄宗羲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有亡国,有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王夫之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工商皆本
反对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对君主专制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继承性:民本思想(如天下为主君为客);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进步性):
经济上:“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思想上:反传统、反教条,提倡“经世致用”、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局限性: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不再沉湎于程朱陆王之空谈,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揭露和抨击。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侧重于“制度”的层面
思考: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潮侧重于哪个领域?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人文启蒙思潮
新思想实质:
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影响只在少数士人
官方思想:程朱理学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广泛而深入地解放思想

西
明清科举考场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文化环境。压制和阻碍了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学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西汉
明清
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反封建早期民主思想
创立发展
成为正统
转型与成熟
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宋朝
明朝
演变规律
随着时代特征、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身、发展完善。
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三)》
二、理学的嬗变:明清思想变化
基础梳理
小说与戏曲有何新发展?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易代并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一)主要成就
基础梳理
小说与戏曲有何新发展?
(二)发展趋势
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的主人公: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
平民化
世俗化
(三)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与商业市镇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并日益腐朽,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通过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
3、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
4、文学:宋元话本为其奠定基础
妥协
新生
三、市民文化发展:小说与戏曲

西
(一)主要成就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点:领域众多总结性著作,未演化成近代科学
四、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科技
重应用、经验;轻理论、思辨
医学
工艺学
地理学
四、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科技
农学
重应用、经验,轻理论、思辨
1582年8月7日
早期西学东渐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西方科技的东传……作为传教的副产品,这一波科技移植反倒成为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刘大椿:《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
徐光启 利玛窦
思考:传教士进行西学东渐客观上对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向中国传入了西方的科技
四、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科技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学科 人物 内容
1602年 利玛窦&李之藻 坤舆万国图
1607 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1612年 熊三拔&徐光启 泰西水法
1621年 邓玉函&王徵 远西奇器图说
1631年 李之藻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
1634年 汤若望&徐光启等 崇祯历法
四、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科技
从编译的书籍来看,开明士大夫们对西学的关注重点何在?
“ (地圆说)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
——钦天监杨光先
“ 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开明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是否占主流?
四、传统科技与西学东渐:科技
二、思想之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思考: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阶级变化:市民阶层扩大
娱乐生活更加丰富
文学艺术呈通俗化趋势
经济变化:为科技提供物质基础
思想变化: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三大家
李贽
陆王心学
小说、戏曲
理学的僵化
专制统治的腐朽
1.(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3.(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4.(2019·海南高考·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6.(2021·福建高考·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1.(2021·北京高考·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2015·全国Ⅱ卷高考·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2022·全国乙卷高考·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5.(2014·海南高考·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6.(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1·河北高考·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