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1: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16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见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材料反映出
A.周王的权力得到加强
B.宗法分封秩序进一步强化
C.礼治的内核依然存在
D.周天了的统治彻底瓦解
2.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锄”,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铁犁牛耕成为重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C.传统农业注重强调精耕细作D.鲜卑族转向以农耕经济为主
3.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4.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5.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6.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白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
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
7.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日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海防危机促使清政府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清政府保持传统的宗藩观念
D.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对世界的全面认知
8.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提升主要得益于
A.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D.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
9.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A.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B.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D.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10.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11.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2.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13.表1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情况
表1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14.苏联在1946年有75.8%的农庄付给庄员的报酬每天少于1千克谷物,而7.7%的农庄则无谷物可支付。在俄罗斯联邦,13.2%的农庄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这表明苏联
A.集体农庄的生产能力不足B.暴露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C.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D.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
15.1971年,西方十国集团针对美国接连爆发的美元危机,重新调整货币价值的固定汇率;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A.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B.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己实现
C.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已崩溃D.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
16.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一战”结束的集会上发表演讲:距今一百三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把国内政治上一切不平等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这表明蔡元培
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B.意在为国民革命进行舆论宣传
C.注重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D.未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宋】《神童诗》
材料二: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提到了哪两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18.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因交流而不断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摘自袁行需《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当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产生的双向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激荡碰撞,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观。(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一一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2)口岸城市的外部市场准入度高;(3)口岸城市与内部市场联系密切。
---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具体的城市或地区为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所列城市或地区符合图示秩序,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