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8 12: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01
教学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叙写小桃树的句子,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从小桃树的身上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3. 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02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周末都回家了吗?有没有利用周末亲近自然,去户外走走看看?
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自然,他们或写景状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朱自清的《春》;或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如本单元的这几篇文章。
学习本单元,我们也要亲近自然,通过对一花一木,一草一树的描写,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完成一篇托物言志散文,班级编写“托物言志”作品集。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托物言志散文《一棵小桃树》。(板书课题)
托物言志散文怎么学?
于圈点勾画中寻“物”
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它经历了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按照例句梳理小桃树的遭遇。
示例:这是一棵埋在院子角落里、被人遗忘的小桃树。(第3段)
这是一棵……
这是一棵……
小结:小桃树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过渡句:
文章只写了小桃树的经历吗?托物言志散文接下来读什么?
自读文章,要关注阅读提示,先请同学们齐读课后的阅读提示。
于对比阅读中探“物——志”
研读文本,借助助读资料,读懂作者的人生经历。
【助读资料1】
“1952年,我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后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当我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1966年,读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14岁少年的内心充满恐慌。
“1972年5月份,偶然的机会,我竟到西北大学读书了。从山沟走到西安,一看见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昏了。草绳捆一床印花被子,老是往下坠。我沿着墙根走,心里又激动又恐慌。”
1975年,毕业后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步入社会后的他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多次投稿,屡屡碰壁…… ——《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小结:小桃树和“我”建立了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物——志自然融合。
过渡句:作者从小桃树身上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于识人知文中悟“志”
反复研读文章,理解作者在小桃树身上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1.关注文章批注5,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齐读第13、14段,说说作者情感的转折)
2.他从小桃树身上感悟到什么?用1——2句话写一写。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宗璞观紫藤萝的盛开,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贾平凹观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感悟到: 。
3.补充助读资料,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小桃树的感悟。
4.写出自己的感悟
我的感悟:
我观(物)的(特点) ,感悟到 。
共勉:
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只是心灵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