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丝绸之路导游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活动与探究课,安排的是一次模拟导游,主要是介绍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沿途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湖泊以及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等等,是第15课《丝绸之路》的后续课。
丝绸之路沿线各大城市的相关情况是本课的重点,这部分教学设计中根据教材提供了十个地方,教师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可根据时间自由增减。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学生分组,一人负责一段导游,或者一个小组负责一段,一个人解说完毕后,其他同学补充解说。
2.有条件的话,在黑板前挂上《中国地形图》和西部三省、区的地图,便于解说时指点。
3.本课主要介绍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沿途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湖泊以及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等。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时间掌握,不要求面面俱到,掌握精髓即可,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介绍时,主要侧重介绍汉朝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之前的可以简略介绍,如在介绍西安时,可简要介绍西安城内我国的第一个遗址博物馆——牛坡博物馆、西安附近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学习过的内容。汉以后的从略
丝绸之路导游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活动与探究课,安排的是一次模拟导游,主要是介绍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沿途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湖泊以及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等等,是第15课《丝绸之路》的后续课。本教学设计首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识别了地图,为本课活动的进行打好了基础。其次,为同学们播放了相关视频,从听觉和视觉上进行了调动。第三,安排小组活动。最后,总结丝绸之路的意义。环环相扣,既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扩展了视野,又强化了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并上升到理论认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识读历史地图,掌握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要地方。
2.加深对丝绸之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历史地图,感受历史活动是在特定的空间展开的,而且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2.通过观看短片,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2.通过分组查找资料、讨论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合作的重要性。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沿线各大城市的相关情况。
(二)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视频穿插法、分组探究式教学方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
地图、视频、文本等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自然导入法:前面《丝绸之路的开辟》一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有关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对那段古老的历史都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安排了一堂活动与探究课,请同学们做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
(讲授新课)
(板书)第18课 丝绸之路导游
首先,我们要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请一位同学讲一讲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丝绸之路的示意图,看看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
想一想,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呢?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个跟丝绸之路有关的短片,共同回顾一下那段沧桑的历史。(播放视频《丝绸之路》(一)(二))
好了,复习之后,要回到本课的主题上来,那就是感受一下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相关知识,现在我们就分组(教师根据时间进行分组)进行一次模拟导游,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方,出一位代表做导游,为大家讲解这个地方,其他同学作为游客,一起学习,如果有遗漏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以下为教师列出了一些地方,解说词也是概括,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时间允许,可多添加一些地方。)
(板书)一、西安
汉朝称西安。张骞当年正是在这里拜别汉武帝,上路西行。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板书)二、兰州五泉山
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的五泉山,因山上有五泉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霍去病远征匈奴,曾屯兵于此。士兵们疲劳干渴,霍去病情急之下,用马鞭抽了5下,着鞭之处涌出5股泉水。
接下来,要了解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
河西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又称甘肃走廊。
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4颗明珠,“河西四郡”,均为汉武帝时设置。
(板书)三、武威
武威又称凉州,因汉武帝开疆、军威远播而得名,为古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
(板书)四、张掖
张掖之名,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板书)五、酒泉
霍去病率领20万大军大败匈奴后,驻兵于现在酒泉城东的泉湖一带。捷报飞传长安,汉武帝大喜,传旨赐霍去病白银10万两、御酒一坛。爱兵如子的霍去病不想独自享用皇上赐的御酒。可是一坛御酒,20万大军,如何分得过来?即使每100人选一个代表,每人只一杯酒也不够。霍去病便把酒倒人一眼泉中,20万将士开怀畅饮。从此,这眼泉水就被人们称为“酒泉”,城也因此得名。
(板书)六、敦煌
汉武帝时,开始以敦煌之名建郡。“敦,大也;煌,盛也。”那时的人们习惯以敦煌为界,把敦煌以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板书)七、玉门关和阳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时设关,因西域输人中原的玉石从这里经过而得名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
玉门关和阳关是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出玉门关的为北道,出阳关的为南道。
(板书)八、楼兰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角。汉昭帝时,派遣傅介子到楼兰,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楼兰曾经有过商旅往来和盛极一时的历史,如今只剩下被流沙淹没的古城遗址。
(板书)九、高昌
高昌古城遗址在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处,汉武帝时派兵到这里驻守,建立壁垒。因地理位置高敞,经济昌盛,故称之为高昌壁、高昌垒。
(板书)十、西域都护府
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东北)是西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管理玉门关、阳关以西西域36国的广大地区。
(课堂总结)
通过这些城市风土人情的学习,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 课堂板书
第18课 丝绸之路导游
一、西安
二、兰州五泉山
三、武威
四、张掖
五、酒泉
六、敦煌
七、玉门关和阳关
八、楼兰
九、高昌
十、西域都护府
第18课 丝绸之路导游 同步练习
——活动与探究之二
在模拟丝绸之路导游的活动中,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丝绸之路旅游的路线:
(1)你确定的丝绸之路旅游路线是怎样的?
(2)这条路线的主要景点有哪些?
(3)通过这条路线你能获知哪些历史典故?
2.关于交通工具:
(1)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怎么安排?
(2)你选择的交通工具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3.对这条路线的旅游时间你怎么安排?
4.关于导游词:
(1)导游词所用资料的来源有哪些?
(2)你编写导游词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导游词应该涉及的内容是什么?
5.你在这次模拟丝绸之路导游活动中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
略。
课件40张PPT。活动目的:
1.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学会识读历史地图。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认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培养合作精神。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活动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任务明确,责任到组。
2.收集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迹的资料。
3.整理资料,依据各组的题目制作课件。第18课丝绸之路导游丝绸之路西安西城门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东南45千米的麦积山,山高142米,其洞窟开凿于十六国晚期,北魏、西魏、北周、隋时陆续大规模建造。现存窟龛194个,各种造像7000多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其彩塑造像风格清新秀丽,富有生活气息;壁画构图严谨,制作精美。这一时期,我国还有一些石窟陆续开凿建成。它们都是当时佛教盛行的实证。
麦积山石窟在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遗址玉门关和阳关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玉门关和阳关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将嘉峪关视为长城西端的终点,但历史上名气甚大的玉门关和阳关当置于何处呢?事实上,玉门关外至今尚存汉长城遗迹,成为古代长城更向西延伸的铁证。
玉门关和阳关都因唐代大诗人的名句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王之涣的《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将西域古道的荒凉孤寂、游人的离情别绪描绘得入木三分。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被谱曲《阳关三叠》,令人感伤,催人泪下。
玉门关、阳关均为古丝绸之路的门户。
玉门关以“玉”为名,而不以“丝绸”为名,说明在这条路上,运玉的历史远早于运丝的历史,而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的地位也比丝绸远高出许多。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莫高窟风光楼兰故地 在丝绸之路古道上,最令人向往而又神秘莫测的是玉门关以西茫茫沙漠上的楼兰古国。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王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一提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大沙漠和西去东来的骆驼队。骆驼是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丝绸之路上的沙漠景观火焰山葡萄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