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千,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
绝密★启用前
北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肚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扰杆
辛,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宇的更为普进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
样一个特珠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滋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者这个形泉,于是
语
文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操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
“呢,叫北“木叶”汗重卫得方阿它连“叶”这一宇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
注意事项:
慕风大,叶落依技”(吴均(青溪小姑歌》)拾足以说明这“叶”的绽绵的一面。然则“木叶”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与“落木”又还有者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期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选编自林庚《说“木叶”))
改动,用橡皮旅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材料二: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图素,有着落叶的链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取代“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迎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个完全独立的诗歌建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耿形朵。
材料一: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领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
例如吴均的《柳挥)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
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家堂无丝桐,落叶如敌聋。”(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
然也可以。普拉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
锦佛不休的秋雨获纸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
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况了。前者正
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枚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
要借满树叶子的丈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协才地怕满:而后者
是夏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份佛都粉别连欢地面上的落叶:
却是一个叶子趋来总少的局西,所可“扫高木”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阿吗?然则“高树門
柄庭多落叶,概然知已秋。(向渊明《酬刘柴桑》)
则他满,“高木“则空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等从兄贯岛》)
显得单纯,所训“枯桑知天风”这料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岛(长根联》)
四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持征。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价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我们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试不能不陆及诗默语言中时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行
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佛是板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板念的所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
最袅兮秋风,羽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泉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
羽庭始波,木叶批脱。(诽庄《月试))
合起来,于是盛为本常多到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厨《临江王节士张》)
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圣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廿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河刻画出树叶自技头脱离而下的
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于,这潜在的形原常常彩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千,
动态,它是拟舞在空中的,而不是河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网庭波"(王褒《戏
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国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琉吻的形界
河北》),那树叶党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宠如羽屁湖的波浪呢。
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棒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禁龙的技叶的,它
由此我们可以慈站:“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迹成的联趣是包
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趣。所谓“午阴嘉树济团”(网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
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技头秋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操弃了树木的形泉,仅仅是
改用“木”字就龄少“午阴”更为兵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扣排斥,而
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且是十分一玫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宇多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铁境米。
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诃了。至于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网的联趣,塑造出不同的诗张形泉,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
高一语文第】页(共8页)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C(A偷换概念,原文信息为“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B强加因果。文中所说的“距离”是“时间上的差距”,一个“是落叶中”,一个是落叶后。
而不是“艺术上的差距”;D“总是”过于绝对。文中用“常常是”,因为还有“秋风吹木
叶”的情况存在。)
2.(3 分)B(A.原文是“木”的两个艺术特征。C.材料二中,“落叶”与“木叶”在诗歌
形象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林庚先生《说木叶》中的观点;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落
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这两个观点不能混同到材料二中。D.
因果倒置)
3.(3 分)C(A.用“木”来表现树荫、叶茂,与材料一观点“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
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不符。B.“树叶”连用,与材料一观点“在习
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不符。C.用“木”来
表现空阔旷远。与材料一观点相同。D.用“木”来表现荫凉、葱郁,与材料一观点“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不符。)
4.(6分)①“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指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即“诗歌语言内涵丰
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2分);②诗歌语言特有的暗示性,决定了诗歌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含蓄性(2 分);③“诗歌语言内涵丰富”是说诗歌的暗示性最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与联想,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认识到诗歌意象丰富的内涵。(2分)
5.(4 分)①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极易引发对人世间的圆满、
欠缺的联想。②以月象征时空永恒。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短
暂渺小。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及世事变迁的见证。
6.(3 分)B(只好被迫接受门子的建议”解读有误。是贾雨村听了门子的话后,自己主动
做出的决定,而非“被迫”。)
7.(3分)C(这里描写的是贾宝玉。)
8.(4分)评分建议:视角人称运用正确 2分;故事情节完整 2 分;叙述通顺准确 2分.
9.(6 分)参考答案:
①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表现为:徇私舞弊,从自己利弊亲疏出发来判决案件;罔顾国法,
以自己的“私人道德”左右“团体道德”。(2 分);②前者对应费先生的观点——“差序
格局”中的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
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而孝、悌、
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2 分)③后者对应费先生的观点——在差序格局中并
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团体道德
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
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2分)
10.(3 分)BCD(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
施于世务尔。)
11.(3 分)A〔A.不同,前者意为(对事情)有好处,有帮助,如“无济于事”;后者意为
“渡河”。B.均为“把弯曲的物体弄直”之意,引申为“改变、矫正”。〕
12.(3 分)A(“文章写成后大家开始都没觉得好”有误。“若不经意”在“既成”之前;
1
{#{QQABCQCAogCAAAJAARgCAQUCCAGQkBCACKgOhBAAsAAASQNABAA=}#}
这里指王安石写作的状态,而不是别人的评价。)
13.(1)(4分)我所说的,是世俗的人不讲的,但议论的人认为是不切合实际的陈词滥调。
(流俗:世俗的人,1 分;迂阔:不切合实际事理,1 分;句意 2 分)
(2)(4 分)(王安石)几乎罢免废黜尽朝廷内外的老成持重之人,大量任用自己门下的
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补出省略 1分;“儇慧”1 分;句意 2分)
14.(3 分)①解决法度问题。“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方法是“法先王之
政者,法其意而已”。②解决钱财问题。“患在治财无其道尔”方法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
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③解决人才问题。“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
之间亦少可用之才”方法是“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表达通畅,言
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15.(3 分)C(作者的和诗看似平白,却傲气微露,一句“卖与东风不合时”,既夸赞了友
人身在官场乘东风扶摇直上,也略带自嘲,表明自己的不合时宜,颇有分寸地婉拒了对方的
索画。)
16.(6分)①表达的情感不同:本诗表达的是自己孤高清白,不愿与世浮沉的心志,委婉拒
绝贵人的“橄榄枝”;《竹石》表达的是自己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②表达情感
的方式不同:本诗为酬和诗,是叙事抒情。客观写出自己贫穷潦倒、不合时宜的现状,含蓄
表达出自己不愿与世浮沉、随波逐流的心情;《竹石》是托物言志的题画诗,借物抒情,用
写景状物刻画出岩竹顽强不屈的形象,寄托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精神品质。
17.(6 分)(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吴楚东
南坼,乾坤日夜浮。
18.(3 分)①不厌其烦②繁芜丛杂(纷繁复杂、杂乱无章)③休戚与共
19.(3 分)C(C 与例句用法相同,表示引用。A 表示特定称谓 B 表示特殊含义 D 表示反语
讽刺)
20.(3 分)他们在长达 40 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
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原句介词掩盖主语,应将“他们”提前 1 分;动宾搭配不当,应为“产生了……感情”“结
成了……友谊”1 分;语序不当,对应后文,应为“……的感情和……的友谊”1 分。)
21.(6 分)A.他们保持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B.整个信中没有对死者的怀念和哀伤。C.
显然,恩格斯有些气愤了。
22.(5 分)参考答案:
例 1:虽然马克思在最初的回信中,没能够正视恩克斯的痛苦与期盼,但是他很快认识到错
误并积极改变态度,最终挽回了两人的友谊。
例 2:虽然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开始的表现不满意,但是通过几次书信的沟通,他最终原谅了
马克思,并延续了友谊。
(符合文意,符合逻辑要求,可酌情给分。)
23.(60 分)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2
{#{QQABCQCAogCAAAJAARgCAQUCCAGQkBCACKgOhBAAsAAAS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