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烛之武退秦师
1.能够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把握烛之武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的形象特点。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左丘明,复姓左丘名明。春秋鲁国都君庄(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东肥城)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终使《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主要作品《春秋左氏传》《国语》。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探寻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日这一天。此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三年前晋文公流亡期间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再者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真正原因是晋文公要争夺霸权。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再加上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联合围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敌手,所以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终于说服了秦穆公,解除了郑国的危险。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氾南(fàn) 共其乏困(gōng) 阙秦(jué)
秦伯说(yuè) 逢孙(páng) 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2)多音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字形辨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
3.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
(2)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4.一词多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宴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驻扎)
(2)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活用作名词,恩惠)
(6)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8)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9)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7.特殊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句)
(2)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后置句)
(4)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军”后省略“于”)
(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7)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宾短语后置句)
1.“夜,缒而出。”说明郑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提示:一个“夜”字,说明敌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已经严密围城,白天出不去城,只能趁着夜晚出城,一个“缒”字更说明事情的严峻程度,可见城门下尽是敌军把守,只能从一个偏僻的角落,敌军防守的空隙,暗中出城,出城者之艰险可窥。仅仅四个字,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不敢打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用笔之简练,可谓无出其右者。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会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烛之武是如何以“利”来引诱秦伯的?
提示:秦国出兵郑国,一是因为秦、晋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伯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无疑在告诉秦伯: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自己此行不是为郑国考虑,而是专门为你秦国出主意来了。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伯的戒心,还赢得了秦伯的好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用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伯动心。“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希望秦伯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使秦伯坚定了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2.课文是怎样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提示:(1)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 ( http: / / www.21cnjy.com )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2)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3)烛之武见了秦伯后,连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这是故事的核心。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
3.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的举动?如何认识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在整个事件中,郑国处于一种被侵略的地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固然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原因,但最终能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可见他的深明大义,他的举动是一种爱国行为。至于他游说秦伯成功,不仅表明烛之武高超的表达技巧,更可以看出烛之武有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了秦晋两国暂时合作的核心问题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于是向秦伯晓之以利害,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伯,促使他“与郑人盟”。
烛之武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言善辩,但长期得不到重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却发了一番牢骚,使其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与诚意,自身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烛之武化解了不满,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见到秦伯后,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晓之以利害,说服秦伯退兵。在秦伯面前,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说,烛之武是一位深明大义、智勇双全、胆识兼备、能言善辩、赤胆忠心的春秋策士的形象。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晋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观点一:晋文公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冷静、理智、随机应变的古代君主,面对曾是盟友的秦国变成了郑国的盟友这一风云突变的形势,思维严密,头脑冷静,作出了毅然撤军的理智判断。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观点二:晋文公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他在流亡的时候,曾经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所以当秦国军队背盟,子犯请击的时候,他认为不仁,所以坚决退兵。
观点三:晋文公是一个虚伪但又不失明智的君主。“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这个“智”,是明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因此,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词,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特点。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则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2.伏笔与照应。
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注意伏 ( http: / / www.21cnjy.com )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既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耐人寻味。
3.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师,这就决定了必须说好辞令,从这点说,它不愧为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第二层,说明亡郑只对晋有好处;第三层,进一步说明保存郑国对秦还有好处;第四层,烛之武从两国历史上说明晋忘恩负义,又说到现实中晋贪得无厌,灭郑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一发挥,顿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总之,整个说辞说得委婉曲折,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导练目标
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开篇交代郑国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十分紧张,可谓一抑,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让人看到希望,可谓一扬;而烛之武不答应,让人又感紧张,又一抑,郑伯自责,让烛之武感动,答应出使秦营,又一扬;秦伯背盟,使得形势又趋紧张,再作一抑,晋侯的宽容和明智,避免了一场恶战,又是一扬。
运用欲扬先抑的人物描写技巧,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创意激活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范例展示
阿麻的故事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
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柿子林偷摘柿子吃,被阿麻抓住了。后来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是对阿麻便恨之入骨。
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说小不小,每次上学、进城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角;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一元钱。大人们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
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你!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地去城里办事了。
话题集锦
(1)在秦、晋两大强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夜,缒而出”,只身赴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高超的语言艺术常可胜百万雄师;②武力不是最强悍的标志;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得不到重用,难免流露出委屈和不满,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在国家危难之时,“今老矣”的他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只身前往敌国,义无反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②爱国是一种责任;③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持。这里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狐。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推荐,烛之武纵有再多的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伯乐与千里马;②人才与机遇。
佳作片段
有人说:如果刘备没有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就会老死隆中。孔明是千里马,刘玄德是伯乐,千里马一生的光耀全掌握在伯乐手中。烛之武也是这样,假如没有佚之狐,他也只能一生碌碌无为,终老家中。人生的事业不正是靠伯乐吗?不错!从某一方面讲,发现、挖掘千里马,确是伯乐的专利。但是实际生活中,千里马是远远多于伯乐的,有文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成功不能完全依赖机遇和伯乐!倘若的确有真才实学,一定能施展理想抱负;倘若真是人才,就不必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遂没有遇上人生中所谓的“伯乐”,但也红极一时,成了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有真才实学,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善于推荐自己!真才实学,自举自荐,有何不可?
真正的人才,不能依赖机遇和伯乐,也不需要倚仗某些人的赏识而成才!真是人才,就要敢于表现自己;真是千里马,何须等伯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