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一、单选题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A
【详解】
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不符合题意;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液氧和氧气均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吗,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
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选项A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由于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汞原子的体积不变,选项B错;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选项C正确;
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D正确。
故选:B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 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答案】C
【详解】
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空隙随温度升降而改变,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转化为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4.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分子停止运动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D
【详解】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运动变慢,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所以A错误;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分子间隔变小。所以B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所以C错误;
D.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氧气和臭氧分子构成不同,因此,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D正确。
故选D。
5.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答案】C
【详解】
①图2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图1比较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
②图1中,酚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甲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乙中,和水结合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一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图2中,丁中的滤纸条不变红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戊中的滤纸条变成红色,是由于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因此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正确,正确;
③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也会变红,只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些,错误;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形成对比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正确。
故选C。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答案】D
【详解】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不断运动,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嗅到,这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但分子的体积不变,此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 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气分子,而一个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故选A。
8.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不一致的是
A.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C.气体受热膨胀,是由于其分子变大了
D.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详解】
A.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一致;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一致;
C.气体受热膨胀,是由于其分子的空隙变大,不是分子变大了,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不一致;
D.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一致。
故选:C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在滤纸条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在脱脂棉上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结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这一实验说明,所用的两种试剂中_______具有挥发性。
【答案】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C到A依次变红 浓氨水与酚酞试剂滴加反了 浓氨水
【详解】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发出氨气遇水形成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C到A依次变红。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可能原因是浓氨水与酚酞试剂滴加反了。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_______(填字母)处炭化程度最大。
(2)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3)图C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
A 红磷过量 B.装置漏气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过早打开弹簧夹
【答案】
(1)a
(2)B
(3)P+O2P2O5 BC
【分析】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a处炭化程度最大;
(2)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B;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1/5,是因为气压减少偏小,可能是装置漏气、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过早打开弹簧夹。故选:BC。
11.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_______;
(2)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
(4)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_______。
【答案】
(1)质量和体积很小
(2)氢原子和氧原子
(3)分子在不断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分析】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4)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三、实验题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1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出一些结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Ⅱ所示的装置。
(2)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简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从A、C端向两支U型管注入浓氨水,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
(反思与评价)
(3)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______(写一点)。
【答案】
(1)甲中酚酞溶液变红,乙不变红 对比作用 氨水具有挥发性
(2)BD棉纱布变红,D先变红,B后变红 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减少污染;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分析】
(1)浓氨水易挥发,会发出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甲烧杯与水结合形成氨水,酚酞溶液变红色,其中烧杯乙接触不到氨气,不变红,烧杯乙的作用是对比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出一些结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氨水具有挥发性。
(2)两套实验装置,一套热水加热,一套不加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故填:BD棉纱布变红,D先变红,B后变红;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图II后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I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始终密闭,减少污染,还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故填:减少污染;可以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1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一、单选题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 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4.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分子停止运动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5.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7.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 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B. C. D.
8.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结论不一致的是
A.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C.气体受热膨胀,是由于其分子变大了
D.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在滤纸条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在脱脂棉上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结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这一实验说明,所用的两种试剂中_______具有挥发性。
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_______(填字母)处炭化程度最大。
(2)图B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3)图C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
A 红磷过量 B.装置漏气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过早打开弹簧夹
11.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_______;
(2)在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
(4)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_______。
三、实验题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
(1)图1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到出一些结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Ⅱ所示的装置。
(2)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简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 mL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从A、C端向两支U型管注入浓氨水,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
(反思与评价)
(3)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______(写一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