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9: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唐人的富贵”:
宋人的富贵: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唐
<唐>贯休《富贵曲》:“刻成筝柱雁相挨。”
沈括: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
<唐>韦楚老《蚊诗》:“十幅红绡围夜玉。”
沈括: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耕获图》(局部)
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宋代新生产工具
一、经济变革--农业
稻麦复种
高转筒车
占城稻(生长周期短、耐旱)
梯田与圩田
一、经济变革--农业
时间 人口数 垦田数 单位亩量
唐 900余万户,约6000万人口(唐玄宗天宝年间) 折今5.02亿亩 (唐玄宗天宝年间) 1石(唐)
宋 2000万户,约1亿人口(北宋徽宗年间) 折今7.2亿亩 (北宋神宗年间) 3石
(北宋)
棉花
(元)黄道婆
一、经济变革--农业
发展概况 意义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边疆开发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如 棉花、茶树)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农业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阅读教材64页,总结农业的变革发展概况
相关史料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采煤示意图
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知识产权意识:“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一、经济变革--手工业
(二)手工业之变
相关史料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瓷器,逐渐形成青瓷、白瓷等不同类型,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一、经济变革--手工业
(二)手工业之变
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基础梳理
部门 发展概况 意义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根据教材64-65页梳理手工业发展概况
(1)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2)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变革--手工业
(二)手工业之变
农业发展
粮食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
——马克思
一、经济变革--商业
(三)商业之变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一、经济变革--商业
(三)商业之变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一、经济变革--商业
周边民族贸易
南宋、金榷场分布图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汴河两岸船只云集
(三)商业之变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运钞车
一、经济变革--商业
纸币
交子
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8.(2016·天津高考·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商业之变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一、经济变革--商业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海外贸易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市舶司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马兆峰编著《刀锋上的帝国》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会要辑稿》
“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
“诏在京渚河桥上,不得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
西市
东市
商业街
瓦肆
夜市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城市经济兴盛,时空限制打破
坊市分离
坊市不分
(三)商业之变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占道经营:
栀子灯与灯箱:
一、经济变革--商业
突破空间限制
突破时间限制
至元代中期,大都商税所入为十万三千余锭,除江浙(二十六万余锭)、河南(十四万余锭)两省外,其余各省的所入均不及大都一地。
——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元大都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6.(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农村:草市
(三)商业之变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外卖
茶坊
美容店
酒楼
修车店
饮料店
一、经济变革--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市民阶层的崛起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成就 具体表现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
边境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流通
城市兴盛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格局:打破时空限制; 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
城市管理:放松; 重要城市:宋东京、临安;元大都
一、经济变革--商业
7.(2015·安徽高考·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3.(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四)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原因
一、经济变革--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生产工具的革新。(唐:曲辕犁;宋:高转筒车、秧马等)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南方人民的努力及统治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三种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是南方生产力构成中的主导力量大大增强...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林莽丛生的广大丘陵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第三,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的优点,从而使南方农业具备生产周期短、生产率高的优越性。
——《中华文明史》
(四)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南移过程
“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
唐中叶后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宋朝(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经济变革--经济重心南移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1)元朝交通发展:
(四)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变革--经济重心南移
3、南移的影响
(1)元朝交通发展:
(2)南方文化进步: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①对南方考生:
②从国家全局:
不完全公平
南北分卷解决了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
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影响至今:
①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
②元朝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南北分卷
(四)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变革--经济重心南移
3、南移的影响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具有相似性。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在生产、交换、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马克思
二、社会变革
重点探讨
(一)表现
宋朝社会有何新变化?
二、社会变革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这哥们中了,兄弟们快抢人!!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纵向流动增强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
平民社会
重点探讨
(一)表现
宋朝社会有何新变化?
二、社会变革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租佃制 :宋朝十分普遍。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法律明文规定,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1.(2016·全国Ⅱ卷高考·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重点探讨
(一)表现
宋朝社会有何新变化?
二、社会变革
千年田换八百主——(宋)辛弃疾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袁采《袁氏世范》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不抑制土地兼并
从北宋景德年间到南宋庆元二年(1004年-1196年)近两百年之间,官员总数增加了四倍(由1万人到4.3万人),而南宋疆土只是北宋的一半。享有特权的人数持续增加,土地兼并的风气自必愈盛。
——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唐代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232人。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同样是“社会流动”,两处情境有何不同?
三、社会变化
纵向流动
横向流动
科举制完善发展
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社会
观念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平民化
人身
关系
租佃契约盛行,契约观念增强;
贱民阶层减少,奴婢雇佣化。
自由化
国家
管理
政府不干预土地买卖;
放松对社会流动限制。
宽松化
纵向流动有通道
横向流动不控制
二、社会变革
背景: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与祖宗之法、科举制的实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宋朝是一个经济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空前繁荣、
社会较为自由的时代!
物产丰盛
商业发达
城市空前繁荣
社会较为自由
宋元时期,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在社会方面,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经济之变: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
社会之变:平民化、契约化、平等化、流动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之变
二、社会之变
1、农业之变
2、手工业之变
3、商业之变
4、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1、门第观念削弱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1.(2016·全国Ⅱ卷高考·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4.(2018·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5.(2021.1·浙江高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6.(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7.(2015·安徽高考·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8.(2016·天津高考·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