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1:17:58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北魏的钱币前秦“大秦龙兴化牟古圣”瓦当北魏·鎏金镶嵌高足铜杯北魏时的结婚场面北朝·铜牛车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字迹北魏·元羽墓志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北魏学校复原图大同北魏墓群孔庙大成殿莲花盘龙伎乐石雕柱础前秦和东晋的南北分界线铜虎符王猛五胡内迁后的分布鲜卑贵族元显隽的墓志鲜卑家庭墓地鲜卑族的嘎仙洞鲜卑族发源地嘎仙洞鲜卑族古石窟鲜卑族镏金牌饰鲜卑族铜饰品孝文帝迁都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
二、过程与方法
?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歌曲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
现代歌曲《天堂》
古老民歌《敕勒歌》
思考:两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情景?
对比欣赏,由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点击课件
简述:“五胡”以及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
“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点击课件
小小测试:播放视频
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
点击课件
回顾:西晋时期“五胡”内迁的历史
观察:“五胡”内迁图
(鲜卑)
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出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北魏建立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展示交流
阅读P114-115小字部分并作出回答
观看图片:“湖人汉服,汉人胡食……”
把问题与民族大融合相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的,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形成对于北魏统一中原的过程的直观印象,从而具备相应历史空间概念,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困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升学生通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体会各民族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形成教学问题场和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孝文帝迁都洛阳
点击课件
呈现:民族融合趋势下,北魏政治生活的另一种情景
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并概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好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向谁学习呢?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向汉族学习的关键的一步。
点击课件
简述:平城→洛阳
提出要求
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坐着时光机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魏时期。我们都是鲜卑族人,现在从偏僻落后的平城来到繁华先进的洛阳,要和先进的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将会遇到哪些不便之处呢?
换位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为统治者该怎样去做?
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汉族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用色笔在课本上标出)
分组讨论:
A组 平城之弊
B组 洛阳之利
小组热烈讨论并回答
通过讨论,展开合理的想象,谈出自己的意见、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对教学情景场中解决的共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产生新问题,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促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通过分组竞相回答,明确迁都的重要性
穿越时空隧道,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作展开合理想象。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堂整合 小小竞答 连接生活
并对当今皇帝孝文帝献计献策。
教师及时评价
咱们一同来看一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
点击课件:措施
点击课件: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三则材料)
谈古论今:
给出两则材料
快速提出问题
找一找:今天民族融合的现象
点击课件:探索与发现
点击课件:民族政策
点击课件:歌曲《爱我中华》
针对遇到的问题纷纷献计献策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用彩笔标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分析措施内容,评价孝文帝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思考:改革的重要性
快速回答
说一说,谈一谈
欣赏今天的民族风情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2.下列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
A.南朝 B.东晋 C.北魏 D.蜀国
3.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
4.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5.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织
6.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 )
①西周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魏国 ⑥北魏
A.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北朝包括 ( )
A.两个王朝 B.三个王朝
C.四个王朝 D.五个王朝
8.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曹操 ②孝文帝 ③盘庚 ④刘邦 ⑤周平王
A.①②③⑤④ B.③⑤④①②
C.④③⑤②① D.④②①④⑤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C 3.C 4.B 5.D 6.A 7.D 8.B
10.(1)孝文帝。(2)姓氏改革。(3)鲜卑组是黄帝的后代。(4)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5)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提倡学习汉族的礼俗。(6)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峰。
课件41张PPT。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导入新课北方的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
知道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加深、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割据混战的局面的史实,认识到民族融合与统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迁都洛阳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观察地图,看一看少数民族内迁后的主要分布区域。魏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想 一 想   少数民族向中原迁移与汉族杂居,对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民族杂居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有利条件。在民族杂居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开始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技术,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跟汉族越来越接近。另一方面中原汉族人的饮食、服饰和生活用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胡饼、少数民族的服装和胡床进入中原汉族的日常生活;音乐、舞蹈、民歌也进入中原。在民族杂居、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是相互影响的。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想 一 想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何历史意义?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统一结束了五胡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统一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统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 (467-499),拓拔宏,鲜卑族人。5岁登基,19岁亲政,深受汉文化熏陶,是古代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平城(今大同市),北魏时期都城。从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 北魏平城遗迹今日平城(大同)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山川丘陵交错,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洛阳新貌为什么要迁出平城呢?为什么要迁往洛阳?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平城保守势力严重;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保守势力较弱便于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礼仪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汉族的文化。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俗、尊孔、以孝治国
北魏彩绘骑士陶俑服饰的变化:左汉服右胡服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依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孝文帝还引进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门阀制度,规定了鲜卑族八个高门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来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此举阻碍了汉族人才的升迁,但要使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必然的一步。 耕织图 锡伯族,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批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千米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他们通过翻译,广泛接触和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学艺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几十部著作,几百年前就被译成锡伯文,而且流传甚广。锡伯族曾有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念先民西迁的节日。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画卷三
  锐意改革画卷二
迁都洛阳画卷一
从洞穴走向朝堂
   ——内迁与统一辩论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背景:内容:作用: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话, 通汉婚,用汉制,行汉礼。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知识巩固能力拓展延伸探究课后练习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知识巩固 本课的学习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意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