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冀教版)上册备课精品--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1:29:02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半坡彩陶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半坡遗址想象图半坡遗址博物馆内景西安半坡博物馆半穴居房屋大汶口彩陶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兽形提梁陶器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发掘现场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房基遗址(图)河姆渡人复原图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河姆渡遗址的木构、榫卯建筑构件划纹陶釜姜寨鸟鱼纹彩陶箪瓶姜寨新石器时代聚落复原图木雕三皇像盘古开天盘古像漆木碗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骨笄  新石器时代·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  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仰韶文化·龙虎图原始人磨制石兵器(景观)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总体编写思路
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农耕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本科主要介绍了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地的原始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地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历史基础知识,学到一些生活常识,锻炼动手动实践的能力。
2、本课题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
本课题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遗址来介绍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本课题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本课题教材内容在本册教材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上承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下接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好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好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3、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四、教学难点
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五、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讲述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直观法。
2、学法选择: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或预习作业:本课知识结构(以填空的形式展示,见课件)
2、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玩具、地图) :多媒体设备
3、课件准备(flash、 ppt等):课件《原始的农耕社会》。
4、教室布置(分组、分人)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6人一组。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史料,以及各教育网站资源。
七、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2、课堂讲授
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及大汶口居民。(展示中国氏族公社主要遗址,提示学生注意具体的地点)

(板书)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7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和丛林的居住环境,建造房屋;并开始种植农产品和蓄养家畜。我们具体看一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与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已大不相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而河姆渡居民则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得相关图片)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进行对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小字部分内容,讨论回答:骨耜、骨镞、骨鱼镖是作什么用的?教师总结磨制石器的特点。定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骨耜 骨镰 骨镞
(板书)②制陶业
我国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发现粘土经过烈火烧过后变得很硬,就用树枝或竹编成坯架,然后涂上粘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吸水性差,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展示“河姆渡遗址器物”图片),教师讲解这些器物的用途,猪纹黑陶钵上的猪的图案,其形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是人类开始养猪的物证。

(板书)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刀耕火种”,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展示“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堆积”图片和课本第9页“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教师讲解图片的主要信息。原始畜牧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指出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堆积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开挖的水井
(板书)二、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6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板书)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展示“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课本第11页中央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图片),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信息,列举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制农具及其用途。
由于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半坡原始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显示《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片)
  
石斧 石锥和骨锥 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板书)②农业和畜牧业
半坡居民的主要食物是粟,白菜和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结合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并掌握,水稻和粟的种植,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比较两者饲养家畜种类的不同之处,思考一下是为什么?
(板书)③制陶业
陶器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工具。(展示半坡遗址出土陶器的相关图片),解读主要信息:河姆渡居民用的陶器多为黑色,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样式很多,多为彩陶。
(展示“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了解有人认为,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
(板书)④氏族和定居生活
(板书)氏族的定义:
(板书)氏族社会的特点:财产公有和社会平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相关信息,教师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同学了解: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主要从事渔猎,有限的猎物不能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妇女管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妇女还承担管理住所,抚育子女,制陶等劳动。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比男子的生产活动的意义更重要。氏族首领由年长妇女担任。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差别,过着平等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板书)三、大汶口居民的分化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1.距今年代和特点(约四五千年,发现130座公墓)
(板书)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小字部分知识,归纳大汶口陶器的特点。观看课本“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于铲和镂空的象牙梳”图,知道大汶口居民开始使用制造的玉器。
  
黑陶 彩陶 白陶
(板书)3.贫富分化
  
穿孔石斧 玉璇玑 人面纹玉佩饰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
指导学生阅读13页最后一段内容,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学生与河姆渡和半波居民时期的生活状况作比较)
3、课堂练习
(1)下列能够吃上大米饭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3)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典型遗址分别是( )
A.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是哪一原始居民住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2)图二是哪一原始居民住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3)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4、课堂活动
活动一:为什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住房结构和种植作物的种类等方面有不同?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本组其他成员补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南北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北方长年寒冷、干燥,住半地穴式房屋比较暖和,只能种植耐旱作物,而南方长年高温多雨,住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防虫蛇等,只能种植水稻等需要充足水分的作物。
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且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活动二:大汶口遗址的墓葬出现陪葬品数量不均,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本组其他成员补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说明了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课堂小结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农耕社会遗址的典型代表,他们属于木器氏族时期,那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及手工业,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那时,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正在瓦解,逐步产生了阶级。同学们应记住三个氏族公社遗址的相应位置,知道其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制表,请同学们课下记忆并填好图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大汶口居民
6、作业布置
用黄土自制一些陶器。
八、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地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除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讲述之外,还上网搜集一些图片和史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
基础练习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是 (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元谋人遗址
2.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下列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过着定居生活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制造彩陶 ④会种植白菜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4.制造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是 ( )
A.半坡居民 B.河姆渡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居民
5.下列各项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北京人 ②河姆渡人 ③山顶洞人 ④半坡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遗址中有公共墓地,墓地中的随葬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材料二 在大汶口晚期的一座大墓中,随葬品有289件。在小墓里,有的只有一两件随葬品,有的一无所有。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7.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主要粮食作物上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A 2.D 3.D 4.A 5.A
6.(1)材料一说明了半坡时期没有贫富分化现象;材料二说明大汶口晚期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2)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于是就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
7.(1)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半坡人主要种植粟。(2)这是由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气候湿润,水源丰富,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气候比较干燥,适宜种植粟。
课件26张PPT。半坡氏族导入新课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半坡社会
大汶口居民的分化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地点: 2.距今年代: 3.生产工具: 5.农业: 4.制陶: 6.畜牧业: 7.定居: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黑陶养猪、狗、水牛干栏式、水井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河姆渡出土的黑陶炊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二、半坡社会 1.地点: 2.距今年代 : 3.生产工具: 4.农业: 5.制陶: 6.畜牧业: 7.定居: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磨制石器种植粟彩陶,底色一般为红色猪、狗等半地穴式建筑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场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半坡出土的鱼纹陶盆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三、大汶口居民的分化1.父系氏族社会 2.生产:农耕
制陶:黑白陶3.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黑陶大汶口墓葬出土的玉铲和镂孔象牙梳约6000年前约7000年前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粟水稻半地穴式干栏式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课堂小结课堂巩固1.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贡献。B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图二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鱼钩能力拓展3.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和图二中的工具分别是在什么遗址中发现的?它们是怎样制成的?图一提示:图一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打制而成;图二是半坡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磨制而成。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
(3)你从图二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示:图一是旧石器时代,图二是新石器时代。 提示:半坡居民已掌握了磨制技术,制作骨器的水平很高,除农耕外,还会捕鱼打猎。能力拓展延伸探究4.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畜养水牛,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不养水牛,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南方气候炎热多雨、湿润,水源丰富;北方寒冷干燥、雨水较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