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16:19:12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山海经》书影牛的鼻子套一圆环 ,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  雍城城墙遗迹(商鞅变法前的秦都城,位于
今陕西凤翔县南)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
斗兽纹铜镜,直径10.4厘米,表现了商鞅变法后
秦人的“尚武”精神。《吴子》楚悼王任命吴起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地图箭镞李悝秦孝公商鞅商鞅变法之前的准备——立木为信商鞅戟商鞅量商鞅向孝公讲述变法措施铁犁铧吴起吴起为士兵吸出背上的脓疮燕国钱币方足布战国末期燕楚等国货币战国时期带钩战国时期青铜印章战国时期陶器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圆口壶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二)、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图片,指导学生结合发展历程,分析由此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
师生共同回忆,启发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板书,体现发展历程,进一步区分不同时期。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石器木棒→青铜器→铁农具、牛耕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推广
共同得出启示: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 结合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
【引导】①观看视频,展示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尝试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启发学生自由发言,争取最全面的答案。②教师补充讲解: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③启发学生结合“今天的都江堰图片”,分组交流,“假如你是导游,请用简明的语言为参观者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与现状”。
3.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引导】
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②教师出示下列图片,重点点拨,分析:
③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
4.结合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引导〕
(方法指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启发学生积极发言,争取最全面的答案,然后教师予以提示补充:
答案提示: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秦孝公的支持。
由此得到的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我国现在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合右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引导〕
方法指导:解决有什么感想、有什么看法等类型的题目,最重要的是先正确理解题目考查的侧重点,扣紧题目的立意,只要观点正确,积极向上,符合题意即可。另外,答案要力求语言简洁通顺,表达清晰。
答案提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任何社会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当触动当权者的利益时,变革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强调指出:经过变法,各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修筑都江堰的李冰是
A.秦国人 B.齐国人 C.魏国人 D.楚国人
3.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是在
A.商朝 B. 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二)、综合运用
4.阅读下面有关商鞅变法的叙述,纠正其中的四处错误。
公元356年,商鞅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国家以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国有制,由于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商鞅被杀害。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5.知史识图:
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是在什么时期、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6.阅读下列材料:
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
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①这首诗歌赞颂的人物是谁?
②诗中与图片相关的一句话是哪句?

③说一说使诗中划直线部分现象出现的原因。

④最能证明划线部分历史事实的是什么?

⑤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案与提示:
1.D 2.A 3.C
4.错误:公元356年 改正:公元前356年;错误:秦始皇 改正:秦孝公
错误:土地国有制 改正:土地私有制;错误:地主阶级 改正:旧贵族
5. 1.这是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工程。
2.都江堰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等多重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基本得到根治,成都平原因之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6. ①商鞅 ②徙木赏千金(立木赏金) ③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④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⑤强国先富民。
课件29张PPT。想一想  你能说出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吗?导入新课北京人制造并使用的石器鹿角锄骨梭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及其复原图铜镢 商朝铁农具的使用春秋铁器大变革的时代第9课铁农具和牛耕
改革的潮流
商鞅变法课程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情况,了解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初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到变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励自己与时俱进,树立勇于变革、不怕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精神。重点
商鞅变法,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
作为初中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因果关系有较大困难。一、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劳动工具的改进牛耕耕作方法的改进1.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2.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3.个体生产取代集体劳动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战国双镰铁范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二、改革的潮流  本课讲述了哪些战国时期的变革?看谁找的多,这些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比较著名的改革: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革三、商鞅变法1.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 秦国 3.内容和作用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理论和实践,但魏王并不重用他,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奋图强,于是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号商君,所以又称商鞅。秦孝公  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商鞅变法商鞅舌战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国富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3.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进行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奖励耕战2.议一议正方:商鞅变法失败了。反方: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革。商鞅因为变法而被处死,所以商鞅变法失败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所以成功了。 1.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4.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小结铁农具和牛耕推动各国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富兵强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课堂巩固1.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A.半坡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王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CB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鞅的做法加以评价。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商鞅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而说的。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能力拓展基础练习
1.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残酷 ②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③出现了改革的潮流 ④生产工具出现了巨大进步 ⑤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
2.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3.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
A.半坡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我国有关使用铁器从事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见于 ( )
A.《左传》 B.《春秋》 C.《管子》 D.《山海经》
5.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是 ( )
A.秦国 B.魏国 C.楚国 D.齐国
6.下列人物属于战国时期改革家的是 ( )
①管仲 ②商鞅 ③李悝 ④吴起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代人?
(2)他的“不法古”的措施是在哪个诸侯国实行的?当时重用他的统治者是谁?
(3)他实行了哪些“不法古”的措施?
(4)他实行的“不法古”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5)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
(1)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
答案:1.A 2.D 3.D 4.C 5.B 6.C
7.(1)商鞅。战国。(2)秦国。秦孝公。(3)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繁荣景象。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5)这句话的观点是对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办法。
8.(1)是因为商鞅实行变法,触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2)说明新事物的诞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