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1:12:43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罗摩衍那》中罗摩忠诚的将军神奇诡异的古埃及壁画   最早的书籍,古埃及的“死亡之书。埃及阿布辛伯勒神庙 古埃及智慧结晶—— 阿斯旺 美艳·智慧·风流的埃及艳后(复原像) 埃及国王(中)和宫廷官吏(左)及侍从(右) 左:古埃及国王 右:两位埃及平民 古埃及战士(左二)戎装古埃及国王(中)和战车驭手(右)   埃及王后(中)埃及贵族妇女(两侧) 古埃及农业壁画 埃及古墓惊现逼真雕像,表现男女劳作情景 埃及舞蹈 楔形文字字母泥版5世纪晚期的沙岩雕像埃赫那吞的王后奈非尔提提埃及的第一个国王—美尼斯长着金质狮头和青金石翅膀的雄鹰垂饰慈悲的千手观音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雕刻像法老棺椁上的鹰状饰物佛陀弟子千余人古巴比伦地图古巴比伦泥版古印度城堡古印度的神哈弗拉金字塔哈拉巴谷仓复原图汉谟拉比埃及金字塔金字塔陵墓中的军队辉煌的印度皇宫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人形棺木释迦牟尼初次说法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的脚印水晶石金顶印度泰姬陵中国万里长城巴格达空中花园巴别塔的建造第1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二)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 教学方法
1.看图分析法。本课图片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这些图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较深的了解。
2.讲解法。对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内容,需要教师作出具体的讲解。
3.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作一比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影视辅助法。可以用一些影片资料(比如有关尼罗河风光的)在课堂上播放,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 教学媒体
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出示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炮火下岌岌可危的空中花园”。英美联军以B—52轰炸机等“震慑战术”滥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地,将使得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两河流域陷入浩劫!包括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古迹,在炽烈战火下恐怕岌岌可危。
世界著名七大奇景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西南方90公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从英美联军开始攻打伊拉克起,不少历史学家就忧心忡忡,担心人类古文明会面临一场大浩劫。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懂得烧制陶器,更发明了楔形文字;距今4000年前,南方的巴比伦帝国,以及后来的亚述帝国,更缔造了盛极一时的古文明,伊拉克境内可以说遍地是古迹。据说原本萨达姆认为英美联军不可能破坏人类遗址,才把行宫盖在神庙建筑附近,不料,联军锁定海珊住所强力轰炸,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已经弹痕累累。人为盗采、时间风化,都是人类遗址可能面临的威胁,但为了擒拿萨达姆,高科技武器所带来的强力破坏,却让古文明遭受池鱼之殃。
有关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具体情况,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来做一个了解。
[板书]第2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一、尼罗河的赠予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7页到第8页有关埃及的内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教师组织](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引导]在看完有关尼罗河风光等内容后,我们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学生讨论]……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塔底占地约52900平方米。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本课引言篇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教师小结]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们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板书]3.古埃及象形文字
[教师过渡]除金字塔外,古埃及人还创造了一种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象形文字。
[学生看书]……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板书]二、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1.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2.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评价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板书]3.楔形文字
[教师过渡]苏美尔人还创造了一种楔形文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楔形文字。
[学生看书]……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板书]三、种姓与佛教的国度
1.印度文明的兴起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图讲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兴起了许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本书中选用的插图就是该城遗址)。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因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也称“哈拉帕文明”。顾名思义这一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核心地区的西北边陲,所以很多文化遗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的文明是同源的。在1925年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可是,历史学家们也知道雅利安人是外来的,那么,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这块土地的主人又是谁呢?历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1925年,考古学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进入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家。不久,考古也证实,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大约最晚于公元前1750年后不久就结束了,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2000年。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发现了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从西边的伊朗边境至东边今天印度的德里,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维河东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长纳县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还有一些小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的主要内容“种姓制度”。请大家先把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看一看,在中间找出一些有效信息。
[板书]2.印度的种姓制度
[学生看书]……
[投影显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的未来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请大家根据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四个等级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出来的。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个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教师讲解]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雅利安人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扩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赶走,他们成为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他们最受鄙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削。
[投影显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1.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2.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3.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4.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从理论上维护种姓制度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它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衰落。到了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易名为印度教。
[板书]3.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阅读]┅┅
[投影显示]
简介佛教产生背景、创立者、教义、发展和传播。
[投影显示]3.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指导学生看P11。
● 课堂板书
第2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一、尼罗河的赠予
1.动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2.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
3.古埃及象形文字
二、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1.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2.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评价
3.楔形文字
三、种姓与佛教的国度
1.印度文明的兴起
2.印度的种姓制度
3.佛教的生产与传播
课件63张PPT。导入新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尼罗河的赠与
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种姓与佛教的国度第2课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能力
  设置情境,通过收集资料整理、交流,深入研究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相同地理环境。重点
  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难点
  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印度中国两河流域埃及自然风光一、尼罗河的赠与——埃及文明埃及国旗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首都开罗(Cairo),“埃及”一词的来源众说不一:有说源于科普特人的叫法,后来由于读音讹传成了埃及;据说埃及这个名称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希腊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埃及”之名译自英语。阿拉伯人迁入埃及时,埃及是与半岛相邻的一个大国。伊斯兰军队远征后,埃及归属阿拉伯帝国,于是阿拉伯人便将埃及称为Misr(意:辽阔的国家),并一直沿用至今。埃及在公元前3200年就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但先后被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所征服。 ???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约有2900千米的海岸线,全境96%为沙漠。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埃及1350千米。全国人口为7600万(2007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科普特人,另外还有极少数的贝都因人和努比亚人。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上层社会中通用英语,懂法语的人也不少。 埃及的尼罗河为什么说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予呢?埃及的主要文物古迹分布图讨论:你认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理由,好吗?说法一 金字塔说法三 象形文字及其他说法二 狮身人面像埃及吉萨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
(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金字塔金字塔的国度
  法老在位时,通常调集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为自己建造陵墓。其中以第四王朝吉萨王朝时期建造的三座金字塔最为著名。这三座金字塔并靠在一起,犹如三座高耸入云的巨大山峰。最大的金字塔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石建筑,建于4500多年前,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境内已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萨高地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卡法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法老灵魂的发射台  古埃及人认为可以将法老的灵魂发射上北极星,让他们在那里继续自己的来生。资料表明,很多金字塔的名字也与星星有关,其中有一个金字塔被命名为“闪烁”,还有一个叫“星星金字塔”。而在金字塔出现很久以前的埃及王朝,有一个埃及国王曾自己修建了一个庞大的墓冢,起名叫“国王像星星一样冉冉升起”……金字塔之谜微波谐振腔体和宇宙波  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待有朝一日的复活。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字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法老诅咒  胡夫金字塔上也有一段可怕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数据之谜
  7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3.l4l59)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埃及法老拉美西二世石雕像胡夫金字塔埋藏的大船   “法老”是对古埃及国王特有的称呼,其原意是宫殿。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几近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埃赫纳吞法老半身石像·新王国时期 卡纳克出土狮身人面像  在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狮身人面的怪兽,名叫斯芬克斯。它有一个谜语,询问每一个路过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象形文字三个象形文字符号在古埃及语中象征“永恒”古埃及壁画古老的中国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什么河流域?你认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什么?二、两河流域的文明 “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原义“河间地区”。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两河流域在数学上的巨大成就
考古学家在19世纪上半叶于美索不达米亚挖掘出大约50万块刻有楔形文字、跨跃巴比伦历史许多时期的泥书板。其中有近400块被鉴定为载有数字表和一批数学问题的纯数学书板,现在关于巴比伦的数学知识就源于分析这些原始文献。 算术   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巴比伦人书写数字的方法,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们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60进制),希腊人、欧洲人在16世纪亦将这系统运用于数学计算和天文学计算中,直至现在60进制仍被应用于角度、时间等记录上。 代数   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许多泥书板中载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普林顿322号),记录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其中有两组数分别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和一个直角边边长,由此推出另一个直角边边长,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几何   巴比伦的几何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我们现在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几何学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的代数性质。例如,涉及平行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横截线问题引出了二次方程;讨论棱椎的平头截体的体积时出现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早期文明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积累的知识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还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苏美尔国家的城市遗址苏美尔国家的城市遗址古巴比伦王国
◎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
苏美尔人
最终退出两河流域的政治舞台,
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阿摩利人建立的城邦,包括伊新、拉尔萨、马里、埃什嫩那、巴比伦等。
◎ 前1894-1595年。
◎ 阿摩利人于前1894年在巴比伦建城。巴比伦城遗址(公元前3000左右建成,公元前3世纪衰落,公元2世纪成废墟)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正文  楔形文字的创造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两河流域刻有楔形文字的碑位处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战火笼罩下的伊拉克 印度共和国
( The Republic of India )国花: 荷花国鸟: 孔雀三、种姓与佛教的国度 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 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约-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约-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印度河文明 在距今50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古印度古印度文明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古印度城市遗址星期五清真寺印度庙莲花教堂印度风俗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掌管军政大权,国王、贵族、武士等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掌管宗教祭祀平民,普通劳动者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奴隶地位 种 姓 制 度佛教的产生  佛教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新教派、新学说迅速传播,佛教就在这时出现。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前486年),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所谓佛教就是佛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零2个月。 据说这块石头上留下的是佛祖的足印印度佛教绘画——悉达多降生人间◎ 教义四谛:
苦、集、灭、道。◎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相关评述
“虚无飘渺”、“空头支票”、“麻醉人们”、 “佛教主张的平等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一方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贫富的差异和阶级的对抗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历史基础,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倡导平等则属虚无飘渺的空想,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历史例证不胜枚举,人民公社之一大二公的教训可谓典型。
佛教则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之不拜偶像与大乘佛教之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之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与大乘佛教之救人抑或兼度。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 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古印度恒河流域种姓制度、佛教 古中国黄河、长江青铜器等课堂小结  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相同点?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能力拓展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其他三大古国文明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落下去,为什么?延伸探究再见!同步训练
1.古埃及人称最高统治者为
A.天子??????????B.皇帝????????C.国王????????D.法老
2.世界文明古国中,文化传统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国是( )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
3.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断。它所在的两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现在该流域的文明古国是( )   
A.古代印度??????B.古代埃及????C.古代希腊???D.古代巴比伦
4.楔形文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造者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古印度人??D.古罗马人
5.阿育王(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 )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6.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四个同学争论最著名的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他们的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 )
A.金字塔B.狮身人面像C.木乃伊D.国王谷
7.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
A.黄河流域B.两河流域C.尼罗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8.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从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 ( )
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黄河流域④两河流域
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9.“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有关“两河流域”说法错误的 ( )
①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②“两河流域”指的是印度河和底格里斯河③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A.①B.③C.①③D.②
10.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是肯定   因素对埃及文化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死而复活的思想   D.金字塔工程
11.在古老的印度,人们传说诸神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他的口、手臂、腿、脚分别产生不同的人,在这些人中,地位最高的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2.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种姓,其社会地位终身难以改变。一般来说,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交往乃至通婚都严格受限。它描述的是  的制度。( )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西亚
13.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是一座石碑,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一部法典,下面这段材料就是法典的一部分。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志剃除,那理发师的手应该砍掉。”
(1)这部法典来自哪个国家?历史上它称什么?其制定者是谁?他还有哪些历史功绩?
(2)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3)结合材料说说这部法典的性质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案:
1.D 2.A 3.D 4.B 5.B 6.A 7.B 8.B 9.D 10.A 11.A 12.C
13.(1)这部法典来自古巴比伦王国。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制定者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汉谟拉比还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社会现实,在奴隶主阶级统治下,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和处罚,生活悲惨。
(3)它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