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9: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导入
文官甲
岳飞
运粮延误
抗金名将
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安然无恙
含冤赐死
“祖宗之法”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黄袍加身)。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东京(汴京)
(今河南开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背景
《雪夜访普图》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匡胤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何弊?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何解?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措施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四监司
—监控各州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收 权
分 权
中央集权加强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2、君弱臣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加强统治-措施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加强统治-措施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加强统治-措施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真宗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哲宗 刘挚 科举 御史中丞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宋太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祖宗之法”
五代积弊
方镇太重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收权”
君弱臣强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
“分权”
武将专权
解决:
分散军权、
崇文抑武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②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抑权”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知州
知州
知州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统治-影响
思考: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范祖禹《范太史集》
P57:探究与扩展
材料一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
②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收精兵
崇文抑武
兵权三分
积弱:边防压力
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的10倍
冗官
126万
宋初军队
宋中期军队
20万
冗兵
冗费
积贫:财政危机
三冗二积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
低质统一
五代后晋时,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先天不足
守内虚外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
西夏
兄弟
君 臣
“花钱买和平”
(岁币)
(岁赐)
对外屡战屡败,边防压力巨大
燕云十六州
北宋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财政危机
历史地图册P40
材料一: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效果: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结果失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现在国家一分钱都没了,还老打不过别人咋办?
没有钱花的宋神宗
宰相富弼
愿陛下二十年不要谈兵事。
爱砸缸的司马光
旧制度没问题,问题在于用人不当。
吃货苏轼
国家能不能存亡靠的是道德,不是强和弱。
三、变“家法”
宋神宗继位后的第三天,三司使就给皇帝交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寸空簿
阅读教材
明确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原则、目的和内容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知识拓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
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改革阻力
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1070年12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1071年2月改革科举。10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1072年3月行市易法。5月行保马法。8月行方田均税法。
1073年3月置军器监。1074年9月行将兵法。
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
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材料二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宋)刘挚《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局限:
变法涉及面过广,头绪过多,推行操之过急,引起社会纷扰;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结合教材回答:“靖康耻,犹未雪”指什么?
岳飞是否实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想法?
岳像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财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臣子恨,绍兴和议(宋金)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高宗赵构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北宋——西夏)
(南宋——金)
钱物 “岁币” 银10万两,绢20万匹 “岁赐”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岁贡”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
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
聪明而务实的高宗可能把岳飞之死当作限制北方军阀们军权的一种方法,这些军间的私人武装和高度独立的军队对政府的和谈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高宗可能希望重新建立崇文抑式的秩序,就像太祖皇帝在宋初所做的那样。与金的和约就如同1005年北宋与契丹签订的“澶渊之盟”,确保了之后数十年的可靠和平。
总的说来,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只能通过与主和派站在一道才能得到加强。
——《哈佛中国史一一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祖宗之法未变
阅读材料思考:岳飞之死的原因何在?
崇文抑武,限制北方军阀军权,加强皇权。
是北宋开国确立“祖宗家法”
——防弊之政以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必然选择;
是其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绍兴和议
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五代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文人忧思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 陆游《示儿》
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观点一:
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观点二:
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
本课小结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南宋偏安
对辽
、西夏
三冗两积
防弊之政
新弊渐生
解弊之法
循弊偏安
分权、收权
分割相权
1.(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A
2.(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3.(2020·全国Ⅱ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1.(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A
3.(2017·北京高考·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D
4.(2014·上海高考·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B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