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17课 汉朝的文化(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17课 汉朝的文化(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1:20:17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离骚》书影。这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史记》书影,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初抄本《史记》古印度(天竺)佛教圣地鹿野苑藏传佛教发源地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道教石刻——老君像(福建泉州清源山)道教圣地齐云山(位于安徽黄山脚下)道德经雕刻版道德经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铜像千手观音汉朝与匈奴的长期征战老子出关图老子故里老子画像老子铜像老子像千手观音《史记》书影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铜像司马迁祠现代出版的《史记》书影司马迁像太史公祠西南地区的古驿道现代杂技千手观音第17课 汉朝的文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文化,文化史的课程是历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入手,利用一个个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三个框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设计了三个讨论课题,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掌握司马迁写《史记》的条件,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2.讨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宗教是否有益的?”“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2.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二)教学难点
1.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2.佛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小组讨论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
图片、文本、视频、课件。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电视连续剧导入法:同学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孙悟空曾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派了众多天兵天将来捉拿他,都未能将其制服,那最后是谁将孙悟空制服并将其压在五指山下的呢?对,如来佛祖。同学们知道他是哪个宗教的人物吗?对,佛教。那佛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吗?如果不是,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除了佛教外,那时我国还有什么其他宗教吗?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解答吗?别急,学完本课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17课 汉朝的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
1.起源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
要想弄清楚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首先应知道它起源于哪里?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他在获得证悟之后,又被人们成为佛陀,简称佛,即觉者。
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
(板书)2.传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过的第15课的内容吗?
张骞通西域后,东西交通贸易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开通。正是这条通道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方便。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使臣来到了中国,口传佛经,从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原后,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什么吗?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到西方去求佛经,不仅带回了一批佛经,还请来了两个印度僧人。汉明帝派人专门修建了洛阳白马寺,作为他们翻译佛经、宣讲佛法的场所,这就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这时候,有的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要取“白马寺”这个名字呢?
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伴着琵琶曲“白马驮经”为学生讲述)
汉武帝到了六十三年,害病死去。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有一次,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殿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说不出那个头顶发光的人是谁。有个博士傅毅说:“天竺有个神名叫佛。陛下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的佛。”傅毅的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和秦景两名官员到天竺去求佛经。
蔡愔和秦景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天竺国。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个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个名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请他们到中国来。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带着两个沙门,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并不懂佛经,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对送经前来的两位沙门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这座寺因此得名“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以后千余年,白马寺几经兴衰。现在,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等建筑,以及清凉台遗址等。
自此,佛教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
(板书)3.教义与传播
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死病老等全都是苦,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世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如时间允许,教师可补充)佛教教义: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讨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这种教义宣扬逆来顺受,忍耐顺从等消极的处世观、人生观,也就是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阶段压迫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最早的信徒大多数是帝王贵族
后来,由于对来世幸福的期盼,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一直兴盛至今。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4.影响
佛教的传入,为我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佛教在我国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宗派,寺院遍布大江南北,信徒遍布城市乡村,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学们能否举例说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文学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至于佛教对我国文学创作命意遣词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如世界、无常、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相对、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都是直接来自佛教的词语。佛教的传入还激发了神魔小说创作的热潮。其中脍灸人口的有明朝时创作的《西游记》。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还有如少林寺、大雁塔等佛教建筑。由于佛教宣传的需要,壁画和版画也发展起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佛教禅宗的思想,还影响到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和宋元以后的写意图。印度和中亚的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逐步传入中国,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唐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藏语系佛教的《大藏经》,更是保存了大量医学著作。
这一时期,除了佛教传入外,还有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流行起来的。
(板书)二、道教的出现
1.产生
其兴起时间是东汉后期。
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产生不是某个教主在短期内创立的,而是经过长期孕育,通过各种渠道汇合而成的,所以无法确定具体的创立年代。道教的思想主要源于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以老子为教主。老子也不是道教的真正教主,而是被道教徒追尊为教主的,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是春秋时人,不是东汉人;他是思想家,不是宗教家,并非道教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学术著作,不是宗教经典。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板书)2.教义及传播
道教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之后才是痛苦的。追求仙境,宣扬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种主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
道教迎合了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尽情享乐的愿望,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传播起来。
(板书)3.影响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如武当山、崂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丹药时发明的。道教还保存并发展了气功。在文学作品中,《水浒传》中有《张天师祈禳瘟疫》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道教虚构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八仙、灶君、土地、城隍等在民间家喻户晓;道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想一想,比较佛教和道教,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佛教、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可从发源地、教义、宗教场所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看出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名称
佛教
道教
发源地
印度
中国
信仰

神仙
宗教场所
寺院
道观(宫)
教义
①灵魂不死,因果报应,转世投胎
②忍受苦难,一心向佛,来世幸福
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②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宗教是有益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原始社会,人们受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又无法作出解释,于是便幻想借助一种神的力量,来摆脱生活中的困境。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外,人们又受到社会力量的压迫,对此他们也无法作出解释,同样幻想能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拯救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宗教。所以宗教的本质是“幻想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由于宗教本质上是“幻想的反映”,它就易于被剥削阶级所利用。在封建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但是,宗教的社会作用又是复杂的,它除了起着麻醉人民的反动作用,在历史上还起过其他的作用,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
(板书)三、司马迁与《史记》
这一时期,史学有很大发展,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史记》,它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板书)1.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西汉时期人。年轻时就酷爱读书和游历,到过很多地方。其父死后,他接替父亲做了史官,得以阅读了大量的国家史籍文献。他于公元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其间因“李陵之祸”,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直到他55岁时,才完成了《史记》的编写,前后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板书)2.《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共有52万多字,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么,何为纪传体通史呢?
通史:通贯古今的史书。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描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用“书”和“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其中,“本纪”“列传”是主体,因而得名。这种体裁便于考察各类人物的活动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因此,历代所修的“正史”均采用此体例。
《史记》的写作特点是:体例完备,史料翔实,秉笔直书,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体例完备:《史记》首创纪传体的体例。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主要史实,全书52万多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史料翔实:司马迁很讲究史料的真实性,如关于燕太子丹“天雨粟,马生角”的传说,司马迁就没有采用。
叙事简洁: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数百个字就能讲清一个人物的心态、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文笔生动: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图画,个个栩栩如生。即使是同一类人物,也性格各异,各不相同。
(教师组织讨论)读下面材料:
司马迁曾到各地游历:去浙江探访传说中大禹到过的禹穴;又去汨罗江边凭吊屈原;还到了孔子的故乡曲阜,向孔子的后人请教,得到不少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往北,登临了万里长城;向南,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游历中,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
结合上面材料与前面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
(教师总结)分析此类问题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身份、经历,以及作者本人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
(1)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统一国家里可以到很多地方去游历。(2)统一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3)出身史官家庭,受家庭影响,从小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身为史官,可以看到大量的国家藏书。(4)司马迁本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修史的态度。
从中应得到的体会有: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汉文化中有关宗教和史学方面的成就。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它们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课堂板书
第17课 汉朝的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
1.起源
2.传入
3.教义与传播
4.影响
二、道教的出现
1.产生
2.教义及传播
3.影响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2.《史记》
基础练习
佛教在我国民间开始流传是在 (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道教兴起于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
3.被道教尊为教主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 )
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 ②武王伐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商鞅变法
⑤焚书坑儒 ⑥班超出使西域 ⑦文景之治 ⑧城濮之战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5.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司马迁 ②扁鹊 ③华佗 ④仓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6.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
(1)材料说的是哪部著作?
(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著作是什么体裁?为什么叫这个体裁?
(5)如何评价这部著作?
答案:1.D 2.D 3.B 4.C 5.C
6.(1)印度。西汉末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2)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1)《史记》。(2)司马迁。西汉。(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纪传体。因为“本纪“和“纪传”是书的主体,所以称为纪传体。(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课件40张PPT。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金铜像导入新课6、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九华山地藏菩萨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文殊菩萨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和观音造像第17课汉朝的文化佛教的传入
道教的出现
司马迁与《史记》知识与能力
知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了解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汉朝;知道司马迁与《史记》等知识。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课程标准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宗教的本质,科学地看待宗教;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重点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和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以及司马迁的《史记》。
难点
认识宗教的本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一 、佛教的传入
1.传入的时间和路线西汉末年古印度丝绸之路中原地区佛教传入路线图从经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正在宣讲佛法西藏大昭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释迦牟尼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2.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信奉者大多是帝王贵族,他们为什么要信奉佛教?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原因何在? 统治者信奉佛教是因为佛教叫人忍受痛苦,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统治者大力支持和宣传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迎合了贫苦民众对来世幸福的期盼。 想一想 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化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的优秀者。
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佛塔、佛像、佛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五洞天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第一座国家级道观—洛阳上清宫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老子太上老君 1.老子既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那么道教与道家思想一样吗? 想一想 2.道教在它诞生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尤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同学们接触的比较多,可以试着举一些例子。 文学: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为首的佛、玉皇大帝为首的道两个系统;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艺术:道教的宫观建筑和雕塑绘画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
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医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城隍:古代神话中守城池的神)土地庙 3.我们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信仰自由,但坚决反对、打击邪教。宗教和邪教的区别是什么?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邪教? (1)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教义的内容 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宗教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上。邪教的本质在于其具有反世俗生活和反国家性。
(2)“法轮功”以各种非法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害人夺命,完全具备邪教的各种特征,并对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造成极大危害。(3)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防范和打击邪教。 三、司马迁和《史记》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司马迁的相关史实。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司马迁简介位于陕西韩城南10公里的司马迁墓司马祠——高山仰止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韩城,是后世人民为了纪念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摘自《史记》之《伯夷列传第一》《史记》片断欣赏【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的重要作品——《报任安书》司马迁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 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察、访问、收集大量资料。最后,他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能一遇到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你如何理解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史记》书影一、佛教的传入
二、道教的出现
三、司马迁与《史记》时间:西汉末年
地点:中原(洛阳)
路线: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间:东汉后期
地点:四川
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古代文化,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和医学的发展。作者:司马迁
成书的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的历史
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价值:成为人们编写历代王朝历史的主要体例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小结能力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巩固知识巩固1.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 )。
A《诗经》   B《春秋》
C《汉书》   D《史记》CD能力拓展 阅读材料: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请回答:
(1)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2)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他撰写的著作是什么?有何价值?
  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   司马迁;《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延伸探究 寻访当地的民俗、民风分辨哪些来自佛教,哪些来自道教。谈谈你对当地民风民俗的看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